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蘭珍
[摘 要] 作文是什么?作文是由文字組成,經過人的思想考慮,通過語言組織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文體。它離不開語言文字的積累,更離不開人的積極思維。對小學生而言,作文是個難點,因為積累不多,思維過于表面化。怎樣來解決這個難點呢?方法有很多,在我看來,關注生活,深入生活,為學生主動創設習作的土壤,引導學生在這土壤上精心耕作,也是一種可取的方法。
[關鍵詞] 作文 生活 觀察 體驗 感受
葉圣陶先生說:“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做成什么文字。”而語文實踐活動又是走向社會生活的橋梁。通過活動,走出去獲取生活,然后回到校園表現生活,只有生活充實了,文章才會充實。讓我們走近學生,和他們一起去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感受生活,尋找作文的源頭活水。
一.、觀察生活,使學生作文言之有物
觀察是信息輸入的通道,是思維探索的大門。敏銳的觀察力是創造思維的起步器。可以說,沒有觀察就沒有發現,更不能有創造。兒童的觀察能力是在學習過程中實現的,怎樣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呢?
首先,在觀察之前,要給學生提出明確而又具體的目的、任務和要求。其次,要在觀察中及時指導。比如要指導學生根據觀察的對象有順序地進行觀察,要指導學生選擇適當的觀察方法,要指導學生及時地對觀察的結果進行分析總結等。例如,寫景的文章,要寫出景物的特點,那你必須對景物有一個全面的認識。記得三年級,第一次讓學生寫寫景的文章,許多學生不知所云。我從網上找了許多吊蘭的圖片,讓學生欣賞, 看好后,我讓他們說。“很美,很漂亮。”大部分學生這么說。沒有指明看的目的、任務、要求,學生都是走馬觀花,你不用批評學生,因為你自己也會這樣。我第二次讓學生看,讓他們觀察葉子的形狀,莖的特點,長勢怎樣,它和其他綠葉植物有什么不一樣。觀察好后,讓他們再說。“葉子很長,很窄。”“莖會不斷地生長,而且莖上還能長出一棵棵新的吊蘭。”“像女人的長頭發披下來。”“它掛起來應該會更美。”到了這兒,學生能說幾句了,但還不夠,因為學生對吊蘭的觀察,僅僅停留在圖片上,無法用手觸摸,用鼻息感受。我花了20元錢,在花鳥市場買了4盆吊蘭,每組一盆,讓他們再觀察,可以動手、動嘴、用鼻子聞等,有問題可以提問。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了起來。我關注著舉起的小手。“老師,莖上的小吊蘭下面的一根一根,是不是吊蘭的根?”“是的,這些根叫氣根。”“老師,小吊蘭摘下來能種活嗎?”“能,種在水上也能活。”“老師,吊蘭冬天會枯萎嗎?”“放在家里,不會枯萎。”……經過一節課的觀察,學生對吊蘭有了比較全面的認識。但讓學生寫,還是有難度的,因為他們頭腦中的信息是零碎的,無序的。接下來就是寫法指導,我板書:葉。讓學生說,有的說,吊蘭的葉很長,很窄,顏色碧綠碧綠的,有的說像長頭發披下來,很軟……我把學生說得關鍵詞板書在黑板上。然后說莖,莖上的小吊蘭,小吊蘭下面的氣根。讓學生說具體。學生說,我板書。說完了每個環節,然后根據板書連起來同桌互說,說得好的,推薦在全班面前說。我國老一輩語文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說:“作文就是用筆說話,寫文就是寫話。究其實,說話和寫作文就是一碼子事。”說話和寫文章有著同樣的目的,都是為了表達的需要,只是表達的方式不同而已。說話和寫文章兩者表達的內容也是一樣的;都是來源于生活,同時又反映著生活。有了說這個基礎。寫話也就不是難事了。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我說由于時間關系,我們就把想說的話寫在紙上,寫得好的同學,老師把吊蘭送給他。第一次寫景,因為鋪墊到位,學生身上的各個器官都運動起來了,所以收到了較滿意的效果。
有了這次的經歷,周記我就讓學生去觀察一種植物,模仿我們這次的習作,自己獨立寫一篇。有8位學生周記得了滿分。觀察能力,是一個人的個性品質。小學生年齡小,觀察往往停留在粗枝大意地看一下,抓不住事物的本質,老師要刻意訓練和培養。我把這種培養滲透在學生平時的點點滴滴中。教育學告訴我們:小學生的好奇心勝過一切。正因為好奇,他們在上學和回家的途中,往往會觀察到各種各樣的事物。我讓學生將自己一周的所見所聞在每周的作文課時進行一次新聞發布。久而久之,學生們由依事論事,見物說物,進而能講清一個道理,說明一些問題,抒發自己的一種情感。最終能生動、鮮明地表達某種意境。這樣訓練隨意性大,學生無拘無束,任憑情思奔涌,想象升騰,那是學生身上最純粹的東西,沒有假大空。例如:去年入冬后的一場大雪,看到外面飄蕩的雪花,學生再也無法把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我說:“我們這兒下這樣大的雪不多,既然你們喜歡看,那這節課就讓你們去看個夠。”看好后,我請學生說給我聽。“大雪把天和地連在了一起。”“雪花落在我手掌上,我想看看是什么形狀,可一會兒就融化了。”“雪花多么像柳絮,在空中飄啊飄。”……同學們七嘴八舌,有滿肚子的話要講。于是,我在黑板寫一個作文題《雪》,同學們信手拈來,基本上能抓住雪的特點,融進自己的感受,寫得十分生動。這樣長此以往對學生訓練,學生由抽象到具體,由貧乏到生動,其作文能力便會與日俱增。
二、 體驗生活,使學生作文言之有味
新課標明確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要注意引發學生內心的共鳴,觸動孩子喜怒哀樂之弦,點燃兒童寫作的火花,讓他們有話可說,有情可抒。”只有充分地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去體驗,通過親身實踐,感悟才會深刻,才能更好地激發他們積極地思維,進而產生表達的欲望,正所謂是“情動而辭發”。上學期,我班悅讀節的重頭戲是演課本劇,全班學生幾乎人人參與,他們喜歡表演,更喜歡表演自己喜歡的角色。劇本很多,如《半截蠟燭》、《武松打虎》|《丑小鴨》、《晏子使楚》等,要演好角色,必須走進角色,演活角色的喜怒哀樂,有的學生演得非常好,如朱毅瑋演得店小二,語言、動作像極了,同學捧腹大笑。梁德貴演得武松,威武、靈活,躲避老虎的三閃,恰到好處,引得同學陣陣掌聲。因為每個學生都參與了,都有親身體驗,所以作文《我演課本劇》,學生寫起來就不感到難了。體驗是最好的心靈感悟,有了這樣的親身經歷,學生自然有話要說。實踐出真知。我們從作文訓練的需要出發,有計劃地引導學生為積累作文材料而進行社會生活實踐。在實踐過程中,我們要注重引導學生體會實踐的感受,引導學生善于把這一切所見所感裝進自己的“素材庫”。葉圣陶老先生說:“生活如泉源,文章猶如泉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生活是作文的源頭,同樣,生活也是培植創新的土壤,生活的浪花能激發學生作文創新的欲望。總而言之,教師要打開他們心里的“結”,讓學生想寫,樂寫,就必須主動幫助學生積累寫作素材,提供親自感受現實生活的機會,收獲真實生動的材料,為此老師要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引導學生走出狹小的空間,最大限度的參與、投入生活,用眼睛去觀察,用耳朵去傾聽,用手去創造,用心靈去體會,把觀察實踐中的發現積累下來,學生就有了豐厚的作文資源,才能不斷提高習作能力。多舉行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例如:我第一次帶領學生包餃子,讓他們自己動手。好多學生第一次包餃子,心里十分高興,看著學生的高興勁兒,我真感動。吃餃子時,同學們胃口大開,就連平時在家吃飯像“小貓”一樣的李麗,也吃了一碗又一碗,把肚子吃得都不能動了。后來,我便以《包餃子》為題,指導學生寫作文,學生把自己在包餃子和吃餃子的過程中的所作所為寫得淋漓盡致,非常有感情。立夏,我帶領學生燒野米飯,現在生活條件好了 ,燒野米飯,學生帶的材料非常豐富,燒出來的野米飯格外香,許多老師也來嘗了學生的手藝。這次,我讓學生以周記的形式完成習作。平時不太會寫的學生,也寫了很多。我班的汪爾陽,自稱汪大王,他是作文老大難,但他動手能力很強,他組的野米飯就是他負責燒得,而且味道真的很好,我也去吃了一碗。他愛吹牛,那次周記,他得了滿分,他把自己愛吹牛及燒野米飯的過程與感受寫得十分生動。有一句話我記得很清楚:我吃完野米飯,真想盛一點給爸爸、媽媽嘗嘗我汪大王的手藝,哎,沒想到,鍋里連鍋巴都被他們搶光了,看來我汪大王的手藝還是很不錯的,哈哈哈。其實,小學生寫好作文不難,那為什么學生怕作文呢?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寫什么,或者寫的材料他們不熟悉。老師的作用就是幫他們解決這個問題,為學生找材料,找他們熟悉、喜歡的材料,讓他們去感受、去體驗,作文就不會成為學生的攔路虎了。
三、 感受生活,使學生喜歡寫作文
《語文課題程標準》中提倡作文講真話,述真事,抒真情的 。 作文要寫自己想說的話,自由表達作文內容,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為了實現這個培養目標,我隨時捕捉良機。小孩的天性是玩,有段時間,我班掀起了玩陀螺,玩三國殺、趕小豬等游戲,我想,可以讓學生把這些玩的游戲寫下來啊。于是,我在一節語文課上說:“這段時間,你們在玩各種游戲,老師不知道這些游戲是不是有利于你們,想聽聽,這些游戲怎么玩,有什么樂趣。然后決定保留還是取締。”學生一聽急了,紛紛舉手說給我聽。有的說的不太好,我就說,聽你這么一說,我決定取締。馬上有人來補充,說明有利的地方,企盼別取締。一節課,你說我說,課堂氣氛非常活躍。越說越有趣,越說越沒有取締的理由。最后我說,口說無憑,以書為證。看了你們的書面材料做最后的定奪,另外補充一點,就寫一個游戲,你喜歡寫哪個就寫哪個。學生紛紛動起筆來,尤其是那幾個貪玩小鬼,更是認真。有的寫玩陀螺,有的寫玩三國殺……收上來我認真地讀了每一篇文章,突然發現,原來我并不怎么了解孩子,他們在玩游戲中是那樣的快樂自在。其中有一個在我看來特調皮,成績不樂觀的孩子。他寫道:“每次玩陀螺,是我最興奮的時候,因為那時許多同學都把我當成好朋友,當成挑戰的對手。在班上,我是玩陀螺的高手,到現在還沒有人打敗我,如果我的學習成績也這么好,我該多開心啊!可我就是喜歡玩,不喜歡學習,希望老師千萬別取締我們玩陀螺……”葉圣陶先生提醒我們:作文無非就是把嘴巴的勞動轉移到手上,把“心口統一”的快樂合作,變成了“心手聯動”的有趣結合。又如,我們學校每天都有一節課的大課間活動,跳繩、踢毽子、踢足球、玩皮球、夾氣球、做游戲等都可以。每天我在征得學生意見后,確定一個項目的活動,結束大課間活動,我常常會讓一個或幾個學生學生來說說今天的活動及感受,要讓大家能聽明白。不斷的這樣訓練,到寫活動的作文時,學生就有話說了。例如,有個學生寫“夾氣球活動”,因為親身經歷,有些話只有經歷的人才知道,他說,兩個人背中間夾著氣球,橫著走,得小心翼翼。夾得太緊,怕氣球擠破;走得太快,怕氣球從背上溜出去飛上天,一路上連大氣都不敢出……這就是學生真正的感受。
作文教學僅僅讓學生感到有話可寫,有話想寫,還是比較容易的。而要使學生真正達到喜歡寫作文是不容易的,這就要在注重平時積累的基礎上,讓學生多練筆,不斷提高寫作水平,不斷獲得寫作成功的情緒體驗。為了讓學生提高寫作水平,我讓學生堅持寫周記,把自己對生活的感受及時記錄下來。把他們的周記看成是師生促膝談心的芳草地,精心批閱,加以指導。得滿分的,利用校訊通告訴家長,并可獲得一個笑臉,貼在雛鷹爭章上。小小的鼓勵,收獲的是學生作文的快速進步。我從三年級帶現在這個班,到了現在的五年級,寫作文已經基本上不輔導了。有些學生的作文已超過五年級的水平。
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認為,教育就是兒童現在生活的過程,而不是將來生活的預備。他說:“生活就是發展,而不斷發展、不斷生長就是生活。” 我借用杜威的這個觀點,把生活放進學生的作文。經過多年實踐,形成了自認為比較符合學生作文的好方法,那就是——生活是學生寫好作文的活水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