李鳳雪
摘 要: 朗讀是最重要的閱讀基本功,課堂上學生朗朗的讀書聲正是校園里的一道亮麗風景線。朗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關鍵詞: 語文教學 小學生 朗讀教學
新課標指出:“小學各個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得到情感的熏陶。”在朗讀中,學生流暢的聲音里能更好地感覺那種平仄起伏的韻律和抑揚頓挫的節奏,才能更好地感覺語言表達的準確、生動,貼切、入心,進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美。在指導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各種策略幫助學生愛上朗讀,學會朗讀,架設好朗讀這座橋梁,使文章的作者、師、生三者的情感達到和諧共鳴,從而構建師生共奏一曲悅耳動聽之歌的語文新課堂。
一、發揮教師的示范朗讀作用
低年級學生剛接觸字詞,如果一開始就讓他們拿起書憑眼睛掃視感知成段成篇的語言文字,則是有困難的。因此,教師示范朗讀的引導作用尤為重要。示范朗讀即通常說的范讀。教學中,如果教師只是講應該怎樣讀、不應該怎樣讀,那么學生就很難學好朗讀。他們的認識還是很模糊的,并不知道怎樣讀才算表達了情感。但孩子們的模仿能力很強,如果他們親耳聽聽老師是怎樣讀的,學起來就容易得多,讀起來也就有情有義得多。
二、創設情境,擴大朗讀的訓練面
讓學生發自內心地愿意讀、喜歡讀,對朗讀產生濃厚興趣,是朗讀教學的第一要務。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小學生好動、好勝、好奇心強等心理特點,巧妙地創設各種情境,從而提高朗讀教學的效率與質量。在朗讀訓練中,教師要為學生的自讀感悟創造主動選擇的條件和機會,促使他們個性化地發展。要通過引導學生、點悟學生,使學生的思維、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動自主參與到朗讀實踐中,完成對文字符號所承載的思想內容,文字材料組織方式,以及所滲透的情感、韻味的感知和領悟。
三、方法多樣,樂趣無窮
無論是解決數理化的問題,還是朗讀課文,都要講究方法。好的方法能夠事半功倍。在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夠創造出多種多樣的朗讀形式,就會讓學生的朗讀熱情高漲,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語文朗讀教學中,教師可以與學生比較朗讀。不是單純地只是教師示范,學生聽,也不是學生一直讀,教師只是指出問題。要讓師生能在課堂上互動,學生和學生也能在課堂上相互交流,這樣才能讓學生把自己的朗讀與老師、同學的朗讀進行比較,發現問題,從而解決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激活學生思維,產生新的情感體驗。
再有,可以利用學生的好勝心和極強的自我表現心理,在教學中讓學生比賽朗讀。在課堂上,讓學生朗讀同一篇文章,舉行一次小規模的朗讀比賽,讓學生自主發現對方的優點,認識到自己的不足。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的進取心,還能讓學生在這種相互競爭、相互激勵的學習氛圍中,學習積極性更高,朗讀時也更用心,用感情。
我們還可通過角色扮演朗讀文章。小學生的模仿能力和記憶力都很強,在語文朗讀教學中,可以先由教師進行范讀,讓學生直接地感受語言,再讓學生分別扮演課文中的不同角色,讓他們在模仿中體驗人物的語氣、動作和情感,然后把自己的理解表達出來。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能讓學生的語言得到良好發展,而且能培養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另外,還可以配以音樂相輔相成等。朗讀的方法還有很多,需要我們不斷努力和探索。
四、正確流利地“熟讀”
第一要讀正確。讀正確就應該做到不讀錯字、不添字、不重復、不顛倒字詞,還要做到“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集中注意力,防止有口無心。第二要理解句子的意思。我主要抓晨讀和第一課時,讀得不順嘴或與自己語言習慣不一樣的地方就多練幾遍,讀到正確為止。第三,要多讀,讀給別人聽,并請別人指正。
流利地讀主要是不斷讀,不讀破句。要做到流利地讀,關鍵在于拓展視讀廣度。不僅看一個詞讀一個詞,而且能夠嘴里讀這個詞,眼睛就看下一個詞,迅速把幾個詞聯系起來,做到停頓正確。這只有通過多朗讀、多練習,才能達到讀正確、流利。要做到嚴字當頭,就連標點符號也不要放過,逗號和句號要讀出區別來,嘆號和問號要讀出不同來。
五、生動形象地“演讀”
表演朗讀是對課文內容最形象、最生動的再現。小學生模仿力和記憶力非常強,他們在聽的過程中,頭腦里會形成一個朗讀的“模式”,從而更好地感受語言,積累語言材料,了解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學會準確地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抒發自己的情感,使語言表達能力得到發展。如在教《軍神》一文時,讓學生自己選擇喜歡的人物,上講臺表演朗讀。要求他們讀出沃克醫生的情緒變化,劉伯承的頑強意志和忍耐力。表演朗讀后,學生對表演朗讀好的同學給予稱贊,并提出中肯意見。在一演一評中,學生深刻領會了軍神的含義,讓學生從心底產生對劉伯承將軍的敬佩。
六、激發感情地“樂讀”
小學語文類型不一,如果能針對不同類型的課文內容,選擇與各自朗讀基調相宜的音樂進行配樂朗讀,則能收到良好效果。如第六冊中的《荷花》一文,文章內容蘊涵了作者對荷花的無限喜愛和贊美。特別是第四節,作者展開豐富聯想,把自己想象成一朵“穿著雪白的衣裳”“翩翩起舞”的荷花和蜻蜓說話,和小魚交談……這一節是全文朗讀的重點和難點。課前我從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開頭中,剪輯了一段旋律優美、能將人帶入幻境的樂曲。在理解課文文意的基礎上,先讓學生聽一遍音樂,引導學生邊聽邊把自己當成文中的“我”,把自己想象成一朵荷花,和小蜻蜓娓娓交談……接著,啟發學生說說朗讀這一節的語氣。最后,我再一次播放音樂,讓學生在舒緩的、輕柔的、抒情的音樂中進行朗讀。這樣的朗讀,不但提升了學生的閱讀水平,誘發了美感,而且陶冶了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操。
有效的朗讀,可使學生從課文中感受生活,受到感染,可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培養他們良好的朗讀習慣,能夠讓他們把文章讀懂,讀美,讀活,從而積累更豐富的語言,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優美,最后能夠學以致用,這也正是語文朗讀教學的最終目的。所以在教學中,重視和加強朗讀教學非常必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