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曉玉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引領學生欣賞音樂是教師需要引起足夠重視的。因為,對于音樂藝術來說,欣賞也就等于是再次創作的起點。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學生對于音樂的興趣就會逐步增加。聽得多了,他們的視野也就變得更開闊,在感悟音樂的情感與鑒賞音樂的優劣等方面也會有很大的提高。同時,聽著優美的音樂,學生的想象力也會隨著音樂而起,順著音樂表達的情感而哀傷或歡樂,平靜或暴烈。
在以往的音樂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都是以播放音樂的方法來引導學生欣賞,這種做法非常單調,難以吸引學生的興趣,很容易滋長他們的厭倦心理。我們的音樂欣賞不應該是學生被動地接受,而應該是讓他們主動去體會,去感受音樂,這樣他們才能有深厚的音樂積累,也能夠隨著音樂的播放流露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在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我一直致力于和諧施教的研究,以求讓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得到培養和提升。筆者總結了以下幾點做法,望各位同仁給予批評指正,讓我們的音樂欣賞教學做得更好。
一、以情境引導學生
和其他學科不同,音樂課需要培養的是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音樂之中。作為一名音樂教師,我們首要的任務就是創造一種音樂所特有的吸引力,讓學生能夠投入其中,無法自拔。在指導學生進行音樂欣賞時,教師必須拋棄以往那種不顧學生感受,一味地給學生播放音樂的做法,那不僅難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無法進入歌曲的意境中去,更會摧毀學生對音樂的好感,使音樂欣賞教學成為摧毀學生音樂素養的罪魁禍首。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適當的情境,讓學生在教材這個誘因的刺激下激發出更大的興趣與學習動力。
在創設情境方面,我們有很多方式可以選用。筆者有時候會通過一則小故事向學生描繪一幅場景,有時候會利用一幅圖引領學生進入情境之中,有時候會通過適當的身體語言來激勵他們的情感。如學習《鈴兒響叮當》這首歌時,筆者通過多媒體課件為學生展示了一幅畫:在白茫茫的大地上,一個雪橇飛馳而過,幾個小朋友坐在雪橇上快樂地唱著歌,拉雪橇的麋鹿高昂著頭,脖子上的鈴鐺叮鈴鈴地響著……看到這幅圖,學生很快就感受到了圣誕節的快樂,他們沉浸在歌曲的快樂情緒之中,一遍遍地跟著哼唱。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而然地就被激發起來了。
再如進行《黃河大合唱》的欣賞教學時,我從一些日本侵華的電影中節選了幾個侵略者殘害中國人民的片段,以悲傷的語調為學生講述作品。當學生看到了在抗日戰爭最慘烈的日子里,日偽政府的鐵蹄踏上了中國的領土,從此中國人民開始了暗無天日的生活。多少家庭被拆散,多少孩子沒有了父母,多少老人沒有了兒女,還有那最殘忍的“三光政策”和南京的三十萬受害民眾,無不讓學生義憤填膺。學生迫切地想聽到這首中國人民抗戰到底的怒吼,想要了解當時人們的心情是不是和他們一樣。這樣做,不僅能夠使學生的情感受到歌曲的同化,還能夠幫助他們理解歌曲在當時那個特殊年代所具有的特殊意義,使他們產生保衛祖國,抗擊外來侵略的勇氣和民族氣節。這不僅使音樂和德育完美融合,也使音樂教學得到升華,陶冶了學生的情操。
二、指導學生自主學習
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都有不同的特性。有的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得很有勇氣,有信心,他們積極回答教師的問題,認真傾聽,用心感受音樂;有的學生則很害羞,對自己沒有什么信心,在進行音樂欣賞時多數是被動接受,不敢發表自己的見解。介于這種情況,筆者嘗試著對學生進行一些學法上的指導,讓他們能夠進行自主學習,在自己領悟的基礎上,對音樂進行自己獨有的描述。如進行《采茶撲蝶》的欣賞教學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ABA三段體音樂,我沒有為他們過多地講述,而是讓他們通過自己領悟的方式去對音樂的段落進行描述。學生給了我很大的驚喜!愛好美術的人用水彩筆畫出“黑白黑”,愛好數學的人寫出了“121”,愛好體育的人寫出了“蹦跳蹦”,各種形式,不一而足。學生都通過自己獨特的方式表現出了樂曲的三段體,這不僅給他們帶來了成功的體驗,讓他們相信自己能夠獨立自主地進行音樂的學習與理解,也幫助他們更好地體會到了祖國的遼闊和大自然的優美。
三、良好的師生關系與課堂氛圍
在音樂欣賞教學過程中,感情是必不可少的,沒有情感參與的欣賞是無效的。為了能夠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隨著音樂進行聯想,自由自在地抒發自己的真情實感,教師必須要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課堂氛圍,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并且,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儀態要端莊,對學生要和藹可親。教師在講解時切忌一味地說教,否則就會使學生的思維受到約束,情緒難以與音樂相契合。當大部分學生都不敢表現自己時,課堂氣氛就難以輕松起來,教學也無法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進行《瑤族舞曲》的欣賞時,我為學生借來了一些瑤族的民族服裝,并找來一些瑤族的打擊樂器來練習。隨著音樂聲起,我和學生一起跳起瑤族的特色舞蹈。剛開始時,那些比較害羞的學生還不敢跳,但是隨著音樂逐漸走向高潮,看著其他學生都跳得這么高興,他們也快快樂樂地加入我們,全班學生一起跳著歡樂的舞蹈,仿佛看到了瑤族民眾歡歌熱舞的熱鬧場面。經過了這次的教學,學生和教師之間的隔膜減少了。學生覺得教師是他們中的一份子,他們喜歡上音樂教師的課,音樂教師有很大的親和力。師生關系和諧了,課堂氛圍也就隨之變得更輕松了。學生在音樂中感受到了少數民族的風情,有了各民族大團結的意識,我們的音樂欣賞教學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發揮主體作用,培養想象力和創造意識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比知識更為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庇纱丝芍胂蟮淖饔檬蔷薮蟮?。在欣賞音樂作品時,應注重引發學生的想象,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因為,這是引導學生發現和獲取知識與智慧,并形成能力的手段。通過欣賞可以使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更具廣闊性、深刻性、批判性、靈活性、敏捷性,可以加快學生理解音樂、認識音樂、掌握音樂的進程。如欣賞民樂合奏《春江花月夜》前,我先誦讀唐朝詩人張若虛的詩“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之后,讓學生根據詩文所描繪的意境欣賞作品,充分想象曲中所表現的“皓月皎潔,春江波平,江上泛舟,簫鼓遙聞”的境界,設身處地感受美和創造美。于是,文學愛好者妙筆生花,構思了一篇篇抒情雋永的散文;美術小組的學生揮毫潑墨,一幅幅“江樓鐘鼓”“漁舟唱晚”的美景躍然紙上。整個課堂呈現了“詩—樂—畫”之走勢,整個課堂充滿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氣氛,達到了讓學生“感知美—理解美—創造美”的預定效果。
總之,欣賞教學是一種音樂實踐活動,在這美的實踐活動中,要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引導學生將身體各種器官都充分調動起來,用身體表現,用樂器演奏,用各種變化多樣的方式,盡情地感受音樂,表現音樂,按主體對音樂的理解進行再創造,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創造能力。
(責編 田彩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