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穎
情境教學法是從教學的實際需要出發(fā),充分利用形象,創(chuàng)設典型場景,激起學生的學習情緒,把認知活動與情感活動結合起來的一種教學模式、方法。語文情境教學的合理開展與運用,能夠提高教學質量,拓寬學生視野,豐富學生世界。筆者依據初中生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結合自己在學習及教學工作中的一些體驗,從以下幾方面談幾點方法。
一、生活化
生活是語文教學的源泉。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我們只有把學生帶到生活的源泉中去,把教材中所寫的生活與學生的生活,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溝通起來,打開學生的生活寶藏,強化他們的體驗,增進對文章的理解,這樣才能讓學生獲得更多題材與感受。
教師根據教學的內容,聯(lián)系一定的生活情境,在教學內容和學生的體驗中建立聯(lián)系,使教學內容能夠很快地納入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中,以便學生更好地理解。
例如,在學習朱自清《春》的時候,選一個風和日麗、暖風徐徐的春日,抽出一節(jié)課的時間,帶學生走出校園,去尋找春天。有意識地讓學生看看地面剛鉆出的嫩芽、樹木新抽出的枝葉、蝶飛蜂舞的輕盈、春風拂面的愜意以及人們活動的舒展等等,嗅著春的氣息,望著春的顏色,吸著春的聲音,感受生命,感受春帶給我們的一曲曲優(yōu)美的旋律。通過切身的體會,讓學生有所觸動,然后真實地表述自己眼中的春天。在學生有體悟的基礎上,教師再帶領著學生走進朱自清的這篇文章《春》,運用對比的手法,賞析這篇散文的詩情與畫意相結合營造出來的意境美,體會散文中滿貯著的那一種詩意。并且,教師應引導學生掌握一種寫作方法。作者對春天深沉贊美的感情,不是直抒胸臆地“直說”,而是通過含情的畫筆,描繪春天的各種風景畫來抒寫的,內在的詩情與外在的景物和諧地交融為具體可感的藝術形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渾然天成。
通過這種具體可感的客觀情境,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激起了學習興趣。因此,生活化情境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有很強的操作性與實用性。
二、實物化
實物化情境教學就是以實物為中心,略設必要背景,構成一整體,以演示某一特定的情境。初中生對事物的感知往往帶有整體性,同一實物,由于背景不同,感知效應也會產生很大的差異。因此在進行實物化情境教學的同時,也需要考慮到它的背景,即從整體上給學生以真切感。
例如,在學習《荔枝圖序》這篇文章時,不僅僅需要教師準備一個真實的荔枝,最好還能簡單地在黑板上畫上幾筆,畫出一顆荔枝樹的樹形、樹葉、果實等,以此為背景,把荔枝粘在相應的位置上。于是,學生的思緒就立即被吸引到了本文中,仿佛親眼看到了荔枝樹,看到了荔枝,一切都有了生命。這樣,不僅認識了荔枝,也認識了荔枝樹,更重要的是掌握了一種從整體到局部的寫作方法。
這樣的實物情境,不僅可以讓學生了解文本內容,加深記憶,也讓學生對文本有了比較全面完整的認識。“百聞不如一見”,通過這些實物情境教學,學生有如臨其境的感覺,學起知識輕松愉快,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
三、表演化
表演化情境教學即讓學生去說文本中人物所說的話,去做文本中人物所做的事情,體驗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樂。童話、寓言故事、戲劇等這幾類文學作品中多可以采用這種手段。
這種表演情境有兩種:一是進入角色,二是扮演角色。所謂的進入角色即“假如我是課文中的×××”;而扮演角色,則是擔當課文中某一角色,進行表演。由于讓學生自己進入角色,扮演表演,課文中的角色不再是在平面的書本上,而就是自己或自己的同班同學,這就促使學生帶著角色轉換的真切感受理解課文,對課文的角色產生親切感,很自然地就會加入內心體驗。表演這種形式直接作用于學生的感官,學生不但可以聽到而且可以看到,學生情緒便很容易被調動,印象必然會很深刻。
要想表演,必須整合文本中的書面文字,將文字化的信息用身姿體態(tài)、動作神情、語言描述等再現出來。這個過程需要學生自己加工,需要學生在認真閱讀文本的基礎之上,加上自己對人物的理解思考,既要忠于文本,又要理解文本,才能比較準確地再現原來人物的面貌。
例如,在學習《唐雎不辱使命》時,就可以采用這種方法。教師可選擇學生甲扮演秦王,學生乙扮演安陵君,學生丙扮演唐雎,三人表演,然后請學生對照課文加以評判。在表演這樣的情境中三個人的多次交鋒,以及“怫然怒”“色撓”“長跪而謝”等言談舉止、面部表情,表現唐雎維護國土的嚴正立場和不畏強暴,敢于斗爭的布衣精神,諷刺秦王色厲內荏、驕橫狂暴、倚強凌弱的性格特點。為了增強表演的效果,還可以適當地加入一些模擬的布景和道具,為了表現秦王,可以給秦王戴上王冠,畫上胡子,并且讓其站在稍微比較高的位置凸顯他作為大國的高貴等。
四、音樂化
培根曾說:“音樂的聲調的搖曳和光芒在水面上浮動完全相同,那不僅是比喻,而是大自然在不同事物上所印下的相同的痕跡。”這種特性決定了音樂更容易把學生帶到特定的情境之中。音樂化情境,就是憑借音樂的形象和語言,激起學生的想象,感知和情感體驗,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情緒,并受到情感的陶冶。音樂是一種抒情功能極強的藝術形式。它通過樂曲進行中力度的強弱、旋律的起伏變化以及節(jié)奏的抑揚頓挫,用直感的方式,使人獲得比其他藝術形式更為直接、更為豐富、更為生動的感受。音樂的這種情感性質決定了它具有強烈的刺激力和影響力。把音樂與文學兩者結合起來,作用于學生的聽覺和視覺,會起到相互滲透,相互補充,相互強化的作用。音樂可以是播放現成的樂曲,也可以自己彈奏、清唱以及學生自己的哼唱等,只要與教材的內容相一致,與情節(jié)的發(fā)展相和諧就可以。
如在學習《黃河頌》時,因為很多學生受一些客觀條件的約束,他們沒有看到過黃河奔騰而下的恢弘,也沒有感受過黃河一瀉千里的磅礴氣勢,因此教師可以播放動感性節(jié)奏性特別強的音樂《保衛(wèi)黃河》來進行渲染,這是一首進行曲式的輪唱曲,表現了中華民族的英雄兒女懷著滿腔的仇恨,斗志昂揚地奔赴戰(zhàn)場。不論是在抗日前線、在敵人后方,在四面八方都展開了民族解放斗爭,猶如黃河咆哮的怒濤,后浪推前浪,此起彼伏,越來越猛烈。開場利用這個曲子,可以把學生帶入一種激越與起伏的氛圍中,感受中國人民的千軍萬馬勢不可擋的氣勢,然后再引入本文,介紹本文的背景,去感受黃河的這種磅礴氣勢,喚起學生關注情感,這首歌曲營造的意境與黃河頌的氣勢交相輝映,有異曲同工之妙。通過創(chuàng)設這樣的情境,可以讓學生感同身受地體會文章的基調感情。
總之,采用多種手段創(chuàng)設語文情境教學方法,能使學生在情境中觀察、想象和思維,促使智力和語文能力的發(fā)展。同時,教師創(chuàng)設的豐富多彩的情境容易使學生有切身的體驗,他們不僅學到了知識,而且受到了熏陶,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韋志成.語文教學情境論.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1).
[2]靳玉樂.新課程改革的理論與創(chuàng)新.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李吉林.情境教學的探索過程及其理論依據.江蘇教育出版社,1987(23).
[4]許翠萍.語文教學中的情境教學.文學教育,2009(2).
(責編 金 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