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鴻濱
很多小學生都不喜歡數學課,他們認為數學學起來枯燥乏味,難以理解。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我從學生的多方面情況入手來想方法,努力讓學生喜歡上數學課。以下是我從業多年的教學感悟,和大家共同探討。
一、提升小學生的自信心
學生小剛對我說:“每遇到難題時,不知道為什么,總是下意識地問自己,‘能應付難題嗎‘我可以完成嗎‘我怕不行。老師,我覺得自己并不是太差,但是和同學們在一起,無論學習還是其他方面,我們總是覺得比其他人差一截。比如,在今年的秋游活動中,在做游戲時,我總是落在后邊,我不甘心,但有什么好辦法呢?”小剛的問題,就是沒有自信心,缺乏勇氣。我就和小剛共同作了探討。他并不是笨學生,我讓其回想以往自己成功的事例,看到自己是能行的,告訴他,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要看到自己的優點客觀認識自己。由此看來,自信心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是積極的心理取向,能產生正面的學習效能。有自信心的學生,精神狀態良好、樂觀。面對困難可以正確對待,認真分析并做出對自己、對學習客觀的認知。相反,不自信的學生,缺乏積極進取的勁頭,一旦遇到“攔路虎”就容易放棄。
積極的情緒情感,有利于學生問題的解決,因為這種正能量能轉化為一個人的內部動力以及客服困難的推力。如果有了自信心,自身努力越大,產生積極情感就越理想。這種心理活動過程能帶來自豪感和喜悅感。相反,消極的情緒情感不利于問題的解決,沒有自信心就會“隨波逐流”,而有自信心就能從中解脫出來,沿著既定目標去努力。
二、培養學生學習的素質能力
素質教育改革旨在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的發展。要求我們的教師打破以往單純教知識、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從教學生知識,變為教學生學知識。學生不再是被動的、做聽話的學生,應該有自己的想法,敢去大膽探究,完成知識的建構過程,而這就需要學生的創新力、想象力等。
在傳統的觀念中,無論學校還是家長,認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上大學,沒有把教育看成是一件為學生的一生打基礎的事兒,以為把學生送進了名校就大功告成了,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家長和教師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學生的學習成績上,沉重的書包,大量的作業,成了學生的重負。而學生教育的其他方面,很多不能被量化的方面被忽視了。比如,學生的自我認同感、自信心、創新思維、動手能力等,這些都是缺乏的。人的一生更像馬拉松比賽,一個人若想取得成功,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非常重要。
素質教育要求學生全面發展,不僅要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所以作為教師在教學小學數學學科的同時一定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但是現在由于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大部分學生條件都比較優越,在家中是父母的寶貝心肝,家長對學生過于寵膩、嬌慣,甚至是放縱。而同時大部分家長把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去,而對學生的數學行為習慣的培養做的不夠,從而導致許多學生身上都存在著許多不良習慣。大部分學生普遍具有懶惰,沒有耐心,不夠節儉,花錢大手大腳,不能體諒人,脆弱,不夠堅強,不能吃苦,沒有很強的責任心,受不了挫折和委屈,自私心強,脾氣暴躁,聽不得別人的勸說,以自我為中心等缺點。這些不良的習慣不利于學生今后的發展。
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習興趣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努力探索知識,認識事物的意識傾向。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學生上課注意力保持的時間短,容易分散。如果教師不能使課堂氣氛活躍,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好奇心,不能給學生新鮮感和趣味性,不能改變死氣沉沉的課堂氣氛,教學效果無從談起。只有使學生主動地探索知識,更好地控制課堂,才能提高課堂效率。小學生的思維一般建立在直覺形象的基礎上,是以過去的知識經驗的感性材料為支柱。針對這一思維特點,教學中我靈活運用直觀操作、演示展現等方法,幫助學生理解掌握新知;同時不斷將學生帶出教室,從生活實踐中去探求新知。如在教學長度單位、體積單位、目測、步測等內容時,我都會帶領學生到操場上去量一量,到大路上走一走,到田野里去看一看,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這樣上課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又使學生生動活潑地獲得了知識,使他們感到學習數學知識并不難,因而越學越愛學。
四、提高教師的素質
作為一名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增強自己的素質,加強自己的自身修養。上課的時候,言談舉止大方、文明大度。教師在上課時做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句話,都要給學生樹立一個榜樣。在上課時教師還應該注意加強對學生的情感教育。以情感人,以情化人,使學生的思想得到升華。在教學中,教師要表現出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站在學生的前邊,本著對學生負責的態度,和學生一起做動作,一起訓練,認真地講解、示范,訓練和保護每一個學生,不歧視每一個落后的學生。教師要先學生而做到,用自己的實際表現來感化每一個學生的心靈。
教師還要和學生建立平等的關系。我在我的學生面前,以不同的身份出現——課堂中是“師生”,課后是“朋友”,讓學生喜愛自己,愿意聽自己的課,何常不是一種提高課堂效率的有效之舉呢?教學活動說到底自始至終是靠無形中師生的有效互動來完成的,師生關系良好,才能配合默契,學生按照教師的教學設計積極回應,反之,學生對學知識不感興趣,有抵觸心理。因此,教師要做學生的良師益友。
總而言之,教育是培養人才的事業,如何培養關鍵看教師。數學是小學的一門基礎學科,教師應從多方面著手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