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武
摘要:川劇是中國漢族戲曲劇種之一,流行于四川、重慶、貴州、云南等地區。川劇臉譜是川劇表演藝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歷代川劇藝人共同創造并傳承下來的藝術瑰寶。相傳古代人為了生存把自己臉部用不同的方式勾畫出不同形態(臉譜)來實現變臉,從而抵制野獸嚇跑入侵者。川劇變臉如此充滿神秘色彩,而當代青少年對川劇了解甚少。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如果能巧妙引入川劇,可以讓課堂更加有趣、生動。
關鍵詞:川劇 臉譜 課堂
川劇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藝術瑰寶,變臉更是川劇表演藝術的特門絕技。我們常在舞臺上看到,演員只在一揮手、一轉眼的瞬間就改頭換面,讓人驚嘆不已。再加上變臉歷來作為川劇藝術最高秘密,絕不外傳,更增加了人們對它的好奇與解密的沖動。正是由于變臉的獨特魅力,我區使用的信息教材中創造性地將變臉與Scratch相結合,開發了《看我變變變—Scratch之造型運用》一課。如何在這一課的教學中,巧妙地利用“變臉”,讓學習知識的過程更加富有趣味性、激勵性和挑戰性,轉變學生探究新知的態度,我是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實踐的。
一、觀看“變臉”視頻,激發學習興趣
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課堂教學中,導入是一堂課的起始,也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很多教師千方百計、創設新穎的導入方式,目的就是為了引發學生興趣,激發他們學習和探究新知的熱情,為課堂教學的高效實施奠定良好的基礎。在Scratch之《看我變變變》一課中,因考慮到角色造型的變化符合臉譜的創作原理。為此,我下載了一段2分鐘的川劇變臉視頻作為課堂導入。學生觀看完視頻,一下子被“變臉”高超而神密的技藝吸引住了。同時在視頻中,也了解川劇的相關知識,通過對變臉的技術原理、實現步驟和方法的分析,也鼓勵了學生完成“變臉”任務的信心。給予學生感興趣的人和事創設情境導入,主要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情境中產生懸念,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和探究,為本課堂的高效實施開個好頭。
二、設計“變臉”程序,掌握編程技巧
探究新知是信息課堂教學的主要環節,它要求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作用下,通過自主探究、自主嘗試、互相交流、小組合作、學生演示、教師演示等方法獲得必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從而為后面的教學活動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教材《看我變變變》中,教學技能目標主要是讓學生在了解相關“外觀”模塊、舞臺、角色、造型、創作原理等基礎上,通過搭建程序模塊來實現造型變化效果。為此,在教學中,我首先下發了相關資料,如各種不同的臉譜。再依靠視頻,引導學生掌握變臉制作的原理,明確設計步驟。第一步:導入臉譜角色;第二步,選中角色,并為角色導入不同的臉譜造型;第三步:通過“外觀”和“控制”指令,為角色搭建變臉控制模塊;最后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下一個造型”模塊的功能和作用,加上之前學習的循環及等待指令,讓學生實踐嘗試完成任務。學生在高漲的興趣下帶著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新知探究,大大節約了新知探究的時間,也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基礎上有自我成就感,為他們解決后面任務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三、交流“變臉”作品,激發創新熱情
在程序設計學習中,學生掌握單純的一種方法是不夠的,還要求他們通過探究、實踐找到解決同類問題的多種途徑和方法,并總結出最有效、最簡單的一種。在作品交流環節,我鼓勵學生大膽進行作品交流,并對不同方法完成的作品進行全班展示,讓學生說出自己在創作過程中使用的技巧,以及如何實現擴充的功能。記得在本課教學中,有學生就用到了單擊“開始”就定位在某個造型模塊功能,也有學生增加了角色語言,讓角色“說”起來,還有個別學生在舞臺創設了兩個角色進行變臉表演,并根據角色不同設置了不同的變臉效果。通過作品交流一方面為學生相互學習,相互交流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另一方面也為學生客觀評價他人作品提供了很好的機會。同時,也為以后的學習提供了一種有效的途徑。
四、運用“變臉”原理,拓展學習維度
“變臉”作品創作完成后,大部分學生都已經基本掌握變臉的實現方法,但這并不等于學生能做到舉一反三,運用到其他生活實際中去。為此,我又設計了相關任務,讓學生感受角色中造型運用的強大魅力。教學中,我先是讓學生觀看一段火箭發射前的10秒倒計時視頻,然后讓學生通過今天所學的知識完成10秒倒計時的創作。我為學生提供相應素材,同時也鼓勵他們自己創作或下載造型素材。學生在運用“變臉”創作原理的同時,可發揮自己的想象創作出更加具有個性化的作品,提升了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學生在完成作品時,我鼓勵學生交流、借鑒,展示優秀作品,并提示學生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可以回顧“變臉”作品的創作原理,這樣就為有困難的學生掃除了學習障礙。
我還把原理的運用拓展到課堂以外,特別是作業可以讓學生檢測在課堂教學中的學習效果,并能讓他們產生有效的延續性研究。下課前,我一邊幫助學生總結本課的設計原理、方法,以及用到的相關指令的作用,一方面啟發他們思考,在生活中還有許多類似變化可以用造型來完成的,比如說人的成長過程、天氣變化、顏色變化、紅綠燈變化等,鼓勵學生課后嘗試完成。這樣依靠變臉為載體的整合信息課,既激勵了學生探究新知的源動力,又讓他們在感受成功喜悅的同時,體驗編程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法和步驟,高效地達成了教育教學目標。
綜上所述,在教育教學改革中,有效的教學方法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促進學生信息素養的達成上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但這種方法的運用與教師生活閱歷、經驗積累及教學內容等息息相關,在教學中不應強加實施,教師應找到學生興趣的切入點,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