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顯鳳
新一輪課程改革給初中地理教學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新課改下,傳統教學模式的種種弊端不斷顯現。初中地理新課程改革要求地理教師必須以務實工作的態度緊跟課改的步伐,積極投身到新課改中,認真參與新課改的各級各類培訓和研討活動,努力領會新課改精神,學習新課程標準,重塑新課程理念,把握新課程教材,探索新課程教學方法,在努力學習、積極嘗試、勇于探索中不斷提高教學素質。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我們將不斷遇到新困難和問題,這對我們來說既是一次嚴峻的挑戰,又是一次新革命。我結合多年地理教學實踐,對初中新教材的特點進行了分析,對今后教學中應采取的措施進行了探索。
一、轉變教學理念
部分初中地理教師由于對教學重視不夠或其他原因,把教學是為了培養高素質人才這一目標給淡化了,主要表現為消極呆板,視教學為包袱,教師成了課堂的主宰者、知識的壟斷者和教材機械的傳授者。例如:在講到“太陽高度角的大小與太陽對地面輻射的關系”這一內容時,部分教師只是簡單地給出結論。當學生提出為什么時,他們只是簡單地回答:“太陽高度角越大,對地面的輻射就越強;太陽高度角越小,太陽輻射就越弱。”學生不明白這一結論的得出緣由,只能死記硬背,不但苦了學生,還不能達到預期教學效果。因此,在新課程改革下,教師要保持積極創新的態度教學。可以加以創新,充分利用教學道具,用手電筒照射黑板的實踐讓學生從中總結結論。從實驗中學生可以看出手電筒照射黑板的擴散與集中跟光線與黑板形成的夾角的關系。這樣可以達到預期教學效果。從教學實際看,一個有吸引力的開始能強化教學效果,在初中地理學科中,不同的教師,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教學條件,應有不同的教學風格,要求引入方式不拘一格,因此引入時應精心設計、不斷修正,達到最佳教學效果。教師引導,讓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和求知欲,促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教師在進行教學引入時,應對不同內容進行創新引入,提高教學層次性和邏輯性。一些教師認為,我們提倡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很多內容安排學生自己探索學習,是對教師“教”的一種解脫,課堂上多數時間采取“放羊式”,該講的不講,該引導的放給學生“死背”,讓學生無從下手,找不到知識的突破口,結果不能使教學正常有序地進行。因此,教師教學時要用多種方式引入處理好“導”與“學”的關系,充分發揮導學作用,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二、豐富課程內容
我們所說的地理課程資源,并不單純指地理教科書的內容,它的范圍相當廣泛,包括學生的經驗及其所在生活環境(學校、社區、家庭)內外的信息技術和網絡資源,等等,都可以是課程的范圍。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離不開教師,從這個角度上講,教師本身就是最有潛力的課程資源。
新標準強調課程的開放性,教師要改變過于注重教科書的傾向。教師需要明確的一個問題是“教材”不局限于教科書,而是指與教科書有關的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教材”不再是單純的知識點的匯集,而是學生學習的內容載體,掌握知識點不是教學的最終目的。在某種程度上,教材是教學手段,促進學生的發展才是教學的根本目的。要加強課程內容與現代社會、科技發展與學生生活的聯系,恰當選擇和組合多種課程資源(教材、參考書、學生工具書、用于培養技能的學具、電影、幻燈、錄像(音)帶、圖片等)和各種直觀教學手段豐富課堂,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在解決教學重、難點及創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情境等方面的作用,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活動的時間和空間,為學生提供線索、嘗試和思考的機會,多讓學生進行體驗性學習。
三、進行趣味教學
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因斯坦指出:“興趣和愛好是最好的動力。”成功的初中地理教師都十分重視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會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心理,靈活選用講故事、做游戲、猜謎語、舉實例、展郵票、編歌謠、搞競賽、析案例、搞辯論、研課題、勵參與等形式,有意識地撥動學生的心弦。如教學“地震”方面內容時,可通過對學校、家庭等場所如何避震展開討論,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使他們學到有用的東西。又如學習“青藏地區”,可向學生展示2001年12月發行的《青藏鐵路開工紀念》郵票(小型張),讓學生知道青藏鐵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高原鐵路,它的二期開工建設是我國西部大開發的一項標志性工程,它的建成對促進青藏地區的資源開發和經濟發展,加強西藏與沿海的聯系,增強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都有重大意義。美國心理學家布格爾斯基認為:“興趣和注意來自成功。”可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重視和激發學生的成功欲望,給不同水平的學生特別是后進生創造公平競爭和追求成功的機會。“跳一跳,夠得著”,讓學生體驗解決問題的努力價值和成功樂趣,保持積極進取的心態,進一步提高學習地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實現由“要我學”到“我要學”、“我好學”,再到“我樂學”的遞進轉變,形成具有內在動力的良性學習機制,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提供有力的心理保障。
四、培養實踐能力
地圖是初中地理新課程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把知識化繁為簡,便于學生學習掌握;它能幫助學生形成空間觀念,鞏固學過的地理知識,獲取新的地理知識;它有利于教師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地理學科與其他學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利用大量地圖、圖表、照片、圖片幫助學生了解空間概念和空間結構及其發展變化過程。初中地理新課程中附有大量插圖,如七年級上冊就有100多幅,而且種類很多,有示意圖、素描圖、景觀圖、統計圖、曲線圖、柱狀圖、餅狀圖等,并且均是彩色圖。面對種類繁多的地圖,教師應該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充分發揮它的作用,循序漸進地指導學生讀圖、析圖、描圖、繪圖,將地圖變成學生學習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培養學生查閱地圖、獲取地理信息、分析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總之,在今后初中地理教學中,我們應該致力于尋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的整合,積極探究對不同層次學生都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使學生的學習變得豐富而有個性,營造支持學習的積極心理氛圍,讓學生的思維隨著教師走進知識的每一個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