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云華
數學具有很強的抽象性與邏輯性,這對于生動活潑好動、喜愛玩耍的小學生來說具有很強的抽象性與枯燥性,容易造成學生興趣低下,而隨著知識點的增多、內容的加深,數學的枯燥性與抽象性更加突出,學生更加容易產生厭學情緒,而逐漸對數學學習失去興趣。沒有興趣的數學學習,學生只能是機械地記憶那些字母、公式與定理,這樣的學習本身就具有極大的勞累性,就是繁重的任務,學生苦不堪言,教學一直處于低效甚至是無效之中。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新課改也非常關注學生在學習中的情感體驗,明確提出了快樂教學的理念。學生只有對數學學習感興趣,數學教學才能生動活潑,學生主體參與、主動思考,這樣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新課改明確提出在學中玩、在玩中學的教學理念。這為廣大數學教師指明了前進與改革的方向。
將游戲引入小學數學教學中,符合小學生好動愛玩的天性,符合小學生的心理與生理需求,可以為學生營造一種愉悅而輕松的教學氛圍,激起學生內心強烈的學習動機,從而使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展開快樂而主動的學習。這樣的學習是快樂的而且富有成效。筆者現結合具體的教學實踐對數學教學中游戲的有效運用淺談如下幾點:
一、集知識性與趣味性于一體
游戲只是一種手段,其目的在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學習熱情,引導學生展開主動而積極的探究。如果與數學內容關聯不大,哪怕極具趣味性,學生參與的熱情非常高,教學小學生喜歡學習數學是從對數學感興趣開始的。任何教學要取得成功,并不都是強制的、被動地填壓,而是學生發自內心主動地接受,這種自主接受不是天成的,而是教師激發起了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所致。在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顯得重要。我從事小學數學教育十幾年來,對如何培養小學生的數學興趣積累了一些經驗,現在與大家一起分享。
一、關心愛護學生,啟迪心靈,激發其學習數學的興趣
“親其師,信其道”,如果學生喜歡某一科的學習。對某一科感興趣,往往對教他的教師信任和崇拜,由于喜歡教他的老師,才喜歡這一科,才對這一科產生興趣。因此,數學教師要充分認識這個道理,利用這一點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教師要在學習上關愛他們,時刻關注著他們的點滴進步。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往往對學習數學的興趣消極冷淡,而那些數學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一般會很強烈。所以說,他們的學習成績,往往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因此,作為數學老師,我們要深刻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積極地不辭辛苦地幫助基礎差的學生及時補上他們數學知識的各種缺陷,盡快使他們趕上來。教師不但十分重視課堂上的提問和指導,盡量給他們多參與課堂學習的機會,而且,還要對這部分學生進行必要的課外輔導,及時家訪,了解他們的家庭狀況,了解他們落后的原因,指導他們的家庭作業,解決和補救他們知識的缺陷,講解檢查作業的完成情況。教師要不吝惜自己的表揚和激勵的語言,及時表揚鼓勵他們在數學學習上的點滴進步。經過這樣不斷的努力,基礎差學生的數學成績會有所轉變,也會慢慢喜歡上數學,對數學的學習就會產生興趣。
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作為數學教師,我們要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在生活上和學習上關心外,還要充分利用每天和學生密切接觸的課堂教學時間,充分把握課堂教學中的每個節點,使每個步驟都給學生精彩的感覺,才能使整堂課都精彩紛呈,高潮不斷,也才能激發其學習數學的興趣。在我們上課時,設置懸念,處處設疑,步步為營,一點點地激發起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上課時可使用各種導入給學生創設懸念,比如可用演示導入、情景導入等等。小學生有很強的好奇心,這是他們興趣的重要源泉,他們強烈的好奇心能引導他們不斷去探索教師所布疑團的來龍去脈,使其曲徑探幽,神往著迷,迫不及待地探求問題的答案。所以,教師要制造懸念,巧設問題,精心備課,為上好數學課做鋪墊。
我曾經上過這樣一堂數學課,精心設疑,使學生上課興致盎然,高潮不斷。那就是《能被3整除的數》,在上課前,我先這樣提問:“我們學過,能被2和5整除的數有什么特征?誰能說一下”,幾個基礎差的學生都回答上來了,(個位數是0或偶數的自然數,都能被2整除;個位數是0或5的自然數,都能被5整除),當學生回答后,我再次向學生提問:能被3整除的數有什么特點呢?有個學生反應較快,搶著回答道“個位是3、6、9的自然數能被3整除。”我順著這個回答繼續往下問“是這樣的嗎?同學們不妨驗算一下”。接著學生們用筆驗算著,有的同學搖頭,有的學生表示疑惑,我接著提問“像23、26、29這幾個數能被3整除嗎?”學生經過驗算,證明這個結論是不對的。接著,我再說出任意幾個自然數,讓學生判斷是否能被3整除,學生不用筆算,很快排除了。這樣,學生的好奇心被激發出來,學生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結論。我先不告訴他們原因,而是讓學生把剛才驗算的能被3整除的幾個數,任意調換組成這幾個數的單個數的位置,讓學生驗算是不是能被3整除,學生們經過驗算,這幾個數依然能被3整除。這充分說明能被3整除的數,跟組成它們的數的位置沒有關系。我又向學生提問,“能被3整除的數到底有什么特征呢?”學生們迫不及待的思考起來,很快便找出了答案,學生的興趣被激發出來,經過這樣的上課,學生印象一定會很深刻。
三、精心設置課堂練習,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課堂練習是數學課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對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很有必要,它可以使學生練就熟練的解題技巧,教師也可以經過精心設計練習題,鞏固知識,增加學習興趣。我曾經教學生關于比例的應用題后,設計過這樣一道練習題:運動員小明2小時跑38千米,那么,他3小時能跑多少千米?這時,學生們爭先恐后地解答著,爭強好勝的心理表現出來,積極尋找著不同方法。我總結學生們的解題方法,有用倍比方法的,有用歸一方法的,有用方程的,我接著說:“還能不能用其他方法,請同學積極思考思考”。這時,課堂氣氛相當活躍,我話音剛落,學習委員張紅舉手回答,“我看可以用分數的知識來解決,可以把2小時看作3小時的2/3,接著根據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可以求出這個數,可以這樣列式計算,38÷2/3。”經過這樣練習,使學生在解答問題,思考問題中的過程中,逐漸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從而增加了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四、準備精彩課堂小節,繼續延續學生學習興趣
一節成功的小學數學課,應該從頭到尾都是精彩的,才是完美的,及所謂善始善終,才能使學生興趣延續。比如,我在教學生“分數的初步認識”時,我在課后是這樣結尾的: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分數的初步知識,對分數有了簡單的理解,接下來,我請一位同學回答我們剛講課時課本上的一個問題。“小李過生日,家里給他買了一塊蛋糕,小李吃了這塊蛋糕的一半,爸爸吃了這塊蛋糕一半的一半,爺爺吃了這塊蛋糕一半的一半的一半,那么,他們祖孫三人,各吃蛋糕幾分之幾?”同學們積極思考,很快回答出了問題,小李吃了這塊蛋糕的1/2,爸爸吃了這塊蛋糕的1/4,爺爺吃了這塊蛋糕的1/8,同學后回答后,我接著,再出一個問題:這塊蛋糕最后還剩下幾分之幾?他們祖孫三人,誰吃得做多?誰吃的最少?學生感到很疑惑,七嘴八舌地說了一通,我不置可否,我將這些問題留作下一節課解決,讓學生先自己思考。
總之,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我們要開動腦筋,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想辦法,運用各種方法,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責編 張景賢)氛圍也異常活躍,但是學生的注意力始終是集中在游戲上,而并沒有轉移到數學知識上來,熱鬧只是形式,而并沒有實質性的效果。如果只注重知識性,與數學知識關系緊密,但枯燥無味,同樣無法激起學生學習的激情,沒有興趣的學習同樣是無效的。有效的游戲活動就要做到本身的趣味性與內容的知識性的統一。這需要做好兩個方面的工作:
1.全面了解學生。學生是教學的中心,運用游戲的目的在于激發學生的興趣,因此教師在設計游戲時要全面地了解學生的情況,包括學生的數學基礎知識、認知規律、學習水平以及學生的興趣、愛好等。只有對學生的情況全面了解,才能做到心中有學生,在設計游戲時才能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從學生的生活世界中選擇用的生活素材,才能使設計出來的游戲為學生所喜愛,激起學生參與的激情與學習的動力。
2.精準把握內容。游戲只有與教學內容密切結合,完美地體現教學內容,才能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到新知的學習上來,學生通過積極的游戲活動才能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形成技能。因此我們要認真地研讀教材,對教材上的知識點做到準確而全面的把握,將整個數學知識體系串聯起來,這樣在設計游戲時才能真正將數學知識融入其中。
只有對學生的基本情況與教學內容全面了解,才能將二者完美地結合起來,使得游戲既富有趣味性,同時又具有知識性,能夠激起學生學習的激情與動力,并將這種積極的學習情感轉移到新知的學習與運用上來。
二、實現主體性與主導性的統一
在以往的教學中以教師為中心,將學生排除在教學之外,學生成為教學的附屬,被動的知識接收者。新課改更加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明確提出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課堂的主體,是信息的主動構建者。因此在設計游戲活動時也要體現學生的主體與教師的主導性。但是我們發現這樣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教師依舊是主人。教師對游戲的各個環節控制得很嚴,游戲中學生只是在按照教師所制訂的各個環節與步驟機械地執行。另一種情況是將教師排除在外。許多教師在設計與運用游戲的過程中的確是將學生設計成為主體,切實站在學生的角度來設計,但是卻將教師排除在外,教師成了局外人,整個游戲過程中看不到教師的身影。這樣都不能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沒有正確處理好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現代教學提倡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但并不是排斥教師,而是要建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雙主型教學模式,讓教師與學生一起參與到游戲活動中來,才能提高數學游戲的有效性。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與學生組成共同的游戲體,將自己設計到游戲活動中來,切實地參與到游戲活動中。
1.師生共同參與游戲活動,可以拉近師生關系,建立密切的師生關系。在游戲中教師與學生的接觸更為直接、更為頻繁,更能利用眼神、動作來交流,學生把教師當作自己的朋友,一起來展開快樂的游戲活動。這在無形中可以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更利于學生從心里接受教師,對教師產生積極的情感,更加尊敬教師、喜愛教師。
2.師生共同參與的游戲活動,可以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展開互動探究。新課改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我們要變單一的灌輸式為多向互動。游戲活動中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都是活動的主人、學習的主人,這樣更能發揮教師的主導性與學生的主體性,在師生之間展開積極的互動探究,在探究中讓學生掌握基本的知識與技能,形成基本的數學思想與方法,這樣才能成為有效教學。
總之,將游戲引入小學數學教學中這是數學教學改革的一個方向,是提高數學教學有效性的一個重要手段。我們要樹立先進的教學觀念,以此為指導思想,這樣才能設計出富有實效性的游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