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文慧
小學階段,英語教學主要包括詞匯教學和語篇教學(也可稱為故事教學)。無論是詞匯還是語篇,學生的學習過程都離不開語境,教學目的都是用英語溝通、交流,表達思想。就我現在所教的三年級學生而言,他們屬于低年級向高年級過渡的階段,雖然經過兩年的英語學習,學生已養成濃厚的英語學習興趣,具備一些簡單的英語聽說能力,但如果每節課還是僅限于3—5個詞匯及一個主要句型,一節課下來學生由于語言輸入量少,輸出也是只言片語。教師應逐漸培養學生語言的整體運用能力和綜合表達能力,所以需要有效地利用課堂時間,加大課上語言的輸入量。
英語新課標二級目標中對于這一年齡段的學生分別從聽、說、讀、寫、玩演視聽五方面做出了明確要求。其中聽和讀是輸入,新課標是這樣要求的:能借助圖片、圖像、手勢聽懂簡單的話語或錄音材料,能聽懂簡單的配圖小故事;能借助圖片讀懂簡單的故事或小短文,并養成按意群閱讀的習慣,能正確朗讀所學故事或短文。說和寫是輸出,新課標中寫道:“能就日常生活話題做簡短敘述,能在教師的幫助和圖片的提示下描述或講述簡單的小故事;能根據圖片、詞語或例句的提示,寫出簡短的語句。”縱觀新課標二級目標,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學習能力的持續發展,更加突出培養學生運用英語完成任務的能力。如何才能讓學生主動地張開嘴,敢于表達呢?我認為,在于教師課堂上的輸入量。因此,教師應當在圖片或體態語的輔助下整篇輸入,不僅為學生提供相對完整的語言情境,也為學生營造盡量真實的英語學習氛圍,讓學生體驗并沉浸在英語學習中。
在2012年我校組織的假期培訓中,來自首都師范大學的任真教授帶給了我一場教育思想的震撼與英語教學理念的更新——“整進整出”。所謂“整進整出”,就是在主旨問題或主題任務驅動下,整體輸入,整體感知,整篇輸出。從2012年的秋季學期,我便開始嘗試改變我的教學模式,化零為整,變個別講授單詞為整體輸入,整體感知,為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提供前提條件。
以我目前所教授的劍橋國際少兒英語第三冊為例,每個單元的學習內容都圍繞 The Star Family一家的生活故事展開,通過家庭成員間的對話交流呈現新知。如果將詞匯單獨講授,不僅脫離了語言情境,也會因為枯燥乏味大大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我又將“整進”分為情境整進和文本整進。
1.情境整進。教材第二單元的小故事講述了名為Lock和Key的兩名偵探接到投訴,去Mrs Potts家尋找所謂的monster。在Mrs Potts的懇求下,Lock和Key深夜來到地下室,發現Mrs Potts口中的monster竟是一只名叫Clarence的貓。故事生動有趣,情節環環相扣。課上我以Do you think there is a monster?問題導入,學生通過觀看DVD整體感知故事大意,同時也激發了學生深入探究故事發展過程的興趣。
本節課我設置的課時目標是:學生能夠合作表演自己最感興趣的一至兩幅圖。而阻礙學生輸出表演的難點在于Mrs Potts的話:“It lives under the stairs in the basement. It comes upstairs at night.” 和 “Can you go downstairs and look in the basement for me?”這兩句話詞匯較多,并且單詞發音較繞口,我分別通過播放前置學習視頻(教師與一名“小老師“帶頭飾夸張表演該幅圖,為學生的合作表演提供模版)和帶動作操練的方式突破難點,與此同時,學生對于故事的情節也有了更加深刻的體會,因此,整體輸出時,A層學生可以在原文基礎上,加入自己的想法延伸拓展情境,豐富故事大意;B層學生則可以配動作表演課文內容。
2.文本整進。在第一單元Family matters中,出現了大段描述The Star Family一家在花園里玩耍的情景:Look at everyone in the garden! Stellas reading. She enjoys reading about science. Shes clever and she wants to be a doctor. Simons with his Uncle Fred. Simons really happy today because he loves riding his bike. Suzy wants to give her dog a bath. Dottys naughty. She doesnt like having a baths. Grandpas standing next to the bath and he needs a towel. Grandmas quiet. She loves painting. Shes painting a beautiful picture of her granddaughter, Stella. 內容側重于描述每個人喜愛做的事情,大段的文本也是三年級學生初次接觸,有一定的難度。
因此,我設計的導入環節是與主題相關的Topic talking: 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your family? Who are they? What do they like doing? 復習動詞及相關動詞短語,喚醒學生已學知識。在呈現新知環節,先以主旨問題引導學生讀圖,如:Whom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Where are they? What is xxx doing? 學生通過觀察圖片,思考主旨問題,對文本內容做到心中有數。初聽文本時,學生會沿著主旨問題的方向,關注The Star Family一家的喜好,這樣既鍛煉了學生提取關鍵信息的能力,也為學生語言的習得滲透了一種整體的意識。但由于詞匯量有限,學生的表達仍存在困難,所以分段理解、隨文識字,是綜合輸出的基礎。課上教師通過圖解“Little Peter wants to be a policeman. Little Lucy wants to be a teacher. Little Mary wants to be a nurse.” 引導學生隨文識字理解短語wants to be,并通過板書____ likes doing sth./ ___ loves doing sth./ ___ enjoys doing sth. 幫助學生區分喜愛的程度及表達方法,即like/love/enjoy doing something. 隨后教師可以通過不同層次的輸出任務檢測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A層學生,可以仿照The Star Family一家,嘗試描述自己家庭成員的喜好;B層學生,能夠按照意群朗讀文本。
無論是“情境整進”還是“文本整進”,都是為了深入培養與發展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用英語完成任務的綜合實踐能力。《英語課程標準》把對學生的學習興趣、態度和自信心的培養放在英語教學的首要地位,把學生學習策略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作為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培養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為主線,強調了解文化差異,增強世界意識,為學生的發展和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我想,今后我會繼續沿著這條探索高效課堂,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之路勇往直前。
(責編 田彩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