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晶
摘 要:毛澤東是新中國學校德育思想的開拓者,其德育思想的一系列理論見的,為新中國的教育事業指明了方向,其“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育思想,奠定了新中國學校教育德育評估的理論基礎;時過境遷,重溫其全面發展、以德為本,政治為基、從小抓起,能耐艱苦、艱苦創業,不惟學歷、勇于實踐,正視差異、區別對待,不要照抄、批判吸收等思想,對當下中職德育價值評估,仍具多重啟示。
關鍵詞:毛澤東 德育思想 中職德育 價值評估 啟示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5(b)-0219-01
開國領袖毛澤東是新中國學校德育思想的開拓者,其德育思想為新中國的教育事業指明了方向,為傳承中化民族傳統美德、創新新中國德育理念,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勞動者”,奠定了學校德育價值評估理論,其德育思想之于當下中職德育價值評估,仍熠熠生輝、啟示頗多。
1 政治為基,從小抓起的德育思想。
“撒什么種子開什么花”,人的理想與品德,貴在從小培養。1957年2月毛澤東在談及政治思想之于青年人的重要意義時說:“在一些人的眼中,好像什么政治,什么祖國的前途、人類的理想,都沒有關心的必要。好像馬克思主義行時了一陣,現在就不那么行時了。針對著這種情況,現在需要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對策無它,“除了學習專業之外,在思想上要有所進步,政治上也要有所進步,沒有正確的政治觀點,就等于沒有靈魂。”對此,鄧小平曾言:“學校應該永遠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但這并不是說要把大量的課時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覺悟越是高,為革命學習科學文化就應該越加自覺,越加刻苦。”反思中職學校政治教育現存的“非主課、走過程、單打一”現象,不妨重歸“政治為基、從小抓起、人人有責”。
2 能耐艱苦,艱苦創業的職業品德。
苦奮斗是我黨我軍的優良傳統,也是新中國學校德育之基。1947年3月,為粉碎胡宗南對延安的進攻,延安行知中學師生奉命組建一所軍隊醫院,任弼時的女兒任遠志、習仲勛的妹妹習仲英等學生,皆以普通戰士的身份,在炮火中舍生忘死、救死扶傷。建國后,這一光榮傳統融入職業品德教育。1957年3月7日,毛澤東《在普通教育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說:“學校要進行艱苦創業的教育,學生要能耐艱苦,要能白手起家。”“社會主義是艱苦的事業,我們以后對工人、農民、士兵、學生都應該宣傳艱苦奮斗的精神。”并強調,“教育部應當編寫一些課文,專門論述艱苦奮斗的,從小學到大學都要講。”遺憾的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能耐艱苦、艱苦創業的職業品德,對于許多中職生來說,可謂漸行漸遠;但惟其如此,方顯彌足珍貴。
3 不惟學歷,勇于實踐的德行思想。
毋庸諱言,相當比例的中職生對所擇學校心存糾結,與考入重點學校的同學相比,總覺得矮人一頭;實則,大可不必。1939年8月29日,毛澤東在陜甘寧邊區小學教員暑期訓練班畢業典禮上,在講述《抗戰教育的地位和邊區小學教員的學習問題》時說:“世界上在工作中學習的人多得很,而且很多都是杰出人物。有的連小學也沒有進過,比方世界聞名的大文豪高爾基,他小學、中學都沒有進過,更談不上進大學,就是在社會上做事,在工作中學習的,成了世界著名的文學家。”在談及學歷與實踐孰更重要時,毛澤東坦言:“我在學校里,雖然也學到一些三民主義,但是大部分是在學校外面學的;至于馬克思主義,那更不必說了,完全是在學校門外學到的。”毛澤東的親歷,印證:不惟學歷、勇于實踐,尤其是走出校門后的自學,遠超于短期校內所得、所悟。
4 正視差異,區別對待的施教思想。
中職學校的教師、家長及學生,如何認識考試與差異?看似簡單,實則是唯物史觀的具體考量。對此,毛澤東曾言:“考試是檢査學習情況和教學效果的一種重要方法,當然也不能迷信考試,把它當作檢查學習效果的唯一方法。”還須“認真研究、試驗,改進考試的內容和形式,使它完善起來。對于沒有考好的學生,要鼓勵和幫助他們繼續努力,不要因此造成不必要的精神負擔。”怎樣看待學生之間的差異?毛澤東曾言:“一萬年以后也會有先進和落后的差別。因此,我們在鼓勵幫助每個人勤奮努力的同時,仍然不能不承認各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才能和品德的差異,并且按照這種差異給以區別對待。”當下,在正視差異上三方已然明了,但在區別對待上,要么認為“稀泥糊不上墻”,要么施教乏術,對策:因人而異,結合施策。
5 全面發展,以德為本的人才思想。
毛澤東對教育的重視與內行,與政治、軍事等領域一樣研究頗深,以1957年3月7日《在普通教育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為例,不僅對普通教育深知其詳、其弊,還提出許多高屋建瓴的思想。1957年2月27日,針對部分學生重專業、淡政治的傾向,毛澤東在在題為《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講話中說:“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1978年4月22日,鄧小平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重申:“培養人才有沒有質量標準呢?有的,這就是毛澤東同志說的,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毛澤東全面發展、以德為本的人才思想,對當下中職教育重技術、淡德育之詬病,仍可謂糾弊上策。
6 不要照抄,批判吸收的借鑒思想。
在職業技術教育教材開發不足、外引過濫,甚至將國外教材全盤“拿來”,本土消化不良的境況下,中職學校的教材研發與引進理念何在?不妨重溫毛澤東的相關論述:“對于外國文化,排外主義的方針是錯誤的,應當盡量吸收進步的外國文化,以為發展中國新文化的借鏡(同鑒);盲目搬用的方針也是錯誤的,應當以中國人民的實際需要為基礎,批判地吸收外國文化。”“對于中國古代文化,同樣,既不是一概排斥,也不是盲目搬用,而是批判地接收它,以利于推進中國的新文化。”
7 結語
散見于《毛澤東選集》中的毛澤東德育思想,雖調研、落筆、踐行于上世紀70年代以前的新中國教育事業,但其春風化雨、循循善誘、因材施教、學以致用等教育理念,尤其是德育價值評估思想,之于當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仍有著積極而重要的警示與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 《毛澤東選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 劉薩迪.中職學校學生道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青春歲月,2011(18):212.
[3] 李秀英.試論新時期中職德育教育的問題與對策[J].科技信息,2012(3):371-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