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珊珊
摘 要:基于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提法,新型城鎮化問題正在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重視;而我國的現實情況是城鎮化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居民消費率也較低;許多學者的研究發現城鎮化和消費之間存在著緊密聯系,并且以城鎮化(城市體系)的形成機理來分析消費市場的繁榮對城鎮化的推動作用意義重大;新經濟地理理論對于空間維度的關注更是為我們提供了構建新型城鎮化的理論基礎。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新經濟地理;市場潛力
根據國家統計年鑒數據顯示,我國2012城鎮化率在52.6%,根據發達國家經驗,城鎮化在70%以下都會保持快速增長,基于城鎮化廣闊的前景,新型城鎮化問題受到很多人的關注,但是如何構建新型城鎮化?城市化道路是以大城市為主導,還是以中小城鎮為主導,學術界一直沒有達成共識,新經濟地理理論將城市規模與可以測度的專業化力量聯系起來,為我們提供了空間城市化理論模型,為我們提供了依據國內消費市場、勞動力市場等的實際情況測度適度城市規模和城市數量的工具。
按照美國地理學家諾瑟姆(Ray.M.Northam)1979年提出的城市化過程S型曲線理論,我國已經進入城市化高速發展階段。標準普爾在近期發布的報告中稱,中國經濟結構需要再平衡,降低對投資的依賴,提高消費比重,增長以抑制私人消費為代價。在新型城鎮化和消費市場共同推進的時期,依據國內消費市場及勞動力市場的實際情況構建新的適度規模的城市體系,推動新型城鎮化體系的發展大有作用。
一、新型城鎮化和國內消費市場的現狀
2012年我國人口城鎮化率在51.27%,著名經濟學家霍利斯·錢納里曾根據許多國家的經驗資料提出過一個統計分析模型,對經濟發展水平(人均GDP)、工業化水平、城市化水平間的相互關系,從我國數據看來,在2012年人均GDP為35181元的水平下,城鎮化率應該在68.2%,但我國城鎮化率卻在51.27%嚴重滯后于經濟發展水平。并且我國人口城鎮化水平不僅遠低于歐美等發達國家。
近年來,我國經濟的主要情況是貿易順差和固定資產投資高速增長,但國內消費增長速度卻不甚明顯,根據資料顯示,我國最終消費率逐年下降的趨勢十分明顯,內需的嚴重不足導致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嚴重不足。毫無疑問,消費作為生產的最終目的,沒有了消費生產也不可能持續。消費率過低的問題已經十分明顯地抑制了中國經濟的可持續高速發展。因此,我們必須把經濟增長的動力轉換到國內消費需求上來。
不同的學者分別從人口城鎮化的滯后,導致在有限的資源下大量剩余農村勞動力,農村勞動力資源利用效率低下;農村的文化教育水平低,導致農村勞動力喪失與城市勞動力的競爭優勢,農村勞動力轉移困難進一步加大城鄉差距;農村的社會保障機制不健全,導致的農村儲蓄率較高,消費率低;以及城鎮化的滯后導致城市人口增速過緩,制約城市消費需求方面指出了城鎮化水平滯后對消費市場的影響,也從側面印證了推進新型城鎮化的必要性。
二、城鎮化和消費市場的相互關系的相關文獻
城鎮化對消費市場的驅動效應,可以追溯到劉易斯(W.A.
Liews,1954)的“二元經濟結構論”,二元結構論認為城鄉之間在勞動生產率、居民收入上的差異使得農村人口向生產率、工資水平高的城市轉移從而擴大了整個社會的需求水平。國內一些學者也有許多這方面的研究,蔡思復(1999)從“二元經濟”的就業結構以及派生的需求結構方面提出城鎮化有利于改變傳統的就業結構,提高收入水平,引致消費需求進而投資需求的擴張。劉建軍(2006)認為城鎮化通過將農民市民化從而提高農民消費意愿和消費能力刺激消費,以及城鎮化通過帶動第三產業的發展來促進消費需求的擴張。
謝晶晶、羅樂勤(2004)和李通屏、成金華分別對1985—
2001的時間序列數據和1990、2000的截面數據的實證分析共同得出,相對于投資需求而言,城鎮化消費需求的驅動效應有一個時滯,表現為在短期內不明顯但在長期十分顯著。王霖(2011)利用多層次線性模型對泛珠三角九省1990—2009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得出,城鎮化率的提高對居民消費有顯著的正向影響。顏進、鄭畢清(2005)認為,城鎮化的本質目標就是人類的需要不斷得到滿足的過程,其核心是居民消費結構的升級和優化居民消費的發展。何海鷹、朱建平(2006)對我國城鎮化和全國平均消費水平進行了動態研究,揭示了兩者內在相互促進方式,闡述了合理加快城市化建設對擴大消費水平起到決定性作用,平均消費需求的提高又反作用于城市化建設,兩者相互拉動。劉藝容(2007)對我國1978—2005年城市化率與消費率的變動關系進行分析研究得出,在城市化加速期,我國的城市化率迅速上升,而消費率則呈平緩下降。這種情況符合世界城市化與消費增長的藕合規律。盡管我國消費一直具有穩定的較高的增長率,但城市化加速期消費率將持續走低,并由此會導致國內消費需求不足,因此,需要提高對消費率調控的科學性有效性。
三、基于國內消費市場的新經濟地理城市體系理論分析
新經濟地理將城市定義成經濟體,認為城市是農業腹地包圍的產業集聚地,然后逐漸增加經濟體的人口,當達到一定程度時, 一些制造業就會向城市外遷移,從而形成一個新的城市,人口的進一步增長又會生成更多的城市,一旦城市的數量足夠多,城市的規模和城市間的距離在離心力和向心力的相對作用強度下,能達到相對穩定的狀態,形成穩定的城市層級。分散力與集聚力之間復雜的相互作用或權衡導致了現實世界經濟空間的復雜多樣,對立雙方此消彼長,經濟空間格局也隨之變化,形成了不同的城市規模,大城市與小城鎮的差別。
城市的市場潛力隨著遠離產業聚集的城市而迅速減少,然后一旦到達某距離后又開始增加,當市場潛力增加到一定值時,這個區域就可吸引某產業轉移過來形成新的城市。市場潛力由遠離城市中心而減少,當到達一定距離后又逐漸上升,這個距離就是城市陰影的微觀基礎。隨著產業人口的增加,陰影的大小隨產業的不同而不同,如果產業提供更多的差異產品或者這些商品的運輸成本更低時,這個陰影(產業)會更大。
綜上所述,盡管部分學者在城鎮化對消費市場的影響問題上選擇了不同的切入點和不同的研究方法,但幾乎都殊途同歸地給出了符合當時中國國情并合乎主流經濟學邏輯的推斷及論證。我們從學者們的不同研究中了解到了不同理論模型的優勢和局限性、不同測度工具的精確程度和片面性。總之,前人關于城鎮化對于消費市場作用的研究成果成為我們準確并合理度量城鎮化對于國內消費市場影響的研究基石,我們結合消費經濟理論,有理由認為收入分配是兩者之間相互關系的橋梁架構。并且以城鎮化(城市體系)的形成機理來分析消費市場的繁榮對城鎮化的推動作用,從人口吸引力到工業消費品需求,從人口和產業集聚方面來分析城鎮化形成機理,并通過實證分析驗證了城鎮化和消費市場的互動發展關系,對我們解決實際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Henderson JV.The effects of urban concentration on economic growth[J].NBER Working Paper,2000,No.7503
[2] 李麗萍、郭寶華.城市化形成及演進機制的比較[J].改革,2006(3):61-6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