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樓
摘要: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地、有創意地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怎樣做到這些呢?我覺得重視在閱讀中培養學生的良好思維品質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閱讀教學 思維品質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地、有創意地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怎樣做到這些呢?我覺得重視在閱讀中培養學生的良好思維品質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或者說閱讀教學的核心任務就是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所說的思維品質,是個體思維活動智力特征的表現,思維發生和發展所表現出來的個體差異主要反映在思維的智力品質的差異。思維品質是智力的核心。
思維的智力品質包括六個主要的方面,即思維的準確性、思維的廣闊性、思維的深刻性、思維的靈敏性、思維的批判性和思維的創造性。
這幾個方面相互聯系、密不可分,有機地統一在一起。思維的準確、深刻性是一切思維品質的基礎,思維的獨創性是思維智力品質的最高表現形式。
在整個閱讀的過程中,教師必須根據閱讀的基本規律從整體到部分,又從部分到整體的過程中,精心備課,讓學生從整體感知文章,深入細研文章的各部分內容,再以此加深對課文的整體理解,促使學生在復雜的閱讀中受到相應的思維訓練,沿著感知理解—探索評價—獨創理解的方向逐步登上智力發展的高峰。
一、閱讀第一部:識得廬山真面目——感知理解篇
引導學生初讀文章,教師在閱讀前提出問題,并要求學生在閱讀時根據問題以標記、勾劃、評注等方式留下閱讀痕跡。還要規定學生的閱讀時間。這樣能有效地培養學生思維的專注度、準確性和概括能力。如:我在教學《犟龜》時,我的第一步提問是:1.用兩三句話概括本文所講的故事2.題目為什么叫“犟龜”而不叫“小烏龜”?學生通過解答這兩個問題分析、綜合、概括等基本思維能力得到了培養,對文本有了最初步的感知理解。
二、閱讀第二部:橫看成嶺側成峰——探索評價篇
心理學告訴我們:思維永遠是從問題開始的。學生在初步感知文章后教師要善于發現和利用教材中的特點,巧妙地引導和啟發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或側面進行思考,探索質疑,在尋求對問題多方面解答的過程中,在探索質疑中,鍛煉和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
1.對學生進行多思維提問,避免思維的程式化,增強思維的靈活性。如:教學《犟龜》時我讓學生改寫故事結尾;教《孔乙己》時我讓學生轉變角色,自己就是孔乙己,用孔乙己的口吻講講自己的故事;學《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時我讓學生用時間變換、地點轉移、人物活動等不同的方法給文章擬小標題……都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2.設置探索性的疑難,促使學生思維深化。當學生進入閱讀狀態,需要進一步誘發他們深入分析鉆研課文時,可借助探索性的設問,把學生思維引向深處。這類探索性的設問角度要小,挖掘要深。或引導學生從分析人物形象入手,進而提示作品的深層含義;或從某個結構安排,領會作者的巧妙構思;……學生在解疑探索中進行分析、聯想、比較、綜合等思維訓練,并在反復的訓練中促使思維的深化,提高思維能力。例如,我在教《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時,問學生:如果魯達去投案自首,結局會是什么?從而讓學生對作品的主題,對那個社會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3.在比較中發現問題,增強學生思維的批判性。如我在教《風箏》時拿來魯迅的《我的兄弟》作比較閱讀。學生很快就發現了異同點,從而對《風箏》這篇有些難懂的文章加深了理解。
三、閱讀第三部:只緣不在此山中——獨創理解篇
閱讀教學的本質是讓學生創造性地閱讀。創造性地閱讀是真正地將學生從教師的提問中釋放出來。只有真正地創造性閱讀活動才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閱讀效果。
例如,2012年河北省語文中考題——現代文閱讀《兒時的惡作劇》23題題目:細讀選文最后一段就內容方面提出一個具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并簡要解答。
這其實就是在呼喚閱讀個體要有自身獨特的閱讀體驗。
創造性的閱讀其過程大體如下:盡你所能,詳細解釋或提出論題;對課文做掌握總觀點的閱讀,再選擇與你所論述的問題最貼近的段落,并在這一過程中不斷提煉自己的論題;搜尋答案,對篩選出的段落系統地閱讀,從中找到有關你觀點的答案,分析各種答案并推導出結論。當學生記錄下不同的答案時,創造性的活動就開始了。學生在比較甄別時,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到了鍛煉培養。在這樣的思維的獨創性過程中,學生已經把自己的體驗與課文結合在一起,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總之,閱讀教學是培養思維品質的重要途徑,不同的閱讀階段,可以有不同的思維訓練重點,但閱讀本身是一個整體性行為,在閱讀教學中千萬不能為了訓練而肢解文本,而形式化,應該是天然去飾、水到渠成。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