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紅
摘 要:本文在分析當前高職院校學生英語教學現狀的基礎上,探討了教學改革思路,主張以學生為中心,從學生實際出發,多種教學模式靈活變換;實施以能力為導向的課堂教學模式。
關鍵詞:高職英語教材 建構主義 工作任務驅動
中圖分類號:G4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8(a)-0179-01
大綱和新課標的要求應該在英語新教材中得到體現,其中包含相關的自主學習的方法指導以及豐富的技巧,這樣的話學習英語的效率會得到提高,實踐意義很重要。這種教材會更貼合認知規律以及語言學習規律,也更加系統、科學。
1 基于建構主義的教材設計方法
建構主義的教學設計原則為課堂教學技術、教材編寫的探討與發展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啟示。
(1)解決了學習者任何學習活動的支持問題或者任務。
(2)學習者可以在了解這項重要任務的復雜性之后清晰了解并接受這項具體的學習任務。
(3)誘發學習者的問題并利用它們刺激學習活動,或確認某一問題,使學習者迅速地將該問題作為自己的問題而接納。
(4)設計一項真實的任務。
(5)設計任務和學習環境,以反映環境的復雜性;在學習發生后,學習者必須在這一環境中活動。
(6)設計學習環境以支持并挑戰學習者的思考。提供機會并支持同時對學習的內容和過程進行反思。
2 在教材中體現任務驅動法
所謂“任務驅動”就是在語言的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緊緊圍繞一個共同的任務活動中心,在強烈的問題動機的驅動下,通過對學習資源的積極主動應用,進行自主探索和互動協作的學習,并在完成既定任務的同時,引導學生產生一種學習實踐活動。學生的語言活動,既是要完成任務要求,又是要借助英語工具完成任務。 “任務驅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它要求“任務”的目標性和教學情境的創建(Willis,1996)。
想要達到任務有效的目的就要教師注意在教材的設計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站在學生角度考慮問題,將學生作為學習的主人。學生的方方面面都關系到任務的成功與否。因此,教材中所設定的任務究竟能否調動學生興趣,驅動他們自主學習,成為教材設計的重點。
3 注重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
語言學家佛理斯指出,交際能力應該包括以下五方面:即聽說讀寫和社會文化能力。教材編寫應從兩方面展開:(1)以了解文化知識為目標,各種文化習俗為重點。異國文化知識的獲得,主要是通過對該國歷史文化的研究和學習;通過對該國語言文學作品的研讀;通過對該國文化生活習慣、生活方式等的了解。相關的文學教學對外語交際能力的培養至少有以下三個方面的作用: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文學作品可以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生動有趣的語言輸入;文學作品集中反映了一個民族文化歷史發展的軌跡,通過大量閱讀文學作品,可以使學習者對目的語文化有一個比較深刻的認識;經典文學作品包括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可以從更高層次上提升人的文化素質,乃至整體素質。因此在教材編寫中,可以適量地引入英語國家的歷史、文化、傳統、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等內容,從而更加有效地處理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的關系。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要注意由簡到繁、由淺入深。(2)以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為目標、交際得體性為重點。在交際化的外語教學中,現階段高職教材存在著兩方面的明顯不足:沒有針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采用不同的交際方式的相關知識與訓練;缺少交際規則和交際模式的相關知識。對此教材應提供以下兩種訓練形式:以提供信息為主的訓練:以目標語國家的歷史和文化習俗等情況的音視頻資料、提供原文閱讀材料;以分析原因為主的訓練:提供在目標語國家發生的能夠反映出文化沖突的真實事件資料,提供幾種可能的反應或者解釋,鼓勵學生與真實的反應或者解釋作比較并展開討論。
教材建設是提高高等職業教育質量的重要環節,是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保證。與經濟建設密切聯系的高職教材,必須緊跟時代的步伐。加強教材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增加與現實生活、社會經濟、科技發展密切聯系的內容。編寫高職教材,還應注意體現新的教學方法,創造條件引導學生積極實踐,讓學生主動參與,樂于研究,勤于動手,在實踐中建構知識。這樣,才能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而培養學生搜索和處理信息,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和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相統一。此外,很多英語國家在第二語言習得方面的研究起步較早,有著寶貴的經驗,我們應積極引進國外的教材,學習其教育教學管理的經驗,借鑒人類文明的成果。
參考文獻
[1] 何其莘.培養21世紀的外語專業人才—— 新《大綱》的修訂過程及主要特點[J].外語界,2001(1):4-8,27.
[2] 蔣莉.能力本位教育思潮[J].職教論壇,2004(8).
[3] 王仲英,劉秋菊.推行職業資格證書中的高職教材開發[J].中國高教研究,2005(9):58-59.
[4] 許國彬,王文祥.談高職教材建設[J].職教論壇,2003(24):34.
[5] 俞仲文,劉守義,朱方來.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實踐教學研究[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6] Cook V.J. Relating SLA research to language teaching material[J].Canadian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998(11):2,9-27.
[7] Ellis R. SLA and language pedagogy[J].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96(19):69-92.
[8] Willis J.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M].Addison Wesley Longman Limited,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