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中欽
對語文教學來說,語言文字的閱讀與理解是一種很重要的能力,關乎學生將來的持續發展。因此,對于新課程倡導的培養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建設者的目標來說,閱讀能力是不容小視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對5—6年級學段對學生閱讀方面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在閱讀中了解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在交流和討論中,敢于提出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斷。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0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背誦優秀詩文60篇(段)。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加強閱讀教學。在多年的教學過程中,我認為培養閱讀教學能力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和愛好跟做好任何事情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也是獲得成功的重要保證。因此,教師要首先從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入手。蘇霍姆林斯基說:“把每一個學生都領進書籍的世界,培養起對書的酷愛,使書籍成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這些都取決于教師,取決于書籍在教師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種地位。”要想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本人必須有閱讀興趣,身教重于言教。教師本人必須給學生樹立榜樣,教師不僅要注意閱讀傳統的經典作品,也要認真研究學生的心理,了解學生的閱讀需求,小學生不可能一開始就喜愛名著。現在的小學生多喜愛一些諸如奧特曼、蠟筆小新等影視人物,教師自己可以首先瀏覽一下這些內容,了解其中的一些精彩的片段,然后與學生共同討論,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與學生在課外閱讀方面要有更多的共同語言,做學生的朋友。“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就是這個道理,然后可以慢慢地對學生加以引導,讓他們讀一些其他對學習語文有幫助的讀物,如中國的成語故事、神話傳說;還有外國的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等等,逐步把學生引入正確的軌道上來。
二、給學生更多自主的閱讀空間
首先,讓學生自己選擇采用適合自己的閱讀方式。語文教材就是最好的閱讀讀物,課文采取什么樣的方式去讀,讓學生齊讀、自己讀還是默讀因人而異,不能強求。教師可以提出明確的要求,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書,如果讓學生自己選擇讀書的方式,他們會全身心地投入,讀完后讓他們回答問題,這樣更加促進學生對課文理解的深度和廣度。其次,讓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自己提出問題。“學而不思則罔”,讀書的過程中學生往往會提出一些問題來,這些問題的提出就說明了學生的進步,還可以培養學生多視角看問題的能力,比如,在學習《倔強的小紅軍》這篇課文時,在閱讀后一些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陳賡為什么要讓小紅軍戰士騎馬?”“小紅軍戰士為什么不與陳賡同行?”“小紅軍戰士為什么不接受陳賡的青稞面?”這些問題的提出說明了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了解了文章的中心所在。教師可以加以點撥,并與學生一起探討這些問題,陳賡讓小紅軍戰士騎馬這個細節,說明了陳賡關心愛護戰士的高貴品質。小紅軍戰士不與陳賡同行,不接受陳賡的青稞面這個細節,說明了小紅軍戰士明白了自己的處境,把犧牲留給自己,把生存的機會留給首長的想法,襯托出小紅軍戰士不怕犧牲的高貴品質。這樣就把課文的主題思想全部理解到位了。再次,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積累知識。教師可以組織講故事、讀書匯報、詩歌朗誦比賽、手抄報等多種形式檢查學生閱讀的效果和質量。如學完《凡卡》這一課時,我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談談自己想對凡卡說些什么?有的學生說:“凡卡你真是太可憐了,九歲就做學徒,受盡折磨,我們中國的孩子都有美好的童年,我們這里吧,做快樂少年。”從而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
三、在閱讀中不斷提升學生的各種能力
首先,可以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的能力。一個人能不能獨立思考問題,決定著他將來的發展。小學生也是這樣,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教師要注意發掘教材背后的知識,引導學生去正確的思考問題、分析問題。例如,在講完《錢塘江潮》一課后,讓學生在反復閱讀精彩的課文內容,領略這一大自然的奇觀,感嘆大自然力量的神奇之外,還要引導學生去分析造成這一奇觀背后的問題,讓學生去探討奇觀中蘊含的地理知識;其次,還要在閱讀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課本上所選擇的文章雖然是經典名篇,但是閱讀的內容僅僅限于課本上的東西還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廣泛地涉略課外知識,因為不少知識還是需要通過課外閱讀才能獲得。這樣學生的自學能力也就顯得很重要,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認真重視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教師在課文講解中就要注意滲透這一能力的培養。再次,還要重視自學方法的指導。指導學生怎樣理解題目,怎樣讀懂詞句,怎樣掌握中心思想,怎樣注意好詞好句的收集與整理等等,使學生能夠靈活運用自學方法,自己去思考探索與掌握規律,教師要真正做到“授人以漁”。
總之,小學生的閱讀能力的訓練與培養,對于小學生來說是十分重要的。需要教師加強這方面的訓練力度,找好突破點,努力提高每一位學生的閱讀能力,這將對學生的終身成長有著很大的幫助。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