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紅
摘 要:數學是學前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幼兒期重要的學習內容。數學以其自身知識的邏輯性和抽象性的特點成為促進幼兒發展、尤其是邏輯思維發展的有效工具。在教學中,要讓幼兒領悟到數學的魅力、感受到數學的樂趣。那么,在幼兒園如何對幼兒進行數學教育呢?本文從教學游戲、生活情境等方面,以理論結合實踐進行了比較詳細的闡述。
關鍵詞:數學活動 教學游戲 生活情境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5(b)-0083-01
“要讓幼兒理解生活中的簡單數學關系,能用簡單的分類、比較、推理等探索事物”。這是我國《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的教育理念。數學是學前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幼兒期重要的學習內容。數學以其自身知識的邏輯性和抽象性的特點成為促進幼兒發展、尤其是邏輯思維發展的有效工具。那么,在幼兒園如何對幼兒進行數學教育呢?
1 在游戲中“玩”數學
德國幼兒教育家福祿貝爾認為,游戲是兒童內部需要和沖動的表現,游戲作為兒童最獨特的自發活動,成為幼兒教育過程的基礎。在福祿貝爾看來,一個游戲著的兒童,一個全神貫注地沉醉于游戲中的兒童,正是幼兒期兒童生活最美好的表現。玩耍是孩子的天性,通過做游戲的方式,來讓孩子學習數學知識能有效的促使幼兒的學習興趣,獲得更多的數學知識。
1.1 角色游戲
意大利教育專家蒙臺梭利說:“兒童對活動的需要幾乎比食物的需要更為強烈。”幼兒很多時間都生活在游戲的環境之中,寓數學知識的學習于游戲之中,使整個教育過程極富情趣,能激發幼兒主動學習的興趣。比如在引導孩子們認識數字時,教師模擬一個“娃娃超市”,里面有各種商品,讓幼兒給物品標價,按數“購”物,積累有關數、物對應的經驗;在教學“元角分”時,認識了元角分是人民幣單位和它們之間的關系后,根據教材要求,老師又模擬了一個商店,請一名小朋友當售貨員,其他小朋友當顧客,用復印的人民幣來買東西。在輕松活潑的教學氛圍里,幼兒熟悉了“元角分”三者之間的數量關系,進一步鞏固了所學知識,并在情景中提高了分類、組合的能力。也可通過上“餐館”點菜—— 一條魚、二碗面、三只蝦、四個包子……學習量數、數數和序數等數的知識。這樣的活動可謂是“教育無痕”,對幼兒來說也是實用、有趣,活動效果事半功倍。
1.2 情景游戲
在日常的學習與生活中,兒童對于不熟悉或者不需要的內容的學習更具依賴性和被動性。只有當兒童對于自己所學的內容感興趣,逐漸覺察到這些內容跟自己相關時,才會將身心投入到學習當中,這時候我們所強調的意義學習才會發生。每當這個時候兒童的學習主動性就會增加,相應的學習速度和效率也會進一步提高。為了這一目標的實現,在遵循《綱要》的前提下,充分將數學教學內容生活化,不斷的在教學過程中創設活動沖突,并積極有效的引導幼兒去尋求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以求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如,大班幼兒學排序,利用幼兒洗手時出現推拉、擁擠等混亂現象的問題,請幼兒為老師想辦法,怎樣解決洗手不擁擠的問題,幼兒很快進入角色,踴躍發表意見:有說一組一組去的,有說讓女孩先洗的,有說要互相謙讓的,有幾名幼兒說出了排好隊、一個接一個去洗手的辦法。我肯定了幼兒的想法,特別表揚了說出排隊方法的幼兒。緊接著我又提出了生活中什么場合要排隊,家里的東西哪些可以排隊等與數有關的問題。同時請幼兒回家找可以排隊的物品,看誰找得多,還可以把部分物品帶到幼兒園,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排隊游戲,不能帶的物品可以畫下來講給小朋友們聽。這樣從幫助解決問題引出情境,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和好奇心,激發了幼兒積極探索和學習的愿望。
1.3 體育游戲
我國近現代幼兒教育家陳鶴琴指出:“小孩子生來是好動的,以游戲為生命的”。 也有人說,幼兒是在摸、爬、滾、打中認識周圍世界的。這正說明了幼兒活潑好動、注意力時間短的特點,而體育游戲簡單有趣,正符合他們的心理和生理特點。許多現成的體育游戲注重的是對幼兒基本動作技能的訓練,因其簡單有趣,深受幼兒的喜愛。如果將數學知識融入其中,豈不是既練習了動作技能又鞏固了數學知識?可謂一舉兩得、兩全其美。如:游戲“老狼老狼幾點了”,老師扮演大灰狼,幼兒扮演小羊,每次抓到小朋友,就讓幼兒點數幾只小羊被抓到了,誰沒有被抓到,從而鍛煉了他們的奔跑能力和數數能力;游戲“高人和矮人”,可以加深幼兒對高和矮的認識;幼兒排隊走路時,讓他們觀察誰在前,誰在后,誰走的快,誰走的慢;比賽跑步時讓幼兒學習速度的守恒;大班體育游戲“跳圖形”可以鞏固1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計算;投擲游戲“喂小鴨”可讓幼兒練習數數和比較多少;跳躍游戲《采桑葉》讓幼兒輕松愉快的學習了單雙數。這樣幼兒在體育游戲中不僅煅煉了身體,還輕松愉快地掌握了數學知識。
2 在生活情境中“用”數學
幼兒對于具體事物的認識是認識數量關系的基礎。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要盡量的去為他們創設真實的問題情景,便于引起幼兒對于數學的學習興趣,從而學會運用數學知識來解決簡單的問題。數學無處不在,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要善于利用這些資源去有效引導幼兒觀察生活,了解生活與數學的密切關系,通過思考用有限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這樣他們就會逐漸懂得數學在生活中的巨大價值。
在我們的活動室里還有著各種學習數學的機會。如:椅子的面是什么形狀的?桌子的面又是什么形狀的?我們的活動室里有幾張桌子,幾把椅子?他們的大小一樣嗎?
教師要善于利用學校周圍的環境,恰當的引導幼兒對周圍事物的觀察,幫助幼兒在平時積累數學經驗,并運用已有的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獲得知識,增加他們對數學的興趣。
3 在問題情境中“思”數學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沒有問題的存在,就沒有數學活動的開始,有了問題,思維才能有方向。”——哈爾斯
基于這一點,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既要善于根據幼兒心理、生活實際和教學內容創設教學沖突,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參與問題并最終解決問題,又要善于在課堂中以提問的形式引導幼兒有效思考問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如:在比較4和5的大小中,可設計這樣一系列問題:5比4多幾?4比5少幾?2加2比5少幾?1加4比4多幾?……幼兒的思維在教師富有變化的問題情境中穿越,原本枯燥的數學學習活動變得活潑有趣,使幼兒想學、愛學、思學。
總之,教師只要做個有心人,在教學中從幼兒的實際出發,因材施教,運用恰當的教學藝術和教學手法,采用多種多樣的游戲進行教學,不但可以使幼兒在歡樂愉快的氣氛中學習和鞏固數學知識,激發學習興趣,而且提高了幼兒的比較、分析、判斷、推理能力。讓幼兒們愉快地學習,從而感到無窮的樂趣。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Z].2001.
[2] 朱智賢,林崇德.思維發展心理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