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書平
中學的語文教學一直處于被動地位。從社會層面來說,人們往往認為每天說話看書看報不都是在學習語文嗎?何必搞得那么神圣,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去專門學習、專門訓練呢?我們在社會上的數理化、外語輔導大軍中幾乎找不到語文的蹤影。甚至連學生看幾本文學書籍,都被認為是不務正業。一些大學的自主招生也存在輕視母語的現象。許多家長也不主張孩子在語文學習上多用功夫,他們更重視數理化和外語。殊不知后者成績的提高是以語文學科的犧牲為代價的。
從學校層面來說,受到升學率壓力的影響,不得不在“投入少、產出高”的數理化和外語上多下功夫。而一些語文教師的自我輕視更是讓本來就不太受學生歡迎的語文課走調變味。語文的確是最難提高成績的科目:學習內容多,目標不容易把握,方法難以確定。有些教師認為多講總比少講好,于是就滿堂灌:黑板寫滿了,教師講累了,學生也聽睡了;還有些教師喜歡把什么都做成課件,課堂上缺少基本的讀、思、議的環節,課堂教學效率極低;近年來的新課程改革,使一些教師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教師離開講臺,從知識的梳理到解讀,從問題的提出到解決都由學生主宰,熱鬧得儼然是一堂高效課。其實,學生沒有能力駕馭課堂教學、沒有能力全面準確把握教學知識,這個底數每個教師心里都明白。
從學生本身來說,多數學生認為語文是主課中的副科,是費力不討好的學科,是高投入低產出的學科。語文學科本身積淀性的特點,讓學生在同樣的訓練中得不到像其它主科那樣顯著的學習效果。因此,大家都不愿意在語文訓練上多下功夫。而更加青睞數理化和外語。這就壓縮了語文學習的時間,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以上諸多原因導致語文學習在整個基礎教育中處于薄弱環節。這不僅影響國民語言文化素質的提高,也會影響到中華文明的傳承與弘揚。
閱讀教學是提高語文教學效果的重要環節。而目前的閱讀教學現狀也是令人擔憂的。主要存在的問題是:認識不深入;練習不系統;訓練不科學;講評只說答案。弄得學生在閱讀方面不知從何下手,在閱讀理解題目上頻頻失分。而命題者往往以自己的主觀意圖揣測作品原意,要求學生在短時間內完成相關題目,這些都使閱讀教學陷入更深的困境。
我們應該重視作者寫作目的及作品生成的意義,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讓他們自己完成作品多元性的解構。我希望重申語文閱讀的重要性,增強學生語文素養,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閱讀作為語文學習中的重要一環體現在作品的輸出和重建。學生通過對閱讀材料的理解,獲知作者呈現在文章中的表象知識和深層意義。這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讓學生感受到作者優秀的人格魅力,從而對學生形成積極的影響。而對作品的重建則可以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和理性思維能力,讓學生通過對作品多義性的把握,聯系實際一步一步走向對事物本質的認識。比如在教學《我的母親》一課時,就可以通過分析母親對待大哥和兩個嫂子以及大哥的女兒的態度,逐步體會母親作為后母當家的艱難處境。同時也就可以理解母親對“我”的態度為什么是既嚴格要求又關愛滿懷。嚴格要求是因為在這樣一個大家族中父親去世母親作為后母持家,已將全部的希望寄托在我的身上。其中既包含了要對父親負責(或是對整個家族負責),又包含了母親作為家長希望我出人頭地的復雜情感。而之所以對“我”關愛滿懷,乃是出于人倫天性,是一種深沉而內斂的母愛。這樣一步步推理,就容易讓學生體會到文中母親形象的偉大。回視現實生活中每個學生自己的母親,她們既要為學生操勞吃穿,還要為生活而奔波在外。天下母親的優良品性便在學生腦海中清晰了,從而達到教化的目的。所以說,閱讀在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方面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們要重視閱讀教學。下面筆者針對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提出4條措施:
一、在表象知識下適當深化本質性認識
做閱讀不光是看文章中寫了些什么,用了哪些修辭手法(這固然是初中閱讀訓練的重點),同時尤其不要忽略我們的學生是實實在在的人,是有感情有思想的認識主體。所以在認識文章的表象知識后,還應該去適當認識事物的本質。比如在教學《與朱元思書》一課后,教師就應提出這樣的疑問——作者既然是偉大的文學家,那為什么不“學而優則仕”入朝為官呢?這時要引導學生了解分析南北朝時期的政治狀況,學生就可以找到作者沉湎于山光水色的原因了。這樣就把教學引向深入,讓學生感受到“人窮則返本”的特點:人在屢屢遭受挫折后,則反觀本心,喚起了人類動物屬性的一面,熱衷于山水就顯得順理成章。同時也就能理解中國古代一種比較常見的情懷——知識分子仕途不暢,則寄情山水,以抒發胸中的憤懣情緒。從而形成了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托物言志”“詠物抒懷”“寄情于景”等多種表現手法。雖然看起來有一定難度,似乎超出了中學生的理解范圍,但這種邏輯上的解讀學生是容易接受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幫助學生記憶的作用。
二、系統練習有利于集中解決閱讀障礙
初中每個階段都有相應的閱讀目標,在這個目標下要做一定數量的練習。我們可以發現,命題設計在某些方面還是有規律可循的。抓住這些規律解題,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說,有些學生在八年級對說明文中的說明方法不理解,總是混淆說明方法和表達方式。如果通過對比性閱讀的練習,就能讓學生感覺到二者間的不同。而我們目前所給的課時剛夠完成正常的教學任務,其它的課外閱讀集中性訓練很少。因學生接觸的閱讀材料少、難以處理各類材料之間的相關問題,所以即便教師講解得很明確的知識點,學生也無法準確把握和應用。不是時間長了忘了,就是沒有實踐經驗搞混了。因此,要增加系統練習課時,才能避免閱讀題目頻頻失分。
三、閱讀訓練要講究科學性
不論閱讀材料的選擇還是時間的安排,亦或是講評方面我們都做得很不夠。目前大多數的閱讀訓練都只是隨著同步練習做一些,學完精讀課之后練習一篇,自讀課就干脆省略了,根本就沒有成型的閱讀訓練計劃。在零散的時間里練習一些未經科學設計的作品,內容雜亂缺乏聯系,題目針對性不強,這讓教師和學生都很難把握。也就沒有辦法培養學生良好的認知能力、思辨能力。影響到學生思維的結構,使學生優化處理信息的思維發展受到阻礙。所以,要講究閱讀訓練的科學性。
四、講評不一定要照著答案
有些知識性的問題我們可以參照標準答案,但在具體內容的補充方面,我們一定要結合文本,具體作答。但有些命題人所給出的答案,往往帶有一定的主觀色彩而偏離了文本認識。這時,我們要敢于修正偏差。教師還應該積極參與到文本閱讀中,與學生一起探討一個既切合自身實際,又不偏離文本的答案。讓閱讀理解變成語言訓練的材料,而不是僅僅針對于閱讀訓練本身的題目。而且在講評時還應當注意到閱讀材料的文化屬性、文學屬性和工具屬性。
總之,要走出語文教育的困境,不妨先從改變閱讀教育的現狀開始,使我們的閱讀教學走向一個科學合理的境地。從而達到以讀促教,教讀互長的目的。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