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琴
摘要:一節好的課,就如放風箏一般,創設一個螺旋形上升的梯度,扶搖直上,不斷領略前行的風景。近日,聆聽了學校李老師執教的這節《理想的風箏》,我感受到了李老師高超的“放飛”水平。
《理想的風箏》是一篇回憶性的散文,它以傳情的筆觸,回憶了劉老師“談腿疾、寫板書、放飛箏”的三件往事,細膩地刻畫寫了一位殘疾教師的形象:他時時兢兢業業、處處自強不息。抒發了作者對劉老師深深思念之情。
關鍵詞:長文短教 理想課堂
該文篇幅較長,足有1200多字,如果逐步學習,平均用力,勢必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使得教學冗長、拖沓、造成“高投入,低產出”的局面。教學中,李老師根據教材特點,大膽取舍,長文短教,展示了理想課堂的“高效、扎實、靈動”。
一、抓有效切入,激思維之泉
詩有詩眼、文有文眼。教師引導學生學習一篇課文,從何處入手,怎樣選擇一個恰當的切入點,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也是每一位小學語文教師特別注重的問題,因為切入點恰當與否、準確與否,將直接決定學生學習語文的質量。一個好的切入點,就像文章的一扇窗戶,透過這個窗口可窺見到全文的思想內容和情感。教學中如果能以此為訓練點,就能有效地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學生主動地投入到課堂教學中來。
《理想的風箏》一課的教學目標是感受人物形象,感悟人物品質,理解“理想的風箏”真正的內涵。這篇文章有很多“看點”,似乎也都可以作為教學的切入點、著力點,如這句“劉老師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這個句子是直抒胸臆的句子,以此為切入點,但也無妨。但再細細想想,這句對于六年級的學生來說,理解并沒有難度,學生自己能讀懂的句子、內容,教師可以選擇略講,甚至不講。所以李老師選擇的是這句:“他將永遠在我的記憶里行走、微笑,用那雙寫了無數粉筆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風箏?!币粊磉@個句子對學生來說理解起來有難度,二來這一句也最能體現劉老師放飛的不單是自己生命的風箏,更是一個個學生生命里的風箏,照應課題,突出主旨。并將課文的重點,即“談殘腿”“寫板書”“放風箏”三個板塊置于這根主線下,讓重點分散于課中,通過四個環節:一、回顧課文,激情;二、品味細節,感受人物;三、品味心聲,升華“風箏”;四、拓展延伸,放飛“思念”,環環相扣,絲絲入扣,讓課趨于散而不亂,逐層漸進,走近人物。
二、抓關鍵詞句,撥情感之弦
每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中都有咀嚼不盡的精華,語文課應當引導學生咬進文字的深層,嚼出那微妙的滋味,組織學生品味文字、品味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品味作者的表達方法與表達效果。但如果每個詞語都抓,一堂課僅40分鐘,勢必導致蜻蜓點水,事倍功半。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重要善于捕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詞句。
李老師在“抓住細節,感悟人物”這一環節中,抓住“談殘腿”中的“笑”“泛”,“寫板書”中的“轉”,“放風箏”中的“漾”,引導學生品詞讀句,使劉老師的形象在學生的頭腦中越來越豐滿。
如“轉“字的引導:
師:為了寫劉老師板書,作者具體寫了他哪幾個動作?
(學生交流圈出動作的詞語,“撐地”“離地”“一轉”“轉向”“寫”“轉向”等)。
師:為了寫一次板書,劉老師竟要做上六個艱難的動作,你體會到了什么?
生:劉老師太不容易了。
生:劉老師很辛苦。
師:一個年過半百的老師,一天不知要這樣轉多少次!你又體會到什么?
師:那一年呢?年復一年呢?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一位堅強的老師,他在他平凡的崗位上,演繹著別樣的精彩。
師:對,劉老師的堅強都體現在這一次次的旋轉中了,這是多么令人難忘的旋轉呀!誰來讀一讀?
師:我覺得劉老師面前的不是講臺,而是一個舞臺,在這個生命的舞臺上,在蘇叔陽的眼里,劉老師不是在板書,是在舞蹈!如果給這樣的舞蹈取個名字,那就是一曲——生命之舞!讓我們共同記住這最美的舞蹈。(齊讀第5自然段)
這個片段中,李老師先引導學生找出寫劉老師板書的動作,感悟劉老師寫板書的艱難。隨后,重點落實在一個“轉”字上,“一天”“一年”“年復一年”引導學生去想象、去感受,層層深入,撥動學生情感之弦,從而讓學生自然、真切的感受和體會到劉老師生命的頑強和對生活的熱愛。
三、抓適度拓展,升內涵之魂
“拓展”是由語文課內向課外的適當延伸,它是一種遷移教學。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中的拓展目的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課堂文本教學內容,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訓練思維,提高語文學習能力,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長文短教,要做減法,也要做加法,那就是抓適度的拓展。
課尾聲部分,通過“笑談殘腿”“旋轉板書”“放飛風箏”三個細節的學習,學生已積淀了一定的情感,此時李老師將蘇叔陽的生平資料適時引入課堂,將他的人生閱歷與劉老師的“風箏”緊緊聯合,讓學生感受到在作者的生命中,曾經遭遇的坎坷和心酸,使學生心靈受到強烈地震撼。最后學生很自然地呼喚出“劉老師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至此,把學生的情感又推向了一個高潮。
課堂教學是門藝術,在李老師的課堂上,我們看到學生的思維被激活,情感被激蕩,個性得以張揚。我想,李老師高超的“課堂放飛”藝術,源自她對文本的深入到位的解讀,特級教師薛法根曾說過:“教師解讀文本有多深,他的學生就能在課堂上走多遠?!奔偃绨呀處煂ξ谋镜慕庾x喻為我們拽在手中的那根線,如何松緊有度,如何收放自如,只要我們基于兒童本位,深入解讀文本,那我們的“風箏”也一定能飛得穩、飛得高、飛得遠。
參考文獻:
[1]鐘啟泉.“課堂互動”研究:意蘊與課題[J].教育研究,2010(10).
[2]何善亮.論有效教學的實踐建構[J].課程·教材·教法,2010(05).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