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軼飛+劉玉峰
【摘 要】 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質量的優劣直接影響到各個市場參與主體的決策行為,同時也會影響到資本市場的良性運轉。通過對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所涉及相關法律責任主體的分析及現有法律監管體制的國內外對比,并剖析上市公司虛假會計信息披露法律責任弱化的現狀、成因及后果,明確了只有改進現行財務報告制度、清晰界定各主體會計信息披露的法律責任、對違規行為加大處罰力度、積極引導上市公司進行自愿性披露,才能有效治理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中存在的法律問題并提升披露質量。
【關鍵詞】 上市公司; 會計信息披露; 法律責任; 治理
中圖分類號:F2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937(2014)29-0024-03
*項目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10YJC630029);全國統計科研計劃項目(2012LY176);鎮江市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YJ2012008);江蘇省研究生科研實踐計劃項目“公共受托責任下的政府財務信息披露動因與實現機制研究”。
近年來,上市公司財務報告舞弊與虛假信息披露案時常發生,不管是在資本市場發達的國家,還是中國這樣資本市場還很不完善的國家,都發生了眾多發人深省的事件,對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造成了消極的影響,動搖了經濟快速發展的誠信基礎,會計師行業及其從業人員不斷遭受到社會各界的責難。究其原因,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和對舞弊或造假行為懲治措施不力是非常重要的原因。由于我國對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的法律責任界定相對滯后,導致違規造假成本過低,使得財務報告舞弊現象頻出,對廣大投資者的信心造成嚴重打擊,阻礙了資本市場對資源的優化配置。
一、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制度及其法律責任概述
(一)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制度的涵義
信息披露制度是上市公司為了更好地接受社會公眾監督并保障投資者權益,依照法律規定向證券監管部門報告自身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會計信息,并向社會公開,為市場投資者的相關決策提供有用信息的制度。它同時涵蓋了股票發行前的信息公開和公司上市后的持續性會計信息披露,主要包括:招股說明書公開制度、定期財務報告制度和臨時報告制度等。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制度是資本市場發展到一定發達程度和成熟階段,資本市場和上市公司交互作用且互動共生等特征在證券法律制度上的反映。
(二)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的相關法律責任主體
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的法律責任主體是指對相關會計信息披露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客觀性應承擔民事責任和其他責任的利益相關者。
首先,上市公司法人是重要的責任主體。上市公司對投資者負有誠信告知的義務,且公司發布的財務報告應對投資者起到有效決策的參考作用。承認公司要對會計信息披露承擔法律責任僅僅是問題的起點,因為公司本身是不能作為的,所以追究虛假會計信息披露的責任,關鍵是要追究有關責任人的個人責任。
其次,上市公司獨立董事也是不可或缺的責任主體。獨立董事的獨立性是其存在的價值所在,對全體股東和其他利益相關者負有誠信以及公平告知等義務。他們既具有公司法等法律法規賦予的相應權利,又具有獨立聘用中介機構進行審計或咨詢、對重要關聯交易或事項進行審核把關等權利。
最后,上市公司管理層是法律責任主體的重要組成部分。管理層是會計信息披露流程的起點,是信息的生產者和所有者,因此需要對會計信息的客觀完整性負責。管理層必須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以保證董事會制定的企業預定目標的實現。其中財務經理對財務報告中的虛假陳述負有直接的責任,但其對虛假會計信息披露的責任應當低于管理層,只承擔次要法律責任。
二、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制度的發展及現有法律監管體制
(一)國外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制度的發展過程
世界各國無不將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作為證券行業法律規章的重要組成內容,而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制度主要根植于美英兩國。英國1720年“詐欺防止法案”的出臺源于“南海泡沫事件”的發生,而迫使美國政府在1933年和1934年相繼頒布《證券法》和《證券交易法》的則是美國華爾街1929年發生的大量非法投機與操控事件等。美國政府在《證券法》中首次規定了上市公司必須建立會計信息公開的相關制度,這被公認為世界范圍內最早的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制度。
從美英兩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制度的發展歷程來看,均強調會計信息披露制度應以提高信息透明度為發展方向,重視會計信息披露的真實完整。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制度是在充分參考借鑒西方發達國家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制度的基礎上不斷進步的,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制度的發展演進包括了信息披露內容的完善和方式方法的改進等多方面。因此在研究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制度及其法律責任問題時,應借鑒和參考國外發達國家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相關法律制度的變遷歷程,從而為完善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制度體系奠定基石。
(二)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的法律監管制度體系構成
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的基本法律規范和制度體系從廣義上來講應主要包括證券立法、會計規章和監管規范等方面,但在不同的監管體制下制度框架所包含的具體內容可能有所不同。我國在會計信息披露方面的法律規章是在借鑒西方各國做法的基礎上加以融合而形成的一種法律監管體制。如《股票發行與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和《證券法》就是主要借鑒美國的《證券法》和《證券交易法》,同時結合我國國情和市場實際情況綜合制定出來的,它們將證券發行與二手交易市場的各種相關法律規范集中體現在相關立法中。我國同時還參照英國的成功經驗,于1993年12月頒布了《公司法》,其中有對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所作的一些規范。總之,我國目前基本形成了如下的制度框架體系:首先是包括《證券法》和《公司法》等在內的位于較高層次的法律規范。在基本立法的基礎上,又分別制定了《會計法》和《注冊會計師法》,通過二者的協同作用來規范上市公司會計信息的披露和監管。其次,由行政主管部門依據較高層次的法律規范發布的部門規章或規范性文件也是制度框架體系的必要組成部分,這方面的規章主要包括企業會計準則體系、注冊會計師執業準則體系、會計信息披露規范等。
三、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制度法律責任弱化的狀況分析
(一)上市公司虛假會計信息披露法律責任弱化的現狀與成因
會計信息是證券交易市場中投資者用來評價被投資企業收益和風險,從而做出正確決策的重要信息源泉,而盈利信息一般都是上市公司會計信息的重心所在,是資本市場各類投資者進行決策的主要參考依據。目前我國上市公司虛假財務報告呈現泛濫之勢,會計信息質量令人擔憂,這對投資者的信心產生了非常消極的影響。我國上市公司目前會計信息造假的主要動機包括:為了首次公開發行股票而提供虛假財務報告;在公司上市后為了避免因違背證監會有關規定而被摘牌退市,虧損的公司普遍存在著盈余管理或利潤操縱行為;上市公司為了納稅籌劃目的而提供虛假財務報告等。針對以上虛假會計信息披露的動機,我國就這些虛假陳述行為制定了相應的法律責任:
一是行政責任。行政處罰是我國目前追究會計信息虛假披露行為法律責任的主要形式,但處罰力度有限,大多數處罰僅僅是根據虛報會計信息的輕重作出不同程度的罰款而已。
二是刑事責任。雖然司法機關在新刑法的約束下加大了追究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虛假行為刑事責任的力度,出現了有關責任人因為提供虛假會計信息而被判刑的案例,但總體上還是缺乏處罰力度。
三是民事責任。目前我國司法機關一般以證券法律規范中民事責任的認定過于粗疏和不清晰以及執行難度大為由,對于虛假會計信息披露行為造成的相關民事訴訟還處于不予受理的地步。
虛假會計信息披露的法律責任規定明顯呈弱化趨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政府作為事實上的最大股東并沒有將保護投資者利益真正放在首要位置。我國上市公司質量普遍相對較差,很多情況下必須通過一定程度的包裝才能上市,如果不進行一些措施來掩蓋事實,許多公司很難做到上市,監管部門也很清楚這一點。其次,我國立法沒有及時跟上資本市場的迅猛發展,缺乏對提供虛假財務報告等不當行為更加具有可實施性的規定。正因為沒有具體的可操作性規則,單憑法律條文,法院很難據此作出相應的判斷。最后,我國悠久的傳統文化更為重視行政或刑事責任,而對民事責任缺乏關注。因此造成立法者和司法人員很少從保護投資者利益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形成了對民事責任認識的偏見。
(二)上市公司虛假會計信息披露法律責任弱化產生的后果
會計信息披露法律責任弱化產生的后果是嚴重的。第一,如果資本市場中虛假會計信息披露現象大量存在,會導致資本市場中的主要交易方即中小投資者的切身利益受到損害,將不利于資本市場朝著可持續發展的方向發展。第二,如果資本市場的各類主體違法違規產生的成本過低,理性的相關主體一般都會選擇披露虛假的會計信息,從而可以獲得額外收益。成本效益的權衡可能也是虛假會計信息披露現象比較普遍的原因所在。第三,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的法律責任弱化可能造成包括法律在內的國家制度信譽的不斷喪失。就虛假會計信息披露行為來說,如果這樣的行為不會受到懲罰,或者懲罰力度不夠,那么相關的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制度將會一文不值,市場主體及參與者如果因此缺乏遵守相關制度的基本動力,那么制度的信譽保證將喪失殆盡。
四、強化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制度相關法律責任的治理措施
針對我國目前會計信息披露制度的缺陷以及相應的法律責任界定的不足,擬主要從以下方面進行治理:
(一)明確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制度的出發點
會計信息質量特征是上市公司規范自身行為的基本標準,是利益相關者進行行為選擇的依據,也是執法機關進行有效監管的準繩,因此是規范會計信息披露的出發點。如果沒有這個前提,那么對會計信息披露狀況不佳的改進措施將不值得采納,對會計信息披露的相關評論也都缺少有力的依據。上市公司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與利益相關者的財務決策需要密切相關,應當有助于利益相關者高效評價上市公司過去、現在和準確預測未來的財務狀況與經營業績。而會計信息質量特征必然受到會計目標的影響,上市公司必須如實反映符合確認和計量要求的各項會計要素的數量與變化情況,從而保證會計信息滿足可靠性和相關性兼具的質量特征。
(二)加強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
由于會計信息披露違規的成本遠遠低于其可能帶來的收益,會計信息虛假陳述及失真現象長期存在,一定程度上構成了上市公司虛假信息披露的利益基礎。只有通過清晰界定上市公司及其所屬利益相關者對各種違規會計信息披露的法律責任,通過對違規行為處罰力度的加強,使虛假會計信息披露的違規成本遠大于實際收益,才能真正動搖其利益基礎,減少直至杜絕上市公司在會計信息披露方面的違規行為。因此我國相關政府主管部門需積極出臺有關會計信息披露違規違法方面的民事責任追究制度,營造鼓勵并支持違規行為受害方提起民事訴訟的氛圍,從而改變目前僅以追究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為主的違規責任追究制度。根據我國現有會計信息披露違規違法行為的主要特征,違規違法行為造成的利益受損方多為中小投資者,因其自身存在的局限性,他們的舉證往往很難實現,因而一定程度上助長了信息違規違法行為者的囂張氣焰。而要改變這種狀況,我國確有必要對《民法》、《證券法》和《公司法》等相關法律規范進行適當修訂,采取有效的保障措施減輕會計信息使用者的舉證難度。對法律規范進行修改的關鍵包括:首先要明確包括上市公司及其管理當局、社會中介組織等在內的主要利益相關者在產生信息披露違規違法行為時要承擔的民事責任;其次要加大對違法違規者的行政和刑事處罰力度,特別是對在會計信息披露違法違規行為中起關鍵主導作用的參與主體進行嚴格處罰。
(三)提高信息使用者素質并鼓勵上市公司進行自愿性信息披露
會計信息作為資本市場中的一種特殊產品,也存在著相應的供求關系。資本市場需要高質量的會計信息,但會計信息使用者還不夠成熟,同時缺乏相對成熟且合格的機構投資者、證券分析師等中介服務組織或個人。如果會計信息使用者對信息質量較為敏感且非常關注,信息造假者就很可能無立足之地。股東或投資者作為會計信息的主要使用者,應當提高自身專業素質并積極履行好份內的職責。從整體上來看,首先需要大力發展機構投資者,因為他們對會計信息的解讀、運用及反饋的能力更強,理應作為未來證券市場投資者的代表和主體;其次需采取各種措施努力提升個人投資者的素質,使他們具備較強的專業素養且能理性投資。如何綜合治理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行為中的法律責任問題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要提高會計信息的披露質量,還必須關注其他一些方面:營造較好的資本市場運行的輿論監督氛圍;財會人員應不斷提升自身修養;董事會及其成員應履行誠信義務;中介機構需具備良好的執業水準并履行道德規范等。
綜上所述,追究虛假會計信息披露行為者的法律責任是預防和治理虛假會計信息披露現象的主要方式和有效手段。為了懲處會計信息虛假陳述的行為,大力保護證券市場的良好運作氛圍以及投資者與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切身利益,使發生虛假會計信息披露行為時參與主體得到應有的賠償,必須強化虛假會計信息披露行為的法律責任。會計與法律,是資本市場健康發展和上市公司持續成長的兩大重要制度。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制度的相關法律責任的研究,既是一個法律問題又是一個會計問題,只有健全我國這兩大制度規范,才能使上市公司的會計信息披露制度更加完善。
【參考文獻】
[1] 陳君蘭,謝赤.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質量測度與評價[J].證券市場導報,2013(3):25-30.
[2] 何華.法律、投資者保護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J].西南金融,2007(10):45-46.
[3] 蔣麟鳳.企業價值與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相關性研究[J].會計之友,2010(2):79-82.
[4] 雷光勇,劉慧龍.上市公司會計行為異化:三維治理與監管改革[J].會計研究,2006(7):9-14.
[5] 李明輝.上市公司財務報告法律責任之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
[6] 梁保國.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會計之友,2011(15):107-110.
[7] 呂久琴,周紅.衡量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程度研究綜述[J].上海立信會計學院學報,2010(2):41-51.
[8] 毛洪濤,馮華忠.會計信息呈報格式的決策價值研究述評——基于權變理論的視角[J].會計與經濟研究,2013(3):4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