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由
摘要:“有教無類”是與“教育要面向全體”相類似的一個樸素教育理念??梢岳斫鉃榻逃龑ο蟛环蛛A層,沒有高下貴賤之分;或者說人不論品行善惡、聰明愚笨,都能予以教育。另外也可理解為“有教”則“無類”,即人原本“有類”,有高下、智愚、賢與不肖之分。但通過教育,卻可以消除這些差別。對人無貧富貴賤愚智等差別一律給予教育,認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彌補這些差別。這可算是人類歷史上最早出現的教育平等思想。然而“后進生”問題的存在昭示著“教育面向全體”仍然是需要全社會奮斗的目標。
關鍵詞:后進生 教書匠 因材施教 合乎情理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人類社會一路發展到今天,既有無數英雄豪杰橫空出世,更有著浩若煙海的凡夫俗子“引車賣漿”,他們共同演繹了跌宕起伏的人類歷史;形成了氣象萬千、紛繁復雜的社會形態,構成了宇宙間特有的瑰麗輝煌的地球文明。有了人就有人類社會,就有了人類歷史,正是現實世界五花八門、三教九流的各色人等成就了人類不斷進步的文明史。反之,人類社會無論在過去、現在還是將來也都勢必需要各種各樣的人才存在,這正是社會多樣性的體現。所以,怎樣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是值得關注并深入探討的話題。
一、不合理的做法催生“后進生”
從兩千多年前孔子提出“有教無類”到今天提倡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這些理念及相關論述早已被國人理解、認可甚至接受。然而直到今天,并沒有真正得到貫徹落實?,F實中的學校教育,仍然不同程度上保留著“應試教育”的余溫,仍屈從家長、社會的壓力,背離現代教育的初衷和新課改的理念,明里暗里追逐“錄取率”“排行榜”;為獲得好的排名,學校把成績分數作為重要或主要指標“量化”教師,教師為了應對“量化”“競爭上崗”自然也會以成績分數評價學生。在此背景下,教師必然會把教學成績看做是主要勞動成果,教育就成為陪襯,教師也就由“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變成了打工謀生的“教書匠”,為教出更好的分數和排名,“教書匠”自然會抓住學生的“命根”——分;掂起教師的“法寶”——考;于是學生就被“考”“分”分出等級:成績好的就是“優生”,成績平平的就是“中等生”,成績差的就是“后進生”。
二、關愛“后進生”需要全社會的努力
每每提及“后進生”,更多的反應是不屑或無奈,認為他(她)們越少越好,最好永遠消失,但這是不客觀、不科學,也不近人情的想法,其實“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后進生”“待優生”和“集寵愛于一身”的“優秀生”同樣是學校教育所必然存在的有機組成部分,只看重后者卻輕視、蔑視、無視前者,就等于把學校變成了“優勝劣汰”的生物進化的場所,學生、教師都會為自己的“生存”,避免淪為“弱者”而“拼搏”“奮斗”。那些被淘汰下來的學生,往往在班里被邊緣化,苦熬歲月,精神飽受摧殘。他們中大部分都是校園里默默無聞的過客,也有個別學生爭強斗狠成為校園暴力的風云人物。必須承認,成績差的學生的確會有更多的、過剩的精力來制造、創造麻煩,而且他們呈現的另類、非主流、暴力等特征也必然使觀眾戴上有放大功能的有色眼鏡來看待所謂的“后進生”,但是誰都不能否認,后進生,也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的一部分!未來要求關注后進生,關注后進生則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
三、善待“后進生”需要均衡教育教學資源
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礎,而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現已成為黨和國家新時期的戰略方針,已上升為國家意志,但是社會上“名牌中學”“貴族學?!薄皩嶒灠唷薄爸攸c班”還是普遍存在。分析起來,從理論上說是錯誤的;從實踐上看是有害的,不僅違背教育均衡戰略,也不符合社會多樣性的要求。打造精英中學或重點班,勢必會使家長、學生及教師趨之若鶩,它的存在對其他學校、其他班級影響極壞,其他學校如何運作?相關師生如何看待自己,面對社會?社會需要各種各樣的人才,社會不可能也不應該都是高精尖人才的社會,社會都是牛頓、愛迪生、愛因斯坦那樣的精英,您能想象它的存在和運行嗎?或許有人認為,培養精英是“因材施教”的做法,可以提高中小學教育質量,但實際上是教育不公平的體現,是“應試”教育功利性的集中體現。
四、“后進生”也應該有春天
毋庸諱言,極少數“差生”的確難以教育引導,而更多的后進生,只是某些學科或某一類學科的成績不理想,其他方面與大部分學生并無太大的區別,甚至某些方面可能還很有潛力和天賦,牛頓、愛迪生、愛因斯坦這些科學巨人們居然也曾經被視為“低能兒”,是不是值得人們反思?前些年,從“星光大道”欄目走上春晚舞臺一唱成名的那位東北農民,可以說是音樂奇才,事實也證明他的確在音樂方面有造詣,但可悲的是他被迫“大器晚成”。他說,上學時就是文化成績不好,一看算術就暈,影響了其他學科,不是一個好學生,早早輟學務農,一位很有音樂天賦的少年差一點在田間地頭終老一生。20世紀70年代恢復高考那年,我上初一,英語很爛,怎么學也不開竅,在外語教師的心目中我也算是“后進生”。直到高中畢業都沒有入門,雖然兩個普通班只有我一人在當年高考預選通過,卻被英語拖累進不了大學的門。此后連續復習多年,最后才在20世紀80年代末趕上高考的班車,并成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然而在內心深處外語沒入門是我終生的憾事——外語拉分太多,總分差3分沒能被80年代本科院校錄取的遭遇是心中永遠抹不掉的痛!
“后進生”無論個體、群體,作為未成年人同樣有受教育的權利,他們和“優生”相伴而生,理應相互依存。歧視、排斥他們既不合乎情理,也不合乎法理,對他們成長不利,對學生、對家庭、對社會、對未來更是有害。“沒有教育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一說法固然有些絕對,但它完全可以作為一種理論導向或理想目標,來指導教師、家長、社會共同努力為“后進生”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
(責編 田彩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