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國堯
摘要:新課程對小學科學課的要求,其中有一條就是科學課教學必須讓學生愉快地進行探究,讓科學知識吸引學生,通過探究認識科學,并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這就要求科學課要充滿趣味。那么,通過對科學作業(yè)設計進行適時的“包裝”,讓學生對科學作業(yè)充滿興趣,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樣,我們學生就能夠學好科學知識,掌握科學本領,科學教學就有成效了。
關鍵詞:科學 作業(yè)設計 適時包裝 更有趣味
科學課要有趣味性,就是要重視科學思維在科學探究中的作用,培養(yǎng)學生對科學基本的探究能力。讓科學課擁有更濃的趣味是我們應該重視并且值得研究的方面。那么,到底如何使我們的科學課擁有更濃的“科學趣味”呢?除了要有科學的結構、層次、活動設計和語言外,充滿科學趣味兒的作業(yè)設計,適時地“包裝”,對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作業(yè)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重要補充,是學生獨立學習的重要方式,也是學生參與課程內容構建的重要途徑。下面結合教學實際談談筆者嘗試的幾種類型的作業(yè)設計“包裝”。
一、“課前準備型”作業(yè)——促使學生主動探究
教師在上課之前,通常要事先對教材進行深入地了解、分析,熟悉教學對象——學生的實際情況,并采取恰當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所以,事先往往要求學生先對教學內容進行預習,不懂的概念、知識讓學生查閱課外書、網上查閱、觀察比較、嘗試實驗等方法,來完成教師事先布置設計好的準備作業(yè),然后教師再視學生預習效果進行教學的一種方法。教學讓學生提前介入到新學的內容,去完成一定的課前作業(yè),為課堂教學地有效展開做好準備,打好基礎。
如某老師在上《月相的變化》一課時,提前半個月,布置了觀察月相變化并做好記錄的作業(yè)。學生通過觀察記錄,發(fā)現(xiàn)了月相變化的規(guī)律。更重要的是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仔細觀察的習慣,更培養(yǎng)了學生堅持不懈的精神,而且體驗了科學觀察的樂趣,促使學生不斷地進行科學探究。
二、“方案設計型”作業(yè)——活躍學生發(fā)展思維
方案設計形式的作業(yè),是在學生動手實驗前,讓學生來設計這個實驗如何操作,需要哪些實驗器材,要注意些什么等。實驗方案的設計是必須建立在猜想的基礎上的,學生設計實驗方案的目的是為了驗證所提出的猜想是否正確、合理。教師在實驗方案設計前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猜想,明白所要設計的這個實驗的目的是什么,是為了說明什么問題。只有在有猜想的前提下進行方案設計,學生才會有的放矢,才會明白研究的主體。如:上“抵抗彎曲”一課中的“橫梁的抗彎曲能力與什么因素有關”這環(huán)節(jié)時,讓學生先猜猜橫梁的抗彎曲能力與哪些因素有關,然后根據學生的猜測選取“寬度和厚度對材料的抗彎曲能力的影響”這兩個比較典型的因素來共同探究,設計實驗方案。
通過設計實驗方案,引導學生善于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完善方案。學生在實驗設計時往往會出現(xiàn)實驗研究對象不明確、沒有進行有效的變量控制等情況,教師應設法找到學生錯誤的癥結所在,一步步引導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培養(yǎng)學生勇于探索和創(chuàng)新的科學素養(yǎng),使學生從小養(yǎng)成良好的進行科學探究的習慣。
三、“實驗觀察型”作業(y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年齡特點,對一些日常生活和大自然的現(xiàn)象比較感興趣。因此,教師可以多布置這類作業(yè),讓學生在課前多觀察一些平時生活現(xiàn)象,必要時可以先試做實驗,將平時的觀察現(xiàn)象記錄下來。課堂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對觀察到的現(xiàn)象大膽提出質疑,并讓其他同學幫助一起推測。這樣,可以拓展學生的科學視野,逐漸引導他們熱愛自然、熱愛科學。如:上三年級科學課時,引導學生種植鳳仙花,飼養(yǎng)蠶寶寶等。這類實驗觀察型的作業(yè)貼進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生感覺方便,易操作。因此,能極大程度上讓學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悅,激發(fā)了學生對學習科學的興趣,進而讓學生對探究科學知識的熱情更加高漲,學習勁頭更足了。
四、“實踐活動型”作業(yè)——培養(yǎng)學生各種能力
“實踐活動型”的作業(yè),能讓學生的課外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現(xiàn)在的學生更喜歡走出課堂,走進大自然去親身體驗科學的奧秘。教師要經常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到校園里、花壇邊,有條件的甚至可以到周邊一些名勝古跡去參加社會綜合實踐活動。通過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親眼觀察、親身體驗,并在教師指導下寫一些調查報告、心得體會。通過布置此類作業(yè),可以讓學生的視野得到進一步地拓寬,同時各種能力也就得到了較好的培養(yǎng)。
如在教學“測量力的大小”這一課時,里面彈簧秤的使用原理是一大難點。課后,我布置了“親手制作簡易彈簧測力計”的作業(yè)。學生勁頭十足,奇思妙想,用各種材料制作的測力計擺在我的眼前。充分展現(xiàn)了學生的聰明才智,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也得到了培養(yǎng)。學生自己通過動手操作,有一種成就感,從而對科學也就產生了更加深厚的興趣。
此類作業(yè),學生在整個探究的過程中都是相對獨立完成,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造性,而且整個探究中學生的思維也是相當地活躍,這樣的作業(yè)設計,學生往往更容易學到知識,各種能力的培養(yǎng)自然也水到渠成。
五、“不同層次型”作業(yè)——增強學生學習信心
由于學生在個性、認知水平、學習能力等方面存在著差異,教師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設計分層次作業(yè),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fā)學生自主參與,增強學生學好科學的信心。例如,在學完了“運動摩擦力”后,我布置了一個“彈性作業(yè)”:1.結合本課內容自編一道與摩擦力現(xiàn)象有關的題目,題型不限。2.寫一篇《假如沒有摩擦》的科幻作文。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能力選做其中的一題。這樣做,從實際出發(fā),既做到了面向全體,又照顧到了學生的個別差異,使不同層面的學生都增強了學好科學的信心。
以上是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的一些想法,尚有許多不足之處。但我想,新課程背景下,要求科學課更有趣味性,我們嘗試通過一些作業(yè)的設計“包裝”,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到學習科學的樂趣,從而真正掌握一些科學知識和技能。這應該也是我們每個科學教師在教學實踐探究中需要追求的目標。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