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文志
摘要:本文通過學習新教材大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闡述對英語課堂教學改革與學生興趣培養的認識與做法。強調在轉變觀念、推進教學創新、營造課堂氛圍中和貼近學生實際生活中注意培養。
關鍵詞:課堂改革 學習興趣
在新一輪課堂改革中,課堂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主陣地、主戰場,無論是先進的教育理念,還是優秀的教材,最終都要落實到課堂上,體現在教師的觀念、方法的改變,推進教學創新,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一堂課是否上得成功,教學效果如何,和學生對這堂課的感覺很有關系。培養興趣,樹立自信是成功的先決條件。筆者現結合設計課時和上課表現談點對課堂教學的認識與對學生興趣的培養。
一、充分認識新課程對培養學生興趣的升華
新英語課程標準指出:“強調課程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的教學途徑……”因此,培養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首先要教師觀念轉變,樹立以學生發展為主,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自主學習能力的課堂教學改革新觀念。這就要求教師在更新觀念中,重新審視課堂中生命的律動,主動落實學生主體地位,實現新課改下學生學習方式由被動接受向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學習轉變,確立教師和學生是民主、平等的關系,從而達到改變舊的教學方式、教學策略、以及評價方式。英語教學應倡導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全方位培養興趣,突出自身教學特色。在多年來的教學實踐中,我逐步形成了“培養興趣、主體參與、分層教學、異步達標”的課堂教學模式。
二、教學時要以新鮮的面孔示人,引生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我們的教學始終采用單調、刻板的教學形式,時常機械地重復固有的教學程序,不要說是學生,就連教師自己也會產生一種厭惡感,這樣的教學怎么能談得上有明顯的效果呢?因此,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的具體實際,不斷引進新的教學信息、變換教學形式、更新教學手段,創設一種新的教學情境,營造“新鮮”的教學氣氛圍,不斷給學生以新的刺激,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習慣一根粉筆、一塊黑板的教學方式,如果能夠運用多媒體網絡手段,學生會有新鮮感,讓學生有一點兒新鮮感,要求教師要善于“吸引”學生的目光,有時甚至還要適當玩一點兒花樣,以吸引學生。
我在教學Mid-Autumn Festival這一課時,先上網查找了許多相關的詩、歌、詞的英語版本和精美的欣賞圖片,當學生看到這些時,不由地來了興致,熱情高漲。
三、教師要營造課堂輕松的氣氛感,引起學生興趣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輕松的時候,大腦皮層的神經單元才會形成興奮中心,思維才會敏捷;而在壓抑的時候,大腦皮層的神經細胞就會受抑制。只有在輕松的環境下,學生才能加快學習的進程,所學知識才能得以鞏固并快速轉化為能力。
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營造一種相對寬松的教學氛圍,以此來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擁有一點兒輕松感,要因人而異、因課而異,我常用以下幾種:
1.目標導向:根據教材的要求,點撥關鍵語。
2.表情導向:運用手勢、眼神、面部表情,傳情達意,引發興趣。
3.走動指點:要考慮個別學生差異,面向全體、實行正確指導答疑解惑。
4.幽默話語:在課堂中運用師生互動關系,在交談時用幽默的話語,促進學生快樂溝通思想。
總之,根據不同的教學實際靈活采用,都可以使課堂充滿生機。在一節課中,我有時會故意重復學生的某個錯句,以期學生自我糾正和活躍氣氛。
有一次,A學生說:I'm short.B學生說:I'm shorter than her.C學生說:I'm the shortest of the three.其實C生最高,我瞪大吃驚的眼睛反問道:Are you the shortest of the three?學生大笑,該生也忙笑著糾正道I'm the tallest of the three.
四、設計的話題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引起學生興趣
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備自己、備教材、備學生,設計的話題要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特別要注意學生的心理效應。因為每個學生,不管他表現如何,在課堂學習中總是有積極向上的念頭。
所以,教師要倡導任務型教學,通過小組活動合作方式進行。使學生在貼近生活中、在情感體驗中學習,對教材產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課堂教學要盡量給學生以成就感,學生學習的最大樂趣,莫過于在學習過程中有一種成就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學會欣賞,當學生取得一點兒成績、取得一點兒進步時,教師都要及時加以肯定和鼓勵,一聲Great!一個驚喜的表情,一句Listen care fully,he is showing us his great idea.都能使他們在努力的同時產生一種成就感,體會到成功的快樂,并進而鼓起自信和進取的風帆。人在受到激勵和贊許的時候,往往精神振奮、信心倍增,學生更是這樣。
綜上,課堂英語教學是教師與學生間,及學生之間的共同學習、交往、活動的場所,教師應創建優良的教學環境,提供相互學習交往和共同活動的機會和條件,加以指導,使自己真正轉變角色,成為引導者、組織者、促進者,與學生一同發展。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