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劍倩
摘要: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在新課程標準教材的實際教學中,面對課時緊,識字量大的矛盾,針對由此而產生的三大問題,即:一是面對教材中的識字量之大,如何提高學生的課堂識字效率?二是如何更好地解決生字回生的問題?三是如何有效地指導寫字,保證學生的書寫質量?從實踐出發,歸納提出:多種途徑提高學生的課堂識字效率;多種策略,解決生字回生問題;課上有效指導反饋,保證學生書寫質量,三大低年級識字教學策略。
關鍵詞:以生為本 識字寫字 實效性 策略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一二年級認識常用漢字600-1800個,其中800-1000個會寫。由此看來,一二年級規定的識字量約占小學階段總識字量的一半,其中一年級上學期至少要認識400個漢字。全國小語會理事長崔巒老師曾說:“識字寫字是1—2年級的教學重點,‘重點不重,后患無窮就會嚴重地導致出現寫字質量滑坡,錯別字增多,詞匯量下降,語言貧乏,用詞不當、詞不達意等情況……對識字、寫字忽視的問題該到高度重視、綜合治理的時候了。”面對課時緊與識字量大的矛盾,該如何統籌安排,切實提高低年級學生識字的實效性,夯實低年級識字寫字教學呢?
一、兩種途徑,要提高學生的課堂識字效率
(一)課前,指導學生預習生字是提高課堂識字效率的途徑之一
古人云:“供人以魚,只解一餐;授人以漁,終身受用。”要使預習有效,首先要讓學生喜歡預習,只有有了興趣才能為學生持續預習和提高自學能力提供內因條件。從一年級起,逐漸培養學生預習生字的習慣。當然剛開始,必須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預習,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
在預習前給學生一點目標、一點探索空間,會激起他們認真讀的欲望。指導預習生字時引導學生聯系以前學過的生字進行遷移,溫故知新。如預習時,就讓學生先分析字形,看看這些字帶有哪些偏旁,還學過哪些帶有這些偏旁的字,帶有這些偏旁的字有沒有聯系。告訴學生,仔細觀察,看看偏旁再想想它的意思,這個字就更容易記住了。
在預習課文時,鼓勵學生用筆畫下課文中由生字組成的詞語,讓學生逐步養成讀、畫、寫的習慣。指導學生使用工具書,查找生字的意思以及生字組成的詞語意思。引導學生學會質疑,對自己識記有困難的字做好標記。這樣,不斷地進行方法上的指導和提供適時的幫助,學生預習就能做到有的放矢,漸漸地,也就養成了預習的好習慣。
(二)靈活識字方法,配合語境鞏固記憶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識字教學要將兒童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同時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因此,小學識字教學要善于發現挖掘兒童身邊“熟識”的語言物質材料,充分結合兒童身心規律培養的識字習慣,采用多種教學措施指導識字方法,激發和培養學生的興趣。
在教材中,如果只是帶著學生一個字一個字地認讀、記憶,說完這個字說下一個字,確實不便于學生進行記憶。但是如果能把要認的這些字歸歸類、分分組,分課時教學的話,就會好得多了。比如,按結構、偏旁的規律來分組教學生字;按識字方法的異同來歸類進行記憶;將同音字或形近字歸類區分教學;以及聯想形象識字、比較聯想識字、表演動作識字、游戲鞏固識字,結合生活識字等等。所謂“教無定法,但有良法。”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創造多種適合學生的識字方法,使學生在喜聞樂見的形式中識字,激發識字積極性,提高識字能力,達到較好的識字效果。
二、三種策略,解決生字回生問題
策略一:每課復習鞏固生字。每天的語文課,我把每節課的前幾分鐘留出來用在復習生字上。及時把前一天或前幾天剛學習過的生字認讀認讀,可以是借生字卡片認讀字,也可以是出示一些語境,通過讀詞讀句鞏固含于其中的生字;對于學生難記的一些字,連續幾天都拿出來和學生見見面,讓學生認讀,這樣才能不斷地加深記憶。
策略二:當堂默寫激勵鞏固生字。完成生字教學后,當堂進行課堂反饋,及時了解學生在生字上出現的問題。對于個別學生錯誤較為嚴重的生字,再次強調,鞏固記憶,讓能夠掌握的學生把自己的識字方法告知大家,并對識記量多的學生進行表揚,頒發“智慧星”,這樣,既提高了成功識記學生的自豪感,也為在生字識記上有困難的學生樹立了學習的目標和努力的方向。
策略三:巧用練習鞏固生字。看拼音寫字,選字填空是一種常見的練習方式,也辨別同音字的一種檢查方式。在新授生字后,讓學生在生活中留意發現曾經學過的生字、在課外閱讀中反復地遇見曾經學過的生字,以及誦讀生字的一字開花過程中對所學生字的形音義上有一定了解。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在練習中加強鞏固可以削弱“回生”的現象。
三、四個要素,保證學生書寫質量
《語文課程標準》對低年級學生的“書寫質量”要求應該涵蓋三個方面,第一是字寫得是否正確;第二是字寫得是否規范(“規范”指的是字的間架結構、字的筆順、每一筆的占位等等);第三個方面就是寫字的習慣怎么樣。那么,讓我們來衡量學生的書寫質量的時候,就要從這三個方面來衡量。針對生字書寫指導這個問題,我把它概括為四個要素,即“三當堂一保證”。
“三當堂”是指當堂指導、當堂書寫、當堂反饋,都要在課堂上完成。“一保證”是指保證在課堂上有充足的書寫指導、書寫時間。在指導生字的書寫時,從入學時就要把好寫字姿勢、握筆姿勢的關,并指出提筆即練字的要求,嚴格規范地寫好每一個字。
“語文教學要能撥動學生的心弦,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達到“教師引導學生,學生也推動教師;教師得心應手,學生如坐春風”的境地。作為一線的語文教師,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通過反思、總結、提升,以生為本,去尋找更好、更適合學生的方法,夯實低年段識字教學,讓學生學得輕松,學得快樂。真正讓學生由“學會”到“會學”,更好地為他們掌握祖國語言文字,打下扎實的語言文字基礎。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