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芳 鄧志宏
摘要:新媒體時代,在多元思潮的滲透影響下,大學生呈現無群體主張性、碎片化接受性、泛娛樂自嘲性的特點。輔導員與大學生構建密切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有效做好大學生思想引領的前提。就大學生與輔導員的關系而言,普遍存在以自我為中心的被動關注、泛功利化的主動聯系和基于情感基礎的偽執行性;本文從與學生心理親疏的嶄新視角,解讀輔導員與大學生存在隔膜關系、圈子關系和共友關系三個層次,這三種關系層層遞進,共友關系是輔導員和學生群體相互關系的理想狀態,也是富有成效地開展思想教育的基礎。
關鍵詞:多元思潮;輔導員;大學生;關系
經歷過薩特熱、叔本華熱和尼采熱后,高校似乎現在已經沒有什么思潮能一股勁地帶動大部分學生在短期內產生一致的崇拜。特別是微博和微信等新媒體的出現,學生思想多元化的趨勢更加凸顯,幾種曾經轟動過一時的思潮所留下的,更多是成為融合在一起、已經讓學生代際傳承起來顯得非常自然的功利化和無主義狀態。
面對社會轉型期的大學生群體,輔導員工作充滿了挑戰,高校輔導員隊伍肩負著引導學生思想的重任。在多元思潮下,輔導員如何在事實上幫助學生構筑“中國夢”理想,如何通過及時了解學生群體受思潮影響的新特點,有規律地建構與大學生的關系,顯得尤為重要。
一、當代大學生受思潮影響的新特點
社會思潮一般是指,在一定時期內反映某一階級或階層利益和要求、得到廣泛傳播并對社會生活產生某種影響的思想趨勢或思想潮流。[1] 對大學生群體而言,并不存在某種特別強烈的階層利益訴求,最多有著對就業予實現自身才華價值的共同愿望。因而,從思潮的源頭來看,大學生群體一般不會自行產生某種思潮,但會受到社會上比較強烈的思潮的影響。當前,社會比較有影響力的幾種思潮是:民主社會主義、民族主義、新自由主義、道德相對主義,這四種社會思潮從2010年起,連續三年入圍社會十大最受關注和最具影響力的社會思潮。 [2][3]
對大學生群體而言,較有影響力的社會思潮又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影響政治觀念的思潮:主要有民主社會主義、歷史虛無主義、民粹主義、普世價值論;另一種是影響生活觀念的思潮:主要有新自由主義、消費主義、功利主義、實用主義、個人主義等。對于第一種類型的思潮,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八一九”重要講話精神,旗幟鮮明地抵制和反對。對于第二種類型的思潮,則要依靠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有效進行引導。實際上,相比七八十年代而言,社會思潮對大學生的事實影響力已經逐漸在弱化,一些調查顯示,很多學生根本并不清楚學術意義上的思潮定義。[4] 特別是影響政治觀念的思潮,基本得不到學生的追捧。不過,在大學生群體當中,又或多或少能發現某些社會思潮的影子,這些思潮確實對大學生的生活觀念和生活習慣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這些思潮的影響錯綜交雜,使得大學生思想狀態在現階段顯現出新特點。
1.無群體主張性
上世紀的大學生,受到叔本華思想的影響,很鮮明地形成群體性的“悲觀主義”現象;受到尼采思想的影響,很鮮明地形成群體性的“超人情懷”現象。而到了現在,即使是有過這么一陣聲勢的民族主義情緒,也并沒有在大學生群體間產生過這樣廣泛的影響。社會思潮對大學生的影響變得更加的潛移默化,學生群體已經廣受功利主義、實用主義、個人主義和消費主義思潮的滲透,思潮的某些主張正在內化為學生的日常行為習慣,通過個性化的渠道存在,對個體產生分散性的影響,所幸的是并沒有形成顯性的共同的群體主張。無群體主張性,成為思潮影響大學生思想的一個重要變化。
2.碎片化接受性
相比以前,現在大多數的學生群體,對思潮不會再進行專門化的系統研究,而只是通過日常的報刊、新聞、課堂、講座或網絡,或多或少的知其一二,只做大概了解。當年托夫勒《第三次浪潮》在中國翻譯出版所掀起的高校研讀新科技革命書籍、爭論場面,再也沒有重新出現。在一些調查中發現,學生認同民主社會主義思潮的比例高達50.1%[5] ,余雙好的調查也反映了學生對民主社會主義思潮的認同度最高。雖然是這樣,但鮮有學生真正對這種思潮有很深刻的認識,在無群體主張的特征下,很多學生都不知道選擇民主社會主義實質上意味著什么主張,當然也不清楚早在八十年代,托夫勒就已經提出過“趨同論”了。
3.泛娛樂自嘲性
和以往的時代相比,社會思潮愈加依靠新媒體的力量影響大學生,這可謂乃最大的變化。新媒體加劇了泛娛樂文化的傳播,消解了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推動了網絡文化、蟻族文化、宅文化、屌絲文化等流行亞文化的產生和擴大。每種亞文化事實上都可以找到對應的思潮“婆家”,如屌絲文化等自嘲文化可以歸入新自由主義、個人主義、功利主義等思潮當中,屌絲們雖然看似只是選擇一種生活態度和生活觀念,但事實上他們認同社會物質至上的拜金價值觀,他們感嘆無力改變現狀的同時,也充滿了對“白富美、高富帥”等優越條件的渴望。顯然,亞文化是思潮的變種形式,讓大學生群體出現“娛樂化自嘲”的新特點。
二、新特點下大學生與輔導員的關系狀態
在大學生就業計劃分配的年代,“政治輔導員”掌握著影響大學生未來發展的話語權和決定權,對于大學生而言,在輔導員面前保持良好的素質形象,加強與之良好關系的主動性特征比較明顯。如今的輔導員,在思潮更為多元自由的大環境下,學生張揚個性和表達主張的意愿比較強烈,很多時候輔導員的善意建言不為學生所重視,特別是對一些優越條件下成長起來的90后,輔導員所做的培養努力更是被拋于腦后,一些規則和要求得不到遵守和執行,輔導員缺乏事實上能制約學生的手段。輔導員再也不可能像八九十年代那樣,可依靠個人權威進行管理,而更多要通過自身的人格魅力和親和力,工作難度顯著增加。受多元思潮下大學生思想新特點的影響,從大學生角度而言,大學生與輔導員的關系呈以下狀態。
1.以自我為中心的被動關注
輔導員日常業務中很重要的一項工作是上傳下達,相當多學生往往在接到事關自身的通知的時候,才會與輔導員有所聯系,平時幾乎不到辦公室,也較少主動與輔導員聯系。在學生看來,學習上的疑惑大可求助專業老師,生活和感情上的困惑也多與朋輩親友交談,輔導員除了一些事務上的通知外,以及要辦理各種申請證明的時候,才會與自己有交集。一些邊緣化的學生,甚至連輔導員是誰都不記得。和以往年代大學生積極主動接觸輔導員的情況比起來,現在的學生在與輔導員的單向聯系上,顯得更為被動。新時期大學生,往往以自我為中心的認為,輔導員理所當然的應該主動關注自己,而基本不關心與輔導員關系的雙向對等發展。endprint
2.帶有泛功利化的主動聯系
大學生的被動關注狀態,反映的是大學生在對待輔導員關系上,普遍存在的思維態度,并不意味著大學生與輔導員就不存在主動聯系的現象。不過,在與輔導員的主動聯系上,學生往往都帶有明確的動機和目的,向輔導員求助辦事的居多,但也不乏為涉及自身利益而做的“公關努力”。以往年代的大學生也關心自身利益,但他們往往是通過讓自己變得更為優秀,或在“輔導員”面前表現得優秀,通過留下好印象從而爭取優質資源。但現在的大學生受到個人主義、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等思潮的影響,他們在向輔導員表達訴求的主動聯系上,帶有泛功利化的特征。往往因有需要才聯系,甚至還會開門見山的提出自己的利益主張,或者沾染上社會的歪風邪氣,借送禮向輔導員展開糖衣進攻。泛功利化的主動聯系,反映了一些學生在思想上并未尋求與輔導員的真摯交流。
3.基于情感基礎的偽執行性
在學生與輔導員關系中,學生干部圈子與輔導員的事務性接觸最多,開展工作要受到輔導員的監管,資源也大多受制于輔導員,他們很大程度不得不聽從輔導員的工作指導。不過,新時期的大學生,個性化特征更趨明顯,一旦對某些活動形成策劃,往往就容易聽不進輔導員的修改意見,甚至還會以超強的自信心態,堅持自己的見解。在可靠的實踐觀察中發現,學生干部在與輔導員的主動聯系中,即便表面接受輔導員的指導,心底也很可能仍在堅持自己的看法,他們中有些甚至認為沒有輔導員的指導也能正常運轉,即便活動策劃在輔導員看來還很不成熟。產生這種偽執行性源于大多學生干部在與輔導員工作聯系中,積累了一定的感情交往,也得到過輔導員多于一般同學的額外關心和幫助,他們愿意按照輔導員的指導意見執行,是因為對輔導員存在少許敬重和感情基礎,他們對情感的傾向性要比純粹的接受指導更為強烈。而對于平常輔導員關心較多的學生,他們在某些方面得到了輔導員的幫助而有所收獲,在較多的交往中彼此建立了一定的信任和情感基礎,因此當輔導員有些工作需要同學們協助時,他們會投入其中,以實際行動表達對輔導員的支持和感激。
三、新特點下輔導員與大學生的關系新論
在多元思潮下,探討輔導員與大學生群體間的關系,建立應對不同關系階段的思維,是有效做好輔導員思想引領工作的前提。輔導員與學生關系存在復雜性,這點在學界上基本取得共識,學界大體上從角色類型、關系周期和主客體三種視角,對輔導員與學生間關系進行研究。
從角色類型上看,輔導員與大學生的相互關系可分為“教育者、管理者、朋友”[6] ,也有的分為“引導型關系、朋友型關系、傳統師生型關系、互敬互愛型關系”[7],還有的分為“權威型關系、平庸型關系、保姆型關系”[8] ;按周期來分,這種相互關系有五個遞進的階段:“新鮮期、掙扎期、調整期、維系期和共同成長期”[9] ;按主客體關系分,可分為“主體-客體的填鴨式關系和主體-主體的主體間性雙主體關系”[10] 。本文從心理親疏程度的視角,將輔導員與學生群體關系分解為三個層次:隔膜關系、圈子關系和共友關系。
1.隔膜關系
這是輔導員與學生群體間的初始關系,隔膜關系在影響范圍上會動態的變化。所謂隔膜關系,是指輔導員由于要處理繁重的日常事務性工作,而不得不與學生群體產生的疏遠關系。這種疏遠關系可以用隔膜值來表示,這種值既包含物理空間上的距離,也包含心理層面的距離。隔膜值的粗略計算公式是:s=m/d(d≠0)。其中,s表示隔膜值,m表示日常事務性業務月總時間(通過日常業務工作時間占用月工作日總時間計算得出),d表示月主動聯系學生的平均間隔天數。譬如,本月用于日常性事務工作的總時間為月工作日總時間的3/4,該月有22個工作日(8小時工作制),3/4的月總時數為132h,m就為132。本月主動聯系學生的平均間隔天數為10天,那么隔膜值s=132/10=13.2。單個隔膜值不存在任何意義,但在假定每月m不變的情況下,s值的月趨勢越小,說明與學生群體的階段關系越疏遠。事實上,占用月工作日相同總時間的不同月份,輔導員完成的月工作實際任務量并不相同,因為每月用于日常事務工作的時間雖然相同,但具體日常任務的性質、要求、對象、時長不同,日常業務實際量也會有所不同。因而,隔膜值的粗略計算公式只是反映,輔導員與學生間的心理親疏關系,與日常業務占用工作總時間存在正相關。
從宏觀上來看,輔導員必須掌握的能力有“角色定位力、思想政治教育力、學習與成長指導力、學生事務管理力、社會活動引導力、職業生涯輔導力、心理健康咨詢力、創業與創新教育力、應對突發事件力”[11] 。在輔導員行業里,業務量與需求能力是被視為等價轉換的,業務面與能力面基本同等寬泛。隔膜值的大小,沒有具體考慮實際業務量的影響,但輔導員能力和效率的高低,實質上會左右日常業務占月工作日的總時間,因而依然可以通過對比不同月份的隔膜值,反映輔導員與學生群體關系的心理親疏程度。單個月的隔膜值并不說明什么,但若干個月的隔膜值總體呈現下降水平,就必定反映疏遠程度在不斷加大;反之,就表明隔膜關系有所改善。
隔膜關系反映的是輔導員與學生群體間的聯系不夠緊密,普遍不熟悉,輔導員置于學生思想引導工作之外,對學生采取不作為的放任自由式培養。輔導員可能更多的是通過短信聯系、網絡信息傳達和遠距離交談等形式,與學生進行表層接觸,輔導員可能在開展事務性工作中已經對某些同學的基本情況較為了解,但實質上并未與這些同學有深入的思想交流,心理距離較為疏遠。這種關系下的學生成長,不能產生與輔導員的近距離互動,不能得到輔導員的當面指導和良性影響,最容易受到各種社會思潮的不良干擾和沖擊。輔導員對處于隔膜關系的學生的社會思潮引領力度最弱。
2.圈子關系
超越隔膜關系的是圈子關系,此時隔膜關系并未消失,而是常態性的存在,直至圈子關系真正發展為共友關系。圈子關系意味著隔膜值的不斷提高,并在不同類型學生群體間,通過小范圍主動接觸,而改善與整個學生群體的親疏程度。當輔導員的工作開展了一定的時間后,大多能形成業務面上不同類型的學生熟悉圈子,這種圈子關系主要的切入點有:endprint
(1)黨團積極分子圈子。輔導員一般都要兼任專職團干,在入團入黨的指引工作上,往往會通過既定的發展程序,達到對有意申請入團入黨的追求進步同學的熟悉和了解。但就全院系而言,黨團申請人數較為龐大,而最終能被輔導員真正深入了解的,大多是黨團積極分子。而這部分同學也因發展程序與輔導員接觸最多,成為黨團工作上與輔導員熟悉程度最大的學生圈子。
(2)學生干部圈子。輔導員在進行學生事務管理中,要具體指導團委、學生會、學生社團、班委進行常規管理和開展活動,與學生干部接觸和交流的機會最多,頻率最高,影響學生干部的強度也最大。輔導員還參與學生干部的選拔、任用、分工、培訓、監管等全過程,特別容易在學生干部中形成熟悉程度較高的學生圈子。
(3)獎助貸學生圈子。助貸工作是輔導員很重要的常規工作,輔導員在建立本院系經濟困難學生數據庫前,要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做全方位的家庭情況摸底,甚至還要進行深入的面談,因而對貧困學生群體甚為了解。在評優工作中,輔導員也會通過接觸較優秀同學的完整材料,達到對優秀學生群體的把握。相比之下,獎助貸學生圈子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可以達到較高的熟悉程度。
(4)問題學生圈子。輔導員面對的輔導對象是基數較大的學生群體,很難真正實現對全體學生進行一對一的個性輔導,通常關注最多的學生有兩類,一類是有學習困難的學生群體,另一類是心理狀況異常的學生群體。輔導員通過對這兩類問題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幫扶輔導,形成較為特殊的問題學生圈子,但這種圈子大多是短期和變動的,也具有較高的隱秘性。
(5)職業輔導圈子。高年級同學的就業困惑較多,特別是在應屆畢業生的就業輔導中,總會有既定的學生群體較為積極地咨詢和求助輔導員,輔導員在進行就業創業答疑和處理審批手續時,能在高年級同學中因職業輔導形成熟悉度較高的學生圈子,這種學生圈子的求助需求往往更為迫切,輔導員只要思想上真正重視求助的同學,在行動中真正能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學生都會更為的感恩,感情也更加的牢固。
(6)志愿服務圈子。在單獨的公益活動項目中,輔導員通過對招募的學生志愿者的組織、分配、培訓和管理,能營造一個跨年級的、不同層次的學生志愿者交流平臺,通過工作上的廣泛接觸,達到對具有較強公益意識和較佳志愿者精神的學生圈子的了解。參加公益活動的學生,也同時通過特定的公益項目,進而對輔導員更為熟悉。
(7)求助咨詢圈子。有少數學生,在與輔導員的聯系上較為積極主動,他們會經常性的就各種問題咨詢輔導員;也有少數學生,經常性的要辦理各種申請、證明、請假,而與輔導員有較多的接觸和聯系。這小部分群體,成為日常辦事中形成的學生圈子,這種學生圈子同樣是動態和短暫的,并且規模較小。
據一項調查數據顯示,學生和輔導員關系“非常差”所占比例為 1.2%,“較差”所占比例為3.4%,“一般”所占比例為60.2%,“較好”所占比例為29.7%,“十分好”所占比例為5.5%[12] ,以“中間大兩頭小”呈現出正態分布的特點。因而,實際上在大多數輔導員的工作中,與學生群體都是維持著各種分散的圈子關系,對圈子外的學生則依然保持著隔膜關系狀態。不過,圈子關系使得輔導員有機會親密接觸部分同學,及時展開對社會思潮消極影響的觀察和遏制,有效糾正學生圈子存在的價值觀偏差,真正幫助一些學生構筑“中國夢”的共同理想。但是,僅僅停留在圈子關系還遠遠不夠,相互關系還要向前邁進,圈子關系般的熟悉程度,只有對那些不作為的輔導員而言,才會貫穿其整個職業生涯當中。
3.共友關系
共友關系,是指輔導員與每位學生間都達到較高的熟悉度,相互間形成了心理的認同和信任,輔導員和學生形成師友關系。這種相互關系意味著輔導員與學生群體間的隔膜狀態得到最大化的消除,相互間的關系達到極佳的和諧狀態。共友關系必須具備幾個基本的要素:相互熟悉性、正面影響性、一視同仁性。
相互熟悉性表現為,輔導員能隨意的叫出每位同學的姓名,了解每位同學的基本情況,每位同學也認識輔導員,愿意把心事和情況反饋給輔導員;正面影響性表現為,輔導員有足夠的能力和經驗,正確指導每位同學遇到的各種困難,并對同學能產生正能量,對學生真正有正面影響;一視同仁性表現為,輔導員不會受到早期存在的學生圈子的影響,而是懷有一顆公正心,對每位同學在發展的個性輔導上,投入同等的精力和時間,對任何人不偏心和額外照顧。
共友關系是輔導員和學生群體間關系的理想狀態,實現的條件甚為苛刻,即使是最佳的輔導員,也只能無限的接近共友狀態,而難以達到。這是客觀條件所決定的,一來輔導員并不是全能的,于時間于精力在某些方面對學生的指導總會有力不從心的時候;二來在多元思潮下,學生個性千差萬別,而學生發展期望的實現曲線,卻呈現倒U型發展: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學生就業后的期望實現度,總體呈上升趨勢,因為他們的生活條件總體是在提升;到了90年代末以后,學生就業后的期望實現度,平實的在下滑,“蟻族”的出現就是很好的佐證。輔導員再有能力,也很難扭轉社會的大現實。因此,有些學生認為輔導員對自己的未來幫不上忙,自然不愿受教。還有個別邊緣化的學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也不愿意和輔導員有過多接觸。
不管共友關系的實現有多困難,輔導員都要以此為目標,努力建立與學生群體的親密關系。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了解學生訴求,最大程度的緩解社會思潮對校園的沖擊和影響,把握住新時期學生的思想脈絡,真正為學生成長成才做好思想引導,讓大學生群體最終為“中國夢”的實現,培養信念和不懈奮斗。
參考文獻:
[1] 徐蘭賓,劉漢一. 社會思潮與青年教育[M].江西人民出版社,2013.3.
[2] 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 2011重大思潮調查報告——與2010年的對比分析[J].人民論壇, 2012(1):14-17.
[3] 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 2012 中外十大思潮的特點與走向——本年度十大思潮調查結果與簡要分析[J].人民論壇, 2013(1):14-17.
[4] 佘雙好.當代社會思潮對高校學生影響現狀的調查分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9):6-9.
[5] 李亞員.顯著影響大學生的主要社會思潮及原因分析[J].當代青年研究,2013(1):43-48.
[6] 彭健.角色理論視角下高校輔導員與學生關系的沖突與調適[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2,24(3):68-71.
[7] 梁豐錦,張偉健,崔俊銘.高校輔導員與學生的關系研究[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3,5(4):76-79.
[8] 季志祥.淺議輔導員與學生的關系[J].中國商界(下半月),2008(4):218-219.
[9] 謝繼榮,張靈犀.高校輔導員與學生親近關系構建研究[J].出國與就業(就業版),2011(18):55-64.
[10] 薛峰,徐明華.高校輔導員與學生關系的主體間性重構[J].教育與職業,2013(17):175-176.
[11] 杜匯良,劉宏,薛徽.高校輔導員九項知能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15.
[12] 朱四化,高東,肖湘君,黃月圓,葉巧群.高校輔導員與大學生關系的影響因素研究[J].大眾科技,2011(7):240-241.
(責任編輯 鐘嘉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