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秀英
摘 要: 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我國的發展戰略,是造福子孫后代的重要舉措。保護地球,保護環境,是實施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一項基本國策,是中學生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文章就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怎樣滲透環保意識展開論述。
關鍵詞: 語文教學 環保意識 滲透方法
中青在線2013年3月5日電3月4日下午,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到駐地看望了出席全國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的科協、科技界委員,并參加了他們的聯組討論。中科院院士、政協委員姚檀棟當著習總書記的面背了幾句被大家調侃的《沁園春·霾》:“北京風光,千里霧霾,萬里塵飄……空氣如此糟糕,引無數美女戴口罩。”現場發出一片笑聲。姚檀棟告訴記者,他是臨時想到的。這乍看起來像是笑話,實質上蘊含著一個嚴重的國際問題——環保問題。環境問題是當今世界面臨的重大問題,環境危機直接威脅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新課程標準提出:“當今教師需要站在全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高度,樹立環保意識,做一名維護人類社會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的環保衛士和堅定的環保教育工作者?!边@就要求教師特別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初中語文教師積極參與到環境保護中,教育指導學生提高環保意識。把環境教育法滲透到初中語文教學中,喚醒學生自覺關愛自然、愛護地球,保護自己的家園。下面是我的幾點看法。
一、挖掘教材,豐富環保內容
現在的初中語文教材中有許多篇幅滲透了環保教育因素,對培育學生的環保意識是有益的。所以,我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深入鉆研教材,挖掘文中的環保素材,圍繞語文教學目的,恰當地選定環保教育目標,把環保教育素材融入教學中,以豐富多彩的環保教育內容強化教育效果。在教學中我是這樣突出環保教育因素的:通識教材,確定滲透環保教育的總體目標,根據總體目標設計好課文中的環保教育內容,以豐富的環保內容向學生傳授保護環境,美化環境思想。
二、創設情境,激發環保意識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環保教育,既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課文進行交流、對話的過程,更是師生與大自然進行對話、情感交流的過程。因此,在滲透環保教育的過程中,我根據不同文章,創設激情昂揚的教學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率,使環保教育內容輕松愉快地被學生接受。
如教學《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時,教師先提出這樣的問題:位于我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東南部的羅布泊,曾為我國第二大內陸河,因地處塔里木盆地東部的古“絲綢之路”要沖而聞名于世。昔日的羅布泊是牛馬成群、綠林環繞、河水清澈的生命綠洲,而今卻變成了一望無際的茫茫戈壁灘,是誰造成了這樣的悲劇讓學生明確:問題主要出在近30年時間里。塔里木河兩岸人口激增,各種需求跟著增加。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庫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八拿ぁ毕駛€巨大的吸水鬼,終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斷了水的羅布泊成了一個死湖、干湖。羅布泊干涸以后,周邊生態環境立即惡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衛士胡楊林成片死亡,沙漠迅速向湖中推進,羅布泊很快與廣闊無垠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渾然一體,羅布泊消失了。然后教師實物投影展示學生收集的羅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資料、圖片。
圖片1:西北地區地圖;指導學生查找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克拉瑪干沙漠、塔里木河、羅布泊的地理位置。
圖片2:“茫茫大戈壁”、“龜裂大地”。
圖片3:“青海湖”、“月牙泉”。
資料投影:“昔日碧波蕩漾,如今舉國荒涼羅布泊變故誰能評說”(新華社烏魯木齊1月4日電。)
資料投影:“探險樂園羅布泊”(摘自1998年1月5日《南方日報》)
由此,老師向學生介紹我國生態環境嚴遭破壞情況,讓他們知道同樣的悲劇仍在繼續,呼吁人類行動起來,制止生態惡化,激發學生的環保意識。
三、形式多樣,增強環保教意識
環保教育是開放教育,其教育過程的實質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以教材為中介,感悟知識、形成環保觀念的過程。開辟第二課堂是語文學科教學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接觸環境、認識環境、接受大自然、培養學生對環境情感的活動。如教師上完《敬畏大自然》一課后,帶學生郊游,讓他們觀山看水,讓他們感悟自然、享受自然,領略大自然的偉大風采,由此對大自然產生敬畏之情。通過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學生在課本知識的基礎上產生感性認識,提高環保教育的情趣,培養他們良好的環保習慣,擔負起環保責任和使命,從而增強他們的環保意識。學生通過學習體會大自然的美,產生熱愛之情時,教師相機教育學生美的事物需要我們愛護、珍惜才存在,從而培養保護環境的意識。
總之,環境保護問題已成為我國乃至世界的主要問題,它無時無刻不威脅著人們,如土地沙漠化問題;酸雨問題;水資源缺乏和污染;大氣污染;沙塵暴的危害;物種滅絕;全球氣候變暖,等等。保護環境人人有責,保護環境毋庸置疑,保護環境勢在必行。學生是未來世界的主人,同時是未來環境的主人和保護者。初中語文教師應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環境意識,讓學生從小明白自己的責任和義務,達到“教育一個學生,帶動一個家庭,影響整個社會”的目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