邸文清
數學是一門與人類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學科,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同時又服務于生活。數學新課程標準提出:數學課程應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將數學與生活結合起來不僅是新課改的要求,更為重要的是數學本身的學科特征所決定的。在數學教學中運用生活化教學策略,更能為學生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誘發學生探究動機,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在教學中我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導入生活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沒有一個巧妙而新穎的導入,就很難在第一時間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自然也就很難取得預期的教學目標。綜觀名師教學、優秀案例,無一不重視導入環節的設計。采用生活化導入,以學生所熟悉的人物與景物來導入,能夠增強教學的親切感,拉近學生與數學教材的距離,更能激起學生進一步探究的學習欲望。如在學習“線段的垂直平分線”這一內容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生活情景:甲乙兩村位于公路兩側,政府要在兩村之間建立一個公交站點,從而更加利于村民的出行,要讓兩村到站點的距離相等,這要如何來選擇站點的位置呢?由于這一情景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很快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學生躍躍欲試,大多只是憑借經驗,無法拿出具體可行的方案。此時,我因勢利導,告訴學生要想輕松地解決這一問題,需要用到線段的垂直平分線這一概念,這正是我們此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這樣自然而然地引入到了新知的學習上來。學生學習熱情高漲,異常活躍,而且可以意識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學好數學可以更好地解決現實問題。這樣更利于學生形成穩定的數學學習興趣。
二、教學生活化,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一)設計生活化的例題,提高學生理解能力
題海戰術的時代已經過去,我們要精選例題,將所包含的知識點講清講透,讓學生深刻理解、真正掌握,進而掌握這一類題目。盡管教材非常重視與生活的關系,在例題的編排上盡量選取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但教材畢竟具有一般性,而各地區、各學校、各班級的學生具有特殊性,這些例題只能兼顧一部分學生的生活。這就需要教師要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要深入學生的生活,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善于挖掘生活中所存在的數學素材,抽象與提煉出數學問題,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體驗數學、感受數學。這樣更能激起學生學的激情,更加利于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與運用。
(二)布置生活化的練習,提高學生實踐能力
數學新課程標準提出: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使數學成為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作為學生運用數學知識的一個重要環節的練習,不能只是讓學生機械地來做練習冊上的題目,而是要將練習與學生的生活結合起來,讓練習生活化。這樣既可以激起學生完成作業的激情,而且可以為學生提供了運用的平臺,讓學生可以充分運用所掌握的數學知識來解決現實生活問題,這可以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強化學生的榮譽感,讓學生真切地體會數學學習所帶來的樂趣,學好數學可以更好地為生活服務,從而激起學生更為強烈的學習動機。
三、活動生活化,培養學生數學思維
我們不僅要利用好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為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直觀而富有趣味性的教學情境中,實現寓教于學,將教學與生活結合起來,讓學生學到真正有用的知識,強化學生的理解、記憶與掌握。同時還要將教學的觸角延伸到課外,這也是生活化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組織學生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為學生提供一個更為寬廣的展現自我的舞臺,讓學生在課外活動中得到數學素養與能力的整體提高。
(一)尋找生活中的數學
生活中不是沒有數學,而是缺少發現的眼睛。教師不僅要成為生活的有心人,同時還要讓學生學會用數學思維來尋找現實生活中所存在的數學問題。這對于學生來說既是一次學習的機會,同時也是一次運用的機會,能夠讓學生真正從數學的角度來認識生活,讓學生自主地發現學習的樂趣、運用的樂趣。同時也是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真正理解與運用。
(二)制作數學教學具
教具是教師教與學生學數學的重要工具。我們可以發動學生一起來制作教具,這樣可以達到學生對這些知識的真正理解與掌握。學生利用生活中可以利用的材料來制作富有個性化特點的學具,再組織讓學生進行解說,并評出各種獎項,如最具創意獎、最實用獎、最優美獎等。這樣的課外活動,將學生的學習與運用切合結合起來,不僅可以讓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而且還可以培養學生數學思維,提高學生動手與動腦能力,可謂一舉多得。
總之,數學教師要用一雙善于發現與創造的眼睛將數學教學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找準入手點,用富有生活化的數學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用富有數學化的生活問題來提高學生的運用能力,讓學生客觀認識數學與生活的關系。這樣的數學教學才能煥發生機,充滿活力,為學生所喜愛,才能富有成效。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