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莉
摘要:以中國農業旅游發展的現狀為切入點,從不同視角分析了農業旅游發展的具體背景,對中國農業旅游及其發展現狀進行了歸納總結;對目前中國農業旅游的發展模式進行分類評述;分析了中國農業旅游發展的驅動因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促進中國農業旅游健康發展,實現旅游經濟轉型的相應對策。
關鍵詞:農業旅游;發展模式;策略;驅動因素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0439-8114(2014)16-3939-04
Abstract: Based on the status of agricultural tourism in China,the background of agri-tourism was analyzed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The situation was summarized. The development models were classified. The factors driving the development of agri-tourism were pointed out. The advices were put forward for to develop healthily agricultural tourism in China and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ourism economy.
Key words:agri-tourism; development model; countermeasures; driving force
中國政府一直十分重視“三農”問題,農業經濟發展、農民增收以及新型農村建設已然成為政府施政水平的重要評價指標。農業旅游的興起和發展有助于政府很好地解決“三農”問題,為農業產業的轉型升級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創造機會。目前中國農業旅游發展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推進“三農”問題解決的效果不顯著,因此,有必要對中國農業旅游的發展現狀和現有的發展模式進行研究,找出促進中國農業旅游發展的真正驅動因素,再根據具體的驅動因素提出相應的改善建議,使農業旅游的發展真正成為中國新型農村建設的助力,為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1 農業旅游的概念
農業旅游是一種最早在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興起的旅游方式,它是將農村、農民和農業資源整合到一起,以農村景觀和相應的農業資源為旅游對象,使游覽者能夠從對農業資源和農村景觀的欣賞過程中達到愉悅身心、休閑度假等旅游目的[1]。農業旅游為農村經濟的發展做出了不小的貢獻,其既可以提高農村地區的就業率,增加當地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生活水平,提高農民生活質量;還能為農業發展形態的拓展、我國旅游業態的多元化以及新型農村建設提供足夠的發展空間[2]。因此,在全國實行深入改革的當下,農業旅游作為農村經濟發展的有力支撐,也得到了較大發展,進而推動了中國旅游業整體的進步,同時幫助解決“三農”問題,加快中國深入改革的步伐。
2 農業旅游興起和發展的背景分析
農業旅游是旅游需求多元化和旅游業不斷發展的產物,中國農業旅游的興起和發展有其特定的發展背景,首先,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速度的不斷加快,人民物質生活水平也得到不斷提高,人們開始對旅游產生向往;其次,中國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越來越多的人涌向城市,并對長期緊張的城市生活逐漸產生厭倦,高負荷的工作和生活壓力更使人們想要逃離城市生活,促使了農業旅游的興起;最后,近年來我國政府力主改革,對經濟發展也作出了相應調整,“三農”問題被提上議事日程,以實現農村經濟改革和產業結構的轉型調整,進一步促進了農業旅游的發展(圖1)。
2.1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進了我國旅游業的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經歷了30多年的飛速發展,人民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提高,生活環境也有了很大改善。收入增長、物質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后,人們對精神生活有所期待,旅游成為很好的選擇。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全球化,中國社會的發展也逐漸開始與全球同步,政府規定的法定節假日數量也不斷增加,人們業余可支配的時間也越來越多。因此,中國家庭和個人的旅游機會與過去相比有了較大增加,旅游需求也日益旺盛,進而推動了旅游業的空前發展。目前,中國旅游業的業態形式和旅游方式也不斷增多,作為一種新型旅游方式的農業旅游模式也得到了極大關注,近年來更是得到迅猛發展。
2.2 城市生活節奏的加快促進農業旅游的興起
城市化是指人類由農村型的生產方式轉化為城市型的生產方式的過程,這個過程中,城市不斷發展,人口不斷增多,城市化進程也不斷加快,進而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向城市進軍。隨著加入WTO以及加快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實施,中國在“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進程上走得更遠、更穩,城市化進程也在不斷加速前進,一線、二線、三線城市以及鄉鎮發展格局逐漸形成,居民生活質量也得到了切實提高。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在改善生活環境、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時,也為城市帶來了諸多問題,如環境污染、人口密度加大、擁堵、生活壓力和工作壓力不斷增加等。農村特有的寧靜整潔的生活環境、緩慢的生活節奏和較低的生活壓力能使身在其中的旅游者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放松,實現減壓、愉悅的旅游目的。由此,農業旅游開始大力發展,特別是農家樂、生態園林和農場等典型農村生活形態的農業旅游模式更是受到極大推崇[3]。
2.3 經濟結構轉型促進農業旅游的發展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深入而徹底的改革,全國各個地區和各個產業都要納入改革范圍,“三農”問題一直是我國發展進程中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在此次深化改革的過程中,更是被反復提及,重點關注。在經濟層面,要對現有的經濟結構進行調整,各個產業結構實行轉型升級,積極愛護環境,保護資源,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打好基礎。因此,在農業經濟發展方面也要求做相應調整,“三農”問題是中國經濟發展的試金石,其要求對中國農業經濟結構進行徹底調整,實現農村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轉變現有的農村經濟發展模式,實現農業經濟的高效發展,提高農民生活水平。endprint
3 基于驅動因素視角的我國農業旅游發展模式分析
驅動因素一般是指推動某一事件向前發展的力量,而農業旅游發展的驅動因素就是能促進農業旅游發展的內部和外部優勢條件,這些條件綜合起來,就能催發農業旅游的興起,促進農業旅游的健康發展。從驅動因素的視角出發,對中國農業旅游的幾種主要發展模式進行分析,更有針對性地提出了農業旅游相應的發展策略,為加快推進中國農業旅游的發展提供參考。結合國內外學者對農業旅游驅動因素的研究,筆者認為農業旅游發展的驅動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類(表1)。
3.1 交通樞紐驅動模式
目前,中國的交通系統十分發達,特別是陸上交通體系,不僅為中國經濟發展帶來了極大便利,為物流體系的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更為中國旅游業的開發和持續發展提供了交通保障。便利的交通系統為旅游企業進行不同類型的旅游線路設定提供了交通支持。其中,交通線路的交匯處或是交通樞紐地帶逐漸成為旅游過程中的短暫休整場所,促進了交通樞紐地帶的鄉村經濟,特別是鄉村旅游經濟的興起和后續發展。
農業旅游的交通樞紐驅動模式,最初只是為在交通樞紐地帶做短暫停留的游客提供簡單食宿服務,后來逐漸演變為極具特色的農家樂和農家園林等農業旅游模式,來實現交通樞紐式農業旅游的發展。改革開放政策以后交通里程急速增加,國內交通系統得到極大完善,為地處交通樞紐地帶的農村地區借助其區位優勢大力發展農業旅游提供了可行性[4]。但同時因為其區位條件的特殊性,游客大多只作短暫停留,享受農家園林的“一次性”服務,難以保證“回頭客”。
3.2 城市驅動模式
經濟的發展帶動收入水平明顯提高,政府也積極為提高居民生活質量出謀劃策,雙休制的實行也為一日游或兩日游的旅游方式提供了可能。周末游的時間特殊性推動了大型城市的周邊景區旅游的興起和發展。城市周邊地區一般是城鄉交界處,具有典型的鄉村特點,適宜呼吸新鮮空氣、放松心情、減緩工作壓力。由此,城市驅動式的農業旅游得到迅猛發展,與交通樞紐地帶的農業旅游相比,“周末自駕游”形式的自助旅游更具靈活性,“回頭客”也相對較多。
3.3 旅游地驅動模式
已開發的著名景區的旅游資源極具旅游價值,景區發展也較為完善,這些景點周圍一般也都分布著些許農業旅游資源,如能加以開發利用,就能和周邊的著名旅游景點一起作為聯動式的旅游景點進行旅游業發展[5]。當游客到相應景點游覽時,景點周邊的自然風景區也能成為吸引游客亮點,從而為游客提供簡單的參觀和餐飲服務,擴大原有旅游景區的吸引力,使該著名景區及其周邊的農業旅游資源實現共同發展。旅游地驅動式的農業旅游的發展主要依靠其所在地旅游景區對游客的吸引力,可以培訓當地導游對景區周邊的農業旅游資源進行相關指引和宣傳[6]。
3.4 壟斷優勢驅動模式
壟斷性的優勢旅游資源通常具有地勢偏遠、遠離城市的特點,旅游景點的資源一旦具備了壟斷優勢,就具備了區別于其他旅游資源的景區特色,在旅游業的競爭中具備專一性,難以被其他旅游景區模仿,從而在旅游業的競爭中占據絕對優勢地位。具體而言,壟斷優勢驅動下的農業旅游的發展多是通過將極具傳統特色的農業生產和生活特點的鄉村風貌展現在游客面前來實現的。如農業文化遺產地就是開發極具壟斷優勢的農業文化旅游資源,引導游客進行旅游消費,從而促進農業文化遺產地旅游事業的發展,同時也能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提高農民收入。
4 基于驅動因素的我國農業旅游的發展策略研究
由于農業旅游發展的驅動因素不同,形成不同類型的農業旅游發展模式,可以該針對不同的農業旅游驅動因素來分析關于農業旅游的發展策略研究(圖2)。
4.1 交通樞紐地帶實行特色產品開發
交通樞紐地區的農業旅游發展大多具有“一次性”的特點,樞紐地帶景區的旅游產品極其類似,缺乏自身特色、區分度不高,僅能滿足游客的基本食宿需求,而對“食、住、行、游、購、娛”中的其他旅游功能尚無法滿足,難以給游客留下深刻印象和較高的顧客滿意度。因此,交通樞紐地帶的具有當地特色的農業旅游產品亟待開發,只有擺脫旅游產品嚴重的同質化現象,交通樞紐地區的農業旅游才能得到長足發展。
交通樞紐地區的農業旅游產品的特色開發具體是指依托交通樞紐地區的特有旅游資源如自然景觀、民俗特色、土特產或極具特色的農業生產模式,再結合游客對當地旅游的需求,對交通樞紐地區的景區外貿、旅游產品內容和形式進行開發,形成具備當地市場特色的旅游產品,提升交通樞紐地區的旅游吸引力,為交通樞紐地區的農業經濟發展做貢獻。
4.2 城市周邊地帶深化旅游主題
城市周邊地帶的農業旅游主要是依靠城市周邊地區的旅游資源,為城市居民提供進行周末自駕游或一日游的旅游場所。隨著旅游業的不斷發展和新旅游形式的不斷出現,人們不再滿足于“農家樂”的旅游形式,對城市周邊地帶的農業旅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中國城市周邊地帶的農業旅游發展已經極具規模,但要想應對人們日益多樣化的旅游需求,還需要深化城市周邊地帶的農業產品的旅游主題,提高旅游產品的多樣性,增強游客的參與程度和旅游項目的趣味性,深化產品主題,最終提升游客的旅游體驗[7]。城市驅動型農業旅游模式的發展應該積極擴展其旅游產品的種類,提高產品檔次,提升服務質量,讓城市居民在周末短途旅游中突破地域和時間的限制,真正享受到鄉村旅游的舒適和快樂。
4.3 旅游地周邊景區實現聯動發展
著名旅游景區周邊的鄉村旅游資源通常是依靠旅游景區的吸引力來吸引游客的,從而提升旅游景區周邊農業旅游資源的旅游價值,打響當地景區及其周邊旅游資源的知名度。著名旅游景區的旅游資源和景區周邊的鄉村旅游資源聯合起來,擴大了景區整體的旅游吸引力和旅游價值,共同實現當地旅游經濟的發展。
當然,由旅游地驅動的農業旅游資源不能只作為著名旅游景區旅游資源的附加項目進行開發,而應該具備相應的獨立性,做到各具旅游特色,與旅游地景區聯動發展、互利共贏,努力成為當地旅游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旅游地景區及其周邊景區的聯動化發展要求開發商對旅游地周邊景區的農業資源進行合理規劃,積極開發其特色旅游資源,將旅游地周邊景區的農業旅游資源獨立出來,作為獨有的旅游產品提升景區整體的旅游吸引力,增強旅游地及其周邊景區的市場競爭力。endprint
4.4 壟斷優勢地區實現品牌化發展
壟斷優勢地區的旅游資源具有壟斷性質,這種特性決定了該地區旅游產品的不可替代性,也鞏固了壟斷資源優勢地區旅游產品的絕對市場優勢地位,為壟斷資源優勢驅動的農業旅游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具備壟斷資源優勢的旅游地一般都地處偏遠,具備無法模仿的特色旅游資源,旅游開發商將壟斷資源優勢地區的鄉村旅游資源開發出來,供人們觀賞、娛樂、休閑,從其提供的旅游服務中獲利,并帶動地區經濟的發展。
要促進壟斷資源優勢地區的農業旅游的發展,可以將當地的優勢旅游資源品牌化,使當地的旅游產品區別于其他地區的旅游產品,從而建立獨有的旅游品牌,提升壟斷資源優勢地區的知名度和客戶感知度,提高旅游產品供應商的經營利潤。作為核心競爭力的壟斷資源優勢可以幫助景區吸引大量游客,而景區的品牌化建設則可以實現壟斷資源優勢景區的市場化運作,為游客提供滿意的旅游產品,提升壟斷資源優勢地區的農業旅游的知名度。
5 小結
從促使農業旅游興起和發展的驅動因素入手,對中國農業旅游的發展模式和后續發展策略進行了深入研究。在中國農業旅游發展的背景下,從中國經濟的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農村經濟深入改革、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三個方面對中國農業旅游興起和發展的原因進行了詳細分析,深入剖析了農業旅游在中國發展的背景因素。對中國農業旅游發展的幾種主要模式進行分析,將中國農業旅游市場中現有的幾種具體模式進行對比,找出目前農業旅游發展模式存在的問題。最后從驅動因素的視角出發,根據不同的驅動因素類型提出了中國農業旅游今后發展的具體策略,以便保持中國農業旅游的持續、健康發展,促進農村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最終使農民受益,切實解決“三農”問題。
參考文獻:
[1] 王兆禮,曾樂春.中國農業旅游發展研究[J].云南地理環境研究,2004(3):65-69.
[2] 余美珠,袁書琪.觀光農業旅游開發模式及開發對策初探[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6):62-67.
[3] 尹 弘,張 兵,張金玲.中國現代農業旅游發展模式淺析——基于全國203個農業旅游示范點的總結研究[J].云南地理環境研究,2007,19(1):122-126.
[4] 沈和江,沈紹嶺,張秋孌.都市休閑觀光農業旅游的結構布局與開發模式研究——以杭州市為例[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7(11):75-80.
[5] 魏 莉,湯穎松.生態農業旅游園區的發展模式研究[J].農業考古,2007(6):173-175.
[6] 賈雙鳳,王薛平,劉志偉,等.國外農業旅游發展對海南熱帶農業旅游的啟示[J].綠色科技,2011(4):23-27.
[7] 余培發.推進生態農業旅游開發建設的體制機制創新——以南充市嘉陵區鳳埡山生態農業旅游開發建設模式為例[J].農村實用技術,2011(1):20-21.endprint
4.4 壟斷優勢地區實現品牌化發展
壟斷優勢地區的旅游資源具有壟斷性質,這種特性決定了該地區旅游產品的不可替代性,也鞏固了壟斷資源優勢地區旅游產品的絕對市場優勢地位,為壟斷資源優勢驅動的農業旅游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具備壟斷資源優勢的旅游地一般都地處偏遠,具備無法模仿的特色旅游資源,旅游開發商將壟斷資源優勢地區的鄉村旅游資源開發出來,供人們觀賞、娛樂、休閑,從其提供的旅游服務中獲利,并帶動地區經濟的發展。
要促進壟斷資源優勢地區的農業旅游的發展,可以將當地的優勢旅游資源品牌化,使當地的旅游產品區別于其他地區的旅游產品,從而建立獨有的旅游品牌,提升壟斷資源優勢地區的知名度和客戶感知度,提高旅游產品供應商的經營利潤。作為核心競爭力的壟斷資源優勢可以幫助景區吸引大量游客,而景區的品牌化建設則可以實現壟斷資源優勢景區的市場化運作,為游客提供滿意的旅游產品,提升壟斷資源優勢地區的農業旅游的知名度。
5 小結
從促使農業旅游興起和發展的驅動因素入手,對中國農業旅游的發展模式和后續發展策略進行了深入研究。在中國農業旅游發展的背景下,從中國經濟的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農村經濟深入改革、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三個方面對中國農業旅游興起和發展的原因進行了詳細分析,深入剖析了農業旅游在中國發展的背景因素。對中國農業旅游發展的幾種主要模式進行分析,將中國農業旅游市場中現有的幾種具體模式進行對比,找出目前農業旅游發展模式存在的問題。最后從驅動因素的視角出發,根據不同的驅動因素類型提出了中國農業旅游今后發展的具體策略,以便保持中國農業旅游的持續、健康發展,促進農村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最終使農民受益,切實解決“三農”問題。
參考文獻:
[1] 王兆禮,曾樂春.中國農業旅游發展研究[J].云南地理環境研究,2004(3):65-69.
[2] 余美珠,袁書琪.觀光農業旅游開發模式及開發對策初探[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6):62-67.
[3] 尹 弘,張 兵,張金玲.中國現代農業旅游發展模式淺析——基于全國203個農業旅游示范點的總結研究[J].云南地理環境研究,2007,19(1):122-126.
[4] 沈和江,沈紹嶺,張秋孌.都市休閑觀光農業旅游的結構布局與開發模式研究——以杭州市為例[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7(11):75-80.
[5] 魏 莉,湯穎松.生態農業旅游園區的發展模式研究[J].農業考古,2007(6):173-175.
[6] 賈雙鳳,王薛平,劉志偉,等.國外農業旅游發展對海南熱帶農業旅游的啟示[J].綠色科技,2011(4):23-27.
[7] 余培發.推進生態農業旅游開發建設的體制機制創新——以南充市嘉陵區鳳埡山生態農業旅游開發建設模式為例[J].農村實用技術,2011(1):20-21.endprint
4.4 壟斷優勢地區實現品牌化發展
壟斷優勢地區的旅游資源具有壟斷性質,這種特性決定了該地區旅游產品的不可替代性,也鞏固了壟斷資源優勢地區旅游產品的絕對市場優勢地位,為壟斷資源優勢驅動的農業旅游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具備壟斷資源優勢的旅游地一般都地處偏遠,具備無法模仿的特色旅游資源,旅游開發商將壟斷資源優勢地區的鄉村旅游資源開發出來,供人們觀賞、娛樂、休閑,從其提供的旅游服務中獲利,并帶動地區經濟的發展。
要促進壟斷資源優勢地區的農業旅游的發展,可以將當地的優勢旅游資源品牌化,使當地的旅游產品區別于其他地區的旅游產品,從而建立獨有的旅游品牌,提升壟斷資源優勢地區的知名度和客戶感知度,提高旅游產品供應商的經營利潤。作為核心競爭力的壟斷資源優勢可以幫助景區吸引大量游客,而景區的品牌化建設則可以實現壟斷資源優勢景區的市場化運作,為游客提供滿意的旅游產品,提升壟斷資源優勢地區的農業旅游的知名度。
5 小結
從促使農業旅游興起和發展的驅動因素入手,對中國農業旅游的發展模式和后續發展策略進行了深入研究。在中國農業旅游發展的背景下,從中國經濟的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農村經濟深入改革、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三個方面對中國農業旅游興起和發展的原因進行了詳細分析,深入剖析了農業旅游在中國發展的背景因素。對中國農業旅游發展的幾種主要模式進行分析,將中國農業旅游市場中現有的幾種具體模式進行對比,找出目前農業旅游發展模式存在的問題。最后從驅動因素的視角出發,根據不同的驅動因素類型提出了中國農業旅游今后發展的具體策略,以便保持中國農業旅游的持續、健康發展,促進農村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最終使農民受益,切實解決“三農”問題。
參考文獻:
[1] 王兆禮,曾樂春.中國農業旅游發展研究[J].云南地理環境研究,2004(3):65-69.
[2] 余美珠,袁書琪.觀光農業旅游開發模式及開發對策初探[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6):62-67.
[3] 尹 弘,張 兵,張金玲.中國現代農業旅游發展模式淺析——基于全國203個農業旅游示范點的總結研究[J].云南地理環境研究,2007,19(1):122-126.
[4] 沈和江,沈紹嶺,張秋孌.都市休閑觀光農業旅游的結構布局與開發模式研究——以杭州市為例[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7(11):75-80.
[5] 魏 莉,湯穎松.生態農業旅游園區的發展模式研究[J].農業考古,2007(6):173-175.
[6] 賈雙鳳,王薛平,劉志偉,等.國外農業旅游發展對海南熱帶農業旅游的啟示[J].綠色科技,2011(4):23-27.
[7] 余培發.推進生態農業旅游開發建設的體制機制創新——以南充市嘉陵區鳳埡山生態農業旅游開發建設模式為例[J].農村實用技術,2011(1):20-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