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逸美
摘 要:從根源來看,《易經》與《黃帝內經》同出一處,本質上二者都受到了陰陽觀的影響,同時,這也正是我國歷朝歷代行醫之人所講述的“醫易同源”的理論依據。對于我國中醫文化的鼻祖——《黃帝內經》及其理論而言,《易經》中的很多內容都對其產生巨大的影響。本文就《易經》與《黃帝內經》的陰陽觀進行比較分析,探究其中的中國文化及其奧秘所在。
關鍵詞:《易經》;《黃帝內經》;陰陽觀;比較
陰陽觀是我國古代哲學家用以認知萬物演變過程的理論,在針對某個具體的現象沒有科學化的解釋以前,陰陽觀這一認識論讓古代人們找到了一種精神依托。《易經》和《黃帝內經》的陰陽觀,從本質上來看是近乎一致的。客觀來講,《易經》成書在先、《黃帝內經》成書在后,故二者除同有古代陰陽觀的昔追體現外,后者之中還能明顯看到前者滲入的痕跡[1]。除此以外,在從文字上表現出的一致性來看,很多后期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專家或學者推測二者在思想方法上存在有一脈相承的關系,雖然不盡全面,但畢竟可以粗略揭示出它們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長久以來,二者都是后人所熱切追捧的中國傳統文化內容中的一部分。
1 淺析《易經》與《黃帝內經》的陰陽觀
陰與陽的變換乃世間萬物變化之根本,這是古代哲學所挖掘到的理論思想。《易經》與《黃帝內經》的陰陽觀同出一轍,但若想要探究這兩者之間的區別,則要分別從二者的陰陽觀涵義著手來進行分析。
1.1 《易經》中的陰陽觀
若想要探究《易經》中的陰陽觀理論,就不得不把目光移至古代,在時光穿梭的隧道中找尋到理論根源。早在三千多年以前,當西方人對上帝造人這一論斷深信不疑的時候,在東方也存在有關人類起源的的學說,那便是《易經》中所提到的“人類誕生于宇宙的運動中”。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易經》中所講述的“天地氤氳,萬物化醇”,便是氣產生于宇宙的運動變化過程之中,并且經宇宙運動變化而分成“陰”、“陽”二氣,進而在“陰”與“陽”的作用下,產生了萬物,這也就是后人所總結的傳統意義上的“陰陽觀”[1]。《易經》認為宇宙萬事萬物都是由陰陽相互作用產生的,這就叫“陰”“陽”氣化,如果文字的表述過于枯燥,中國古人的智慧足以將《易經》用太極圖呈現出來,并且,高度濃縮了以上文字所表述的這一變化規律[2]。
1.2 《黃帝內經》中的陰陽觀
陰陽觀與《黃帝內經》理論體系之間有著很深入的聯系,這一點要追溯到我國西周早期的哲學思想理論的形成過程。從《黃帝內經》的成書背景來看,當時繁雜動蕩的社會環境對于《黃帝內經》的理論構建的影響很大。在傳統理論界,陰陽觀被人們言說事理或言說國家政治、社會交往禮道等等。從本質上來看,陰陽觀理論體系之中蘊含著相關、對立、轉化等道理,其間還有一些不可明說的內涵之物,仔細思辨,這也正是《黃帝內經》中的理論精髓所在,即在人體組織結構、生理變化、病源、臨床診治等環節的研究過程中結合了部分陰陽觀理論,而且,可以天解釋一部分在當時社會醫學條件下無法名狀的病情,并使其得到了很好的診治[3]。由此可見,《黃帝內經》當中的陰陽觀是存在的,且對于鉆研人類生命科學領域的相關內容有著很深的淵源。
2 《易經》對《黃帝內經》的陰陽觀文化的滲透
盡管《易經》與《黃帝內經》都出于同源——陰陽觀,但無論從理論內涵還是論著的發表時間來推斷,《黃帝內經》中的陰陽觀理論源于《易經》中的陰陽觀思想。從根源上來看,《易經》是為了模擬事物變換而創制的,并在創制以后,亦可用以解釋世間不可言說之現象。《易經》自身充斥著種種神秘的力量,且如宇宙萬物般處于不斷的變化之中。從具體來看,《易經》中的陰陽平衡觀對于中醫理論的研究有著很深的影響,與此同時,《黃帝內經》中高度強調了“陰”、“陽”平衡是維系生命體征的重要基礎內容。
2.1 “陰”、“陽”二氣
從某種角度來看,“陰”、“陽”二氣即為世間萬物的變化規律的體現,二者相互作用,互相滲透和影響。對“陰”、“陽”二氣探究是《易經》當中最核心的理論內容。《易經》中的陰陽觀對于《黃帝內經》的滲透影響體現在:“陰陽不測之謂神,神用無方謂之圣。”由此可見,《黃帝內經》中對陰陽觀的規律極為推崇。
2.2 剛、柔之意
除卻陰陽觀的滲透,《黃帝內經》中所運用的中醫智慧底蘊深厚,其中,剛與柔便是陰陽的內涵之一,是陰陽的屬性——陽剛、陰柔。“陰陽合德,剛柔有體”,這是《易經》用以說明人不是上帝創造的,《易經》當中認為人產生于天地中的原始態——氣,即太虛,在《黃帝內經》當中,多次提及此意,并將其付諸于醫療實踐[4]。
3 《易經》與《黃帝內經》陰陽觀對比綜述
《易經》中的陰陽觀體現了宇宙萬物運動的本質,從中可以窺見或解釋任何一類常見事物抑或是人際關系等,而《黃帝內經》中的陰陽觀則體現了醫學領域中的人體陰陽之變,從中可以探究到平衡人類生命體征陰陽的規律變化,進而從中國醫學的角度解開一個個醫學難題。
3.1 《易經》中的陰陽觀作為《黃帝內經》的理論基礎而存在
既然從本質上來看,《易經》與《黃帝內經》的陰陽觀有所趨同,那么,鉆研相對較早發表的《易經》中的陰陽觀對于挖掘《黃帝內經》中的陰陽觀有著很重要的意義,有助于全面理解后者的內涵價值,而且,在后期,相關領域的專家們對于《黃帝內經》中陰陽觀的探究對從另一個層面上對《易經》的陰陽觀有了更為完善的解讀,使得《易經》中的高深理論被后人所領悟[5]。二者的互相交融與滲透,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和影響。
3.2 對《黃帝內經》中陰陽觀的探索完善了《易經》陰陽觀理論
《黃帝內經》中的陰陽觀主要體現在醫病治病方面,對人類的生命起源等內容做以研究,用中國醫學理論來解釋生命更迭的過程。通過研究《黃帝內經》中的陰陽觀,回頭再與《易經》中的陰陽觀理論相比較可知,其實,后者論著中也能夠發覺到有關生命萬物陰陽和諧的理論內容,這也正是《黃帝內經》中的陰陽觀理論核心內容。可見,最初人們對于《易經》中的有關陰陽觀的部分內容領悟得不夠深刻,這是鉆研了《黃帝內經》陰陽觀而后得出的結論。
3.3 《黃帝內經》對《易經》進行了繼承與發展
《黃帝內經》對《易經》中的陰陽觀進行了繼承,一方面,《黃帝內經》認為,世間萬物又分為“陰”與“陽”兩大類,這一觀點并不僅僅局限在某一特定的事物中;另一方面,《黃帝內經》又從事物本源上進行了闡釋,認為整個宇宙中,不論任何微小還是龐大的事物,本身都帶有“陰”與“陽”兩個相互對立的方面,但是因事物又普遍存在不斷的運動與變化,因此事物本身的陰陽也隨之產生變化,并且同一事物中的陰和陽,還可以再分陰陽。由此可見,《黃帝內經》對《易經》中的陰陽觀進行了繼承與發展,對事物的陰陽有了更加細化的解釋。
4 結束語
總而言之,陰陽觀是我國古代哲學家們善用的知識理論,并用其解釋世間萬物的規律。在一段時期內,陰陽觀一度成為中國醫學家們的行醫之本。通過對比《易經》與《黃帝內經》的陰陽觀可知,雖然二者出于同源,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當中的一個分支,在傳承的過程中,《黃帝內經》與《易經》文化不斷交融,《易經》對《黃帝內經》的滲透和影響較大,甚至影響到了傳統中醫理論的最終形成。針對《易經》與《黃帝內經》陰陽觀的比較研究具備一定的價值,對與探究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源有著及其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張登本.《春秋繁露》與《黃帝內經》理論的構建[J].山西中醫學院學報,2012,05(05):12-13.
[2]全敏,魯明源.《黃帝內經》陰陽變易思維探討[J].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06(06):492-493.
[3]喬凱明,于亞娜,郝琳,艾明瑞,李治.人體科學陰陽觀與肢體動脈硬化閉塞癥診治思路探討[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10(30):3839-3842.
[4]張農,方清茂,周紅衛.《黃帝內經》中的心及其調養[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3,09(09):51-53.
[5]呂麗,滕夢玲,劉侖,馬躍.基于道家陰陽學說的《黃帝內經》的研究[J].文藝評論,2013,06(06):146-147.
[6]王中杰.《內經》思維方式的形成、發展與當代沖擊——一種于理論層面對中醫思維方式的詮釋[D].廣州中醫藥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