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燕輝
摘 要:在競爭日趨激烈的當今社會,良好的綜合素質是大學生脫穎而出的關鍵所在。熟練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固然重要,而人文素質也是必不可少的。后者在大學生漫長的職業生涯中甚至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強理工科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可以試著從課程設置、師資配置、管理方式及校園文化建設等方面做出一定的改進,以強化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提高他們的就業核心競爭能力。
關鍵詞:強化;人文素質教育;提高;就業能力
由于專業教育的偏向,使得理工科大學生的人文素質相對偏低,這使得他們在文化素養、思想道德修養、創新能力、綜合適應能力、價值觀等方面略遜一籌,這就要求我們加強人文素質教育。面對大學生價值困惑,大學應通過強化人文素質教育提高理工科大學生綜合素質,促進他們的成長,同時增強就業競爭力。
一、人文素質的內涵
在當今社會,人文素質的含義是指人們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綜合品質或達到的發展程度。人文素質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
1. 具備人文知識。人文知識是人類關于人文領域(主要是精神生活領域)的基本知識,如歷史知識、文學知識、政治知識、法律知識、藝術知識、哲學知識、宗教知識、道德知識、語言知識等。
2. 理解人文思想。人文思想是支撐人文知識的基本理論及其內在邏輯。同科學思想相比,人文思想是有很強的民族色彩、個性色彩和鮮明的意識形態特征。人文思想的核心是基本的文化理念。
3. 掌握人文方法。人文方法是人文思想中所蘊涵的認識方法和實踐方法。人文方法表明了人文思想是如何產生和形成的。學會用人文的方法思考和解決問題,是人文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與科學方法強調精確性和普遍適用性不同,人文方法重在定性,強調體驗,且與特定的文化相聯系。
4. 遵循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思想、人文方法產生的世界觀、價值觀基礎,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是人類文化或文明的真諦所在,民族精神、時代精神從根本上說都是人文精神的具體表現。
在人文素質四個方面中,人文精神是核心。人文精神主要表現在:在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文化的關系時,突出人是主體的原則;在認識和實踐活動中,以人各種需要的滿足為最終訴求,強調人是目的的原則;在人與物的比較中,突出人高于物、貴于物的特殊地位,強調精神重于物質,人的價值重于物的價值,生命價值優先的人道主義原則和人本主義原則;在人與人的關系中,強調相互尊重對方的人格尊嚴,突出人人平等的原則。人文素質的形成主要有賴于后天的人文教育。人文素質的培養重在培養涵養,培養人性、情感、欲望、情緒、人際關系等做人方面的素質。
二、強化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途徑
(一)提升理工科大學設置的人文社會科學課程質量。
1. 早在八十多年前,蔡元培就已非常明確地指出,在我國的大學教育乃至中學教育中,由于文理分割對于人才培養所造成的弊病,并采取各種措施加以克服,以圖文理融通。1932年,他在武漢大學的一次演講中說:“大學目的有二:一為研究學問,一為培養人格?!鄙鲜兰o80年代以來,美、英、法、德等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高教改革,一改60年代提出的“學問中心論”,進一步提出“人的教育”模式,在課程設置上根據學生的心理結構所具有的知、情、意三大維度的特點,在注重知識結構的系統性和綜合化的同時,重視情感教育和個人心理品質教育。眼下我國理工科院校開設人文社會科學課已經引起普遍的關注,各類課程的門數越來越多。但在開設的人文社會科學課程中涉及中華文明、中國文化、傳統文化、傳統道德類課程仍比較少,特別是能夠深入淺出、比較全面系統、深受大學生歡迎的與中國傳統文化相關的人文課程數量更少。這是因為缺乏稱職的師資。現在高校中能把西方哲學課程講得好的教師比較多,相對而言,能把中國傳統文化的課程講得好的教師不多,應采取措施加以改進。
(二)將人文素質教育納入學校的教學管理和學生管理。
理工科院校應制定一定相關管理規定,將人文素質教育納入到教學任務中,盡量將人文素質巨大活動滲透到專業教育之中,鼓勵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學校應把學生參加人文素質教育,作為學生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納入正常管理,建立管理體系。將學生參加人文素質教育的情況,作為學生的重要考核資料進入檔案管理,納入學生評先、評優、評定獎學金等內容。
(三)積極開展藝術教育,激發學生的創造力。
人文素質教育如藝術等知識的普及和教育最為重要的功能是開發學生的右腦,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20世紀60年代,羅杰·斯佩里博士在其歷史性的裂腦實驗中發現,人腦的兩部分都有其自身獨立的意識思維系列及其自身記憶。更為重要的是,他們甚至發現人腦的兩邊是用根本不同的方式進行思維的,亦即左腦易于用語詞進行思維,而右腦卻徑直用感性表象來思維。換句話說,人的創造力主要來源于右腦的功能。因此,音樂與藝術等課程的設置對于理工科大學生創造潛能的開發無疑具有重要意義。《孝經》說: 移風易俗,莫善于樂。世界級音樂大師貝多芬說:“音樂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更高的啟示,誰能滲透我音樂的意義,便能超脫尋常人無以自拔的苦難?!盵4]許多著名的大科學家如愛因斯坦、楊振寧、李政道等都是對藝術情有獨鐘的。事實上,藝術的形象思維往往與創造性思維密切相關??茖W藝術化、藝術科學化已成為當代潮流??茖W與人文藝術是人類智慧的兩個翅膀,彼此可以相互帶動。這就要求我們要盡可能地開設一些人文藝術方面的專業或課程。
四、結語
理工科大學生既需要熟練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也需要良好的人文素質。人文素質在大學生漫長的職業生涯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為了提高理工科大學生就業能力和競爭力,必須強化理工科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同時,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是一項系統的工程,需要學校、教師、學生的積極參與。
參考文獻:
[1] 李桂花.人文素質教育的時代內涵與創新[J].社會科學論壇(學術研究卷),2005(9):56.
[2] 薛健飛,宣儒淵.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質現狀及思考[J] .北京城市學院學報,2010(1):21-22.
[3] 孫小禮.融通文理[M] .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8.
[4] 陳晨.新時期對音樂教育的認識[J] .教師,2009(11):119.
[5] 江西日報(南昌),2013-06-29(3).
責任編輯 龍建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