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彩霞
自主學習的關鍵是開發學生的思維,從而使學生主動地、創造性地學習,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翁。這對學生從學習中領悟積極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自身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作為教師必須懂得“培養學生的終極目標是讓學生學會學習”。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對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我采取了以下“五策略”,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取得了理想的教育教學效果。
一、轉變教育觀念,尊重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
作為一名教師應關注學生的發展潛力,把學生看成是同樣具有主觀能動性,有可能參與教育活動的人,他們是學習活動中不可替代的主體。應充分認識到我們的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學生思想品德、科學文化和身體、心理、技能素質,培養能力、發展個性為目的的,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逐漸成為自己發展主人的教育行為。這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以學生為主體,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激發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作用,其實質是讓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只有教師的教育觀念轉變了,才能真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二、培養學生興趣,激發其自主學習的原動力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激發其原動力,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和諧、愉悅的氛圍中學習,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效率和教學質量至關重要的條件,也是減輕學生過重負擔的根本措施。然而學生感到思想品德知識特別抽象、枯燥乏味。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堅持以人為本,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優化課堂結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上要做到創設各種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全面調動學生參與互動,學會與他人合作。
課堂上,教師要做到創設各種情境,根據社會和學生生活實際,再聯系當今時代共同關注的焦點問題,充分運用多媒體等現代信息技術,把學生帶入一個自由發展的理想境界,拓展學生參與的思維空間,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化被動為主動、自主學習。現代信息技術在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地提升了課堂教學效果。同時,教師及時借助網絡、多媒體教學手段,更直觀地進行課堂教學,更有利于學生興趣的產生與提高。
三、教會預習方法,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習慣
“方法是學習的途徑。”如果我們用科學合理的學習方法,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功效。教師的職責就是教學生學會學習,在培養學生良好學習興趣的基礎上,善于“授之以漁”。因此,培養學生的能力,教會學生學會學習,確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比傳授知識更為重要。為此,教師要注重指導學生預習,讓學生有充足時間預習,使其掌握最基本的預習方法。課前預習時,要引導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收集與課文有關的資料。并且教師要進行檢查,在課堂中讓學生交流收集到的資料,匯報展示自己的預習成果。比如,在教學“不言代價與回報”這一課時,課前,我讓學生采訪對自己影響最深的一位好鄰居,然后讓學生能在課堂上說說這位鄰居的才與德,并談談自己的感悟。這既為學生提供了展示才能的舞臺,又滿足了學生渴望了解未知生活的需求感,學生自然樂于去學。鑒于此,學生只有先把課文熟悉,鉆研課文,教師在教學中,才能得心應手,這樣,學生學起來也輕松,同時還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好習慣。
四、聯系生活實際,拓展學生自主的內容
思想品德課不同于其他課目,學生一般感到比較枯燥。因此,作為教師要敢于突破課本課堂的束縛,大膽創新,多聯系社會生活,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教師在備課、選擇課程資源、開展各種教學活動時要精心設計,有的放矢,不盲目,不盲從,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緊貼時代脈搏,緊貼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把死的知識與生動具體的、鮮活的生活現實有機地融合在一起,要有目的地拓寬學生自主活動的天地。例如,教學九年級第一單元第一課“責任與角色同在”時,在談到“該做與不該做的事”這個話題時,我分四個方面讓學生討論,結果,學生反應十分熱烈。討論結束后,我再指導他們總結歸納成“四要”“四不能”:(1)在家里:要體貼、孝敬父母,承擔一定的家務事,不能以粗魯的態度對待父母,對父母提出過高要求。(2)在學校:要上課認真聽講,獨立完成作業,遵守校規校紀,幫助遇到困難的同學等,不能逃學、逃避打掃衛生,抄襲別人作業,不作弊、吸煙、喝酒、賭博、打架斗毆等。(3)在社會:要遵守交通規則,對人有禮貌。不能偷盜、搶劫。(4)在交往上:要誠實守信;忠誠、互助、互諒。不能輕情寡義,言而無信,自私自利。這樣,我給學生創設了一種愉悅的學習情境,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使學生由“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從而把所謂“學海無涯苦作舟”化為一種快樂的享受。
五、指導學生自主探究,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眾所周知,每門學科各有其特殊性,思想品德課亦如此。思想品德課的教師必須眼界開闊,把視野投射到廣闊的社會現實大課堂,進一步拓展生活的空間,從中汲取有益的生活養料,并善于從身邊的生活實際中撿拾知識的金塊,豐富自己的所學知識,這樣才能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例如,學習九年第一單元第二課“在承擔責任中成長”,在談到“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這一問題時,我首先講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向警予“為了國家民族自強”這些古今名人的事跡,然后,我要學生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這些是他們必須做的事情嗎?他們的做法會產生什么社會影響?”學生就這一問題自主探究,然后分小組交流,最后在班上發表意見,看誰的觀點最佳。結果,小組在探究時,排除了個別學生那種偏執的想法,形成共識:作為公民,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還要胸懷天下,承擔起關愛社會的責任,共同營造“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社會氛圍。如此教學,不但達到了掌握知識、培養能力、提高覺悟的目的,而且使得教學的主題得到了進一步的深化,極大地陶冶了學生的情操。
總而言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策略多種多樣,有待大家積極探索,大膽嘗試。但不管怎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都應該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采用多形式的教學,循循善誘,培養、激發學生良好的學習動機,全面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培養學生自我探究學習的能力。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