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鑫 韓巍巖 杜薇 趙大鵬
摘 要:隨著新媒體對現代生活越來越多的影響,新媒體在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作用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本文以教育實踐為基礎,探討了新媒體環境下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徑。希望對有效地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論支持與方法借鑒。
關鍵詞:新媒體;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
引言:隨著數字技術、互聯網絡技術和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新媒體成為繼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后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以網絡論壇、博客、手機短信為代表的新媒體技術以強勢的姿態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學生作為具有較高文化層次的特殊群體,對于新媒體的接受與傳播都非常普遍。新媒體在高校的廣泛運用,為大學生學習知識、獲取信息提供了有效途徑,新媒體已日益成為他們學習、交流乃至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通過新媒體傳播的不良信息也不可避免對大學生思想、心理產生著負面影響。在新媒體時代,如何創立科學健康、高雅的校園網絡文化,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思路與方法,成為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者必須研究的一個具有重要價值的課題。
一、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
面對新媒體環境,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上有了較大的發展,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途徑上有所創新,已經關注新媒體空間的思想政治教育問題,并開始以新媒體為載體對大學生進行教育并取得一些研究和應用成果。但是,由于種種原因,我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創新方面還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首先,目前虛擬空間思想政治教育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在形式上都還比較單一。其次,目前高校建立的專題思想政治教育網站較少,大多由學校學生工作部和團委的網站代行思想政治教育網站的職能。最后,面對新媒體環境,目前學校、家庭、社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沒有形成合力。
二、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創新
在新媒體環境下,傳統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必須迎接新的挑戰。在新媒體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主體、客體、介體都發生了變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根據這些變化,堅持整體育人理念,建立新媒體虛擬空間思想政治教育與現實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新媒體環境下學校、社會、家庭、學生相結合的立體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一)處理好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與現實思想政治教育的
關系。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與現實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質和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促使人們形成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品質的實踐活動。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與現實思想政治教育相比較,教育主體、教育客體、教育介體、教育環境發生了許多變化。首先是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身份角色不同。再有,思想政治教育相關道德要素不同。從道德的角度看,除了道德主體不同外,相關道德要素也存在著差異。同時,思想政治教育介體不同。教育介體主要包括教育內容、方法和手段等。
(二)在新媒體環境下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以及學生四位一體的立體化思想政治教育體系。首先,充分發揮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主動適應新媒體環境的挑戰。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運用博客、微博、論壇、在線交流、QQ群、短信、微信公共平臺、視頻、電子像冊等方式與學生交流,可以通過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網站、思想政治教育博客等方式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 其四,運用新媒體開發新的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和渠道。新媒體拓寬了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提供了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資源。其次,充分發揮新媒體環境下社會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新媒體環境的特殊性增加了新形勢下社會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探索的難度,新形勢下的社會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在實踐層面進行革命性轉變,以應對新媒體的挑戰。再者,要充分發揮新媒體環境下家庭教育的作用。最后,我們還應意識到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較低的根本原因在于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因此完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還要充分發揮學生自我教育的主體作用。
三、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形式的創新
方法是主體為了達到預期目的,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手段。新媒體的發展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從靜態走向動態,從平面化變為立體化。應運用網絡媒體、手機媒體等新媒體平臺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進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創新運用自主性思想政治教育、參與性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等形式,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一)運用網絡媒體創新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加強社會網站建設,使之成為對大學生進行教育的重要陣地。其次,加強高校校園網絡建設,發揮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高高校網絡道德建設的水平和效果,堅持重在建設的原則,完善校園網絡系統。最后,在以往的工作中我們大多數情況下都建立了班級QQ群,但往往忽略了建立家長QQ群,教育需要形成合力,讓家長了解學生在校情況以及學校的教育現狀,使家庭教育更加具有針對性,減少因不了解情況對學生造成的錯誤引導和教育。
(二)運用手機媒體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手機媒體是一種開放的互動式傳播。傳播者與受眾之間可以隨時隨地進行雙向交流,表達想法和意愿。傳播者不僅可以給用戶發送他所需要的新聞,也可以實現材料收集、讀者調查、讀者評論等多方面的功能。受眾則可以選擇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定制手機報、手機雜志等,可以及時地向傳播者進行信息的反饋,還可以從受眾的角色轉換為傳播者,相互交流,實現了更廣泛、更迅速的互動。根據手機媒體的特點,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運用手機短信等平臺,對學生進行互動、平等參與式思想政治教育。二是開發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電子書或手機報,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教育。三是運用手機短信群發等功能,對學生進行就業指導和學習指南等服務。四是通過綠色短信大賽等形式,發揮學生自我教育的作用。
(三)運用視頻媒體創新思想政治教育。視頻媒體作為一種生動、直觀、高效的信息傳播媒體,近些年來在高校越來越受到廣大師生的關注和青睞。它不僅是高校開展新聞宣傳,更是一種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載體,為有效地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許多剛為人父人母的年輕人都使用過數碼相機給自己的孩子留下許多珍貴的照片和影像,當我們每次翻看時總許多感慨與莫名的感動和幸福,感嘆時間的流逝與光陰的珍貴。另一方面,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數碼相機、DV機、筆記本電腦已經成為許多學生的普及裝備,再加上學生對視頻媒體的喜愛與制作視頻軟件的熟悉,視頻媒體已融入了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
結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根據新形勢和新變化,積極探索新媒體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新機遇、新挑戰,充分發揮新媒體技術的傳播優勢。將思想政治教育與新媒體環境有機結合,創造出更多更有效的載體,更好地滿足信息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需要,更好地適應受教育者的媒介素養以及心理特點的新變化,為有效地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論支持與方法借鑒,從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參考文獻:
[1] 李文濤,鞠永干,李世廣.《利用新媒體技術推進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高教高職研究,2011
[2] 王崢,《論新媒體環境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J].法制與經濟,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