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輝
摘要:地理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在教學中教師可把地理形象思維作為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切入點,利用感性材料,強化語言表達,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教師要可聯系生活實際,活躍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還可以結合地理學科特點,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精心設計問題,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
關鍵詞:形象 思維 實際
新課改的目的就在于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個體潛在的學習動力,使絕大多數學生都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個體最大的創造力。筆者以地理學科教學為載體,充分調動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進而實現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筆者就自己的實踐談一些粗淺的看法與做法。
一、把地理形象思維作為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切入點
地理教學中的地理形象思維是通過典型的地理現象,反映和把握地理事物本質的思維活動。在教學中,進行地理形象思維能力的培養與訓練,對于全面開發學生大腦、全面培養學生學習地理、認識地理并在實踐中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在地理教學中,教師提供給學生的地理形象內容從形式上看主要有三類:一是通過實物、模型、幻燈照片、聲像資料等具體可觀的地理形象;二是通過教師生動豐富的語言,描繪出具體的地理情境;三是通過簡潔的線條符號和地理示意圖形附加少量的說明文字表達一定的地理知識內容的形象化圖示。它們都為教學中構成地理形象思維的豐富材料。
二、利用感性材料,強化語言表達,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感性認識是思維的起點,思維就是對形象、直觀的感性材料進行加工整理,上升到對事物的本質及規律的理性思考。初中生的時空抽象能力有限,教師必須從初中學生實際出發,教學中充分運用形象思維的豐富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或現象通過直觀的形式予以展示,教師進行必要的點撥、講解,引發學生思考、探究,必要時進行適當的暗示或提醒,同時要求學生對這些感性材料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達,強化表達能力。
例如,在“黃河水系”的教學中,幻燈片材料中黃河下游的流域面積明顯比中、上游小,這種反?,F象可以作為讓學生從直觀的視覺中進一步訓練其抽象思維能力的素材。黃河因中游流經黃土高原,大量的泥沙在下游地平水緩的華北平原沉積,使河床抬高而成為“地上河”,高出地面的河床再也不可能接納支流入黃河干道。水往低處流的道理人盡皆知,但這一點僅從流域的平面圖中是不可能被學生直接觀察到的,學生必須通過抽象思維才能得出這樣的結論。而在講解黃河中游特點時,教師事實上已把原因告知了學生,因而,這一要求對初中生而言并不太難。
三、聯系生活實際,活躍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在水產業和野生動物及自然保護區等章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讓學生死記硬背去掌握水產品的種類及分布、自然保護區的分布及所保護的珍稀動物,難免會出現張冠李戴、移花接木的現象,但教學中如能與學生日常生活實際結合,則效果就大不相同。
例如,教師可把野生動物的分布情況與國內的旅游景點有機地結合起來,許多學生原本對珍稀野生動物本身并不感興趣,但因為平時的一次旅游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念念不忘,利用這種潛意識去識記野生動物或自然保護區就成了他對以往旅游的美好回憶,效果自然也不同凡響。
實踐證明,教學中注重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越貼近,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識記的效果就越好,思維活動也越活躍。
四、結合地理學科特點,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
在教學中,為引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可以從生活、旅游、動物世界等多種角度進行切入,以充分激發、活躍學生的思維和參與整個教學過程,使之成為學習的主體,但一切形式總是為內容服務的。地理教學本身旨在通過這些載體,讓學生學會思考,結合地理學科特點,將看似繁雜、互不相關的地理事物與現象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揭示出來,這需要學生具有一定邏輯思維能力。
例如,長江大堤上的“萬壽塔”塔基為何要“建”在九米多深的地下?原因何在?從中可以揭示哪些相關的地理知識?
粗粗一看,萬壽塔與地理知識能有什么關系,至多因為塔身太重而江堤地質不硬陷入地下的吧!如果沒有仔細思考,這一結論很迎合常人心理,但事實上,眾所周知,塔基原本是在高出河面數米的江堤上,因年代久遠,長江受泥沙淤積,河床抬高并超過塔基,為了保護塔身免受江水浸蝕而在四周筑土疊磚,年復一年,四周越來越高,塔基便“越陷越深了”。那么這個原因本身又是怎樣形成的?這就可以聯系到長江上、中、下游的水文特點植被情況:長江上游多穿行高山深峽之中,水流湍急,落差大,植被情況相對較好,即便有泥沙入河,也因流速快而不能沉積。中下游河道流經平原地區,地勢低平,使流速減緩,必然使泥沙沉積,抬高河床。通過"萬壽塔"塔基低于地面這一普通現象,引發學生進行地理方面的邏輯思考,從而達到深化教學的目的。
五、精心設計問題,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
在教學中,為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教師可以特意對一些問題進行設計,以定向培養和訓練學生創造性思維中的某一方面的能力。
1.通過引導學生轉變看問題的角度,培養創造性思維的靈活性。中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往往會犯單向性思維的錯誤,這種情況下,教師引導他們轉換思考問題的角度是至關重要的,往往有“驀然回首”之功效。象這樣把審視問題的角度進行變換而使問題變得明了,極易鍛煉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靈活性。
2.通過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同一問題,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廣闊性。
3.通過引導學生轉換問題形式,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深刻性。教學中最忌學生對問題淺嘗則止,似懂非懂,一旦碰到實際解題,就變得束手無策。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就同一問題從不同的形式引導學生加以思考判斷,以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如在“森林資源”一節的教學中,通常學生往往只傾向于對森林作為自然資源的認識,而忽視作為環境資源的認識,不僅要讓學生明白森林作為一種自然資源在工農業生產、人民生活、國家建設中的作用,更要讓學生懂得森林作為大自然的總調度室,在環境保護中作為一種重要的環境資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通過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獨特性。許多發明創造,最初往往源于想象,以往在人們看來似乎異想天開,而今經過研究都一一成為現實,對于學生在課堂中的一些突發奇想,教師應從保護的角度表示理解,充分呵護這種具有創造性的思維,以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特性。
例如,為收集雷電而獻身的富蘭克林,用自身體溫去孵化雞蛋的愛迪生,當時不也是被人們視為瘋子嗎?只要引導得當,讓學生通過想象和聯想等心理活動,體會地理事物的內在聯系,形成較為全面系統化的地理知識。
思維是人類智力的核心,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知識面的拓寬,思維也逐步地從具體的感性思維向抽象的理性思維過渡,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引導,教會學生學習的放法,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使學生受益終身。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