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春成
摘 要:目前,高校金融學的教學內容和方法依然沿用了十幾年前的模式,偏重理論教學從而偏離了培養高層次實用型人才的教學目的。從目前金融學理論發生的變化入手,分析了我國高校金融學教學過程中方法、內容過于模式化,案例教學不足和實驗實踐投入不夠等問題,提出了諸如加大金融實踐課時,改變教學方法等具體解決措施,從而培養學生具有創新能力和獨立思考并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高校金融學;實驗實踐;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59.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27-0217-02
一、金融學理論發生變化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經濟的開放與轉型,金融在我國開始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金融學是現代西方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進入21世紀以來,金融學的理論與實踐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深入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尤其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之后,各大金融寡頭企業對金融工具的不斷創新,使得金融學的內涵變得更加復雜,這也使得金融學理論有了新的突破,不斷有新的理論和實踐出現在我們的眼前。就目前為止,金融學正朝著下面三個方面發生變化:一是理論研究基礎從宏觀貨幣銀行學轉變為金融市場學;二是從傳統金融業務為主導轉變為現代金融服務為主導;三是從注重金融理論到注重金融實踐的變化。這些變化導致高校需要對金融學課程教學進行改革。
第一,金融理論研究方向的變化,由宏觀貨幣經濟學轉向微觀金融市場學。1950年以后,以芝加哥學派為代表的經濟學家開始把研究對象從抽象的金融宏觀理論轉向以華爾街為主的金融市場學。從西方國家的金融理論發展過程來看,現代金融學科體系從以貨幣(制度,目標,政策)和銀行為主要研究對象,發展到以資本運營和資產配置為核心研究對象。1998年金融危機之后,金融市場創新與網絡金融以及越來越頻繁的金融危機對我國的金融監管造成沖擊,傳統的貨幣、銀行理論受到更大的挑戰。這也使得我國的金融理論界開始朝著金融市場研究方向轉變。2010年以后,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進一步改革,我國金融學者在金融市場學這個分支上開始發表越來越多的有重要意義的論文,與西方現代金融學的研究主要方向開始一致。
第二,金融市場業務的變化,正從以傳統金融業務為主轉變為以現代金融服務為主導。我國銀行業長時間以來都是以傳統銀行業務為主,這和我國銀行體系主要由國有四大銀行為主有很大的關系。隨著民營銀行的快速發展,企業融資平臺越來越多,融資方式也從過去的間接融資轉變為直接融資。2000年以后我國資本市場越來越繁榮,資產證券化的規模也在快速增加,傳統銀行也由表內業務轉化為表外業務的競爭,這就需要我們在培養人才方面不僅要重視理論教學,更要結合實踐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人才。
第三,2012年以后,我國金融業呈現井噴態勢發展,國家政策的導向和支持民間資本介入銀行業務。未來社會對金融實用人才的需求是巨大的,但目前高校培養的金融人才偏重理論,造成高校經管類畢業生結構性就業困難。這給高校金融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挑戰,如何培養具有扎實實踐功底,會管理,懂服務,理論與實踐同時具備的復合型人才,需要我國高校不斷探索新的人才培養模式。
二、目前高校金融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學內容和方法過于模式化,不利于創新人才的培養
我國高校經管類專業在金融學的課程設置方面都大同小異,所用的教材主要以人大版黃達教授主編的《金融學》為主,其他比較常見的教材內容和黃達教授主編的教材理論框架也基本相同;在教學方法和教學考察環節也基本相同。對待不同專業的學生,課程設置變化也不太明顯。高校教師應該重新思考金融學這門課開設的目的,不要追求大而全的教學思路;應該注重金融通才教育,培養學生參加工作后的自學能力與創新能力;盡量淡化貨幣理論教學,偏向微觀金融市場方向,使得學生能夠掌握更多的金融工具以及金融衍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針對這些問題,需要高校教師在課程設置上,把傳統教學模式進行革新;使得本科階段對學生的培養能夠滿足企業不同層次需求的復合型實用人才為目標。
2.高校金融學課堂教學過于抽象,案例教學方法運用不足
案例教學法是經管理課程普遍采用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得到了中西方專家與學者的認可。但是在金融學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案例教學運用的卻不是很普遍,當下有很多高校教師談論金融學案例教學方法的不足,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問題:1)金融學基礎理論過于抽象,案例教學需要前期花費大量的課前準備環節,增加教學課時。2)傳統金融案例教學依然是以理論知識的掌握為主要目的,突出的是對金融原理與基本概念的掌握,是對西方經濟學的延伸,導致案例偏離實際,忽視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3)高校教師普遍缺乏金融實踐能力,懂理論又有實戰經驗的教師缺乏,容易變成為了講案例而講案例,起不到案例教學應有的效果。教師本身對案例的理解分析能力僅限于案例本身,教學過程中的案例討論也總是那么幾個典型案例,討論的結論也是比較固定的模式,因為很多案例都有標準“答案”。
3.高校金融學課程缺少實驗實踐環節,對學生的技能培養不足
不少關于金融學課改的研究表明,不少普通二本及三本院校對金融學實驗室的建設投入不夠,對待課外實踐環節不重視甚至忽視。一方面原因是,高校金融實驗室投入不足,即便建設有實驗室,也普遍缺乏行之有效的金融學實驗軟件;金融實驗軟件市場化開發不足,高校教師又缺乏自主研發實驗軟件的能力;另一方面,對金融實踐教學環節的認識不足,多數教師認為金融實踐就是去銀行實踐,實踐教學課時偏少,學生在短時間內根本不能達到實踐效果。1999年我國高校開始擴招,2010年以后高校的招生人數達到頂峰,不少普通高校一屆開設金融學課程的學生人數都超過100人,筆者所在的高校每年學習金融學課程的學生人數超過500人。這導致學校沒有能力保證這么多的學生都能有一個可供實踐的場所,另外“雙師型”師資力量的不足也是普遍存在的事實。
三、對高校金融學課程改革的幾點建議
1.改變模式化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金融學這么多年的教學模式很難在短期內徹底變革。如何漸進地改良是當下金融學教學改革的關鍵所在。首先要從思想上認識到,現在的金融學教學目的是培養應用型人才,而不是理論性專才。除了專門的金融專業學生,針對大多數專業學生來講,授課過程要淡化理論的灌輸、轉變為強調金融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的目的不是掌握過多的貨幣政策,貨幣工具和中央銀行職能的知識,而是培養未來能幫助企業通過金融工具進行套期保值,實現企業資本良性運營的能力。這就需要各高校結合學校特色和人才培養方案的不同編寫適合自己的教材,或者在現有的經典教材上結合自身的特色做一些內容的取舍和添加。總之,金融學的教學改革方向是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應用能力。
2.提倡案例教學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
案例教學法的運用,第一步就是要精選案例。案例的選擇要符合以下原則:1)典型性,案例應該能反映當下普遍存在的問題。2)目的性,案例的選擇要結合教學目的。3)創造性,案例的選擇要讓學生有所啟發,發散思維,而不是定性的結論。4)及時性,案例盡量選擇當前熱點問題,案例越新越好。5)真實性,案例的選擇需要教師認真編寫,而不是閉門造車。
第二步,突出案例的實用性,啟發性與創造性,讓學生主動參與案例的討論。案例討論過程不要再糾結過于抽象的理論,偏向金融實踐,讓學生有發言的興趣與能力,能做到討論有話說,打開學生的思維,做到舉一反三;而不是像理論教學那樣老師在課堂上講,學生閉嘴記筆記。
第三步,做好師生互動,合理使用各種教學工具。案例的熟悉應該放在課下,讓學生提前一星期預習。課堂上鼓勵學生有不同的觀點,大膽思考,讓討論形成開放性,事后要讓學生進行總結,教師做出評價和反饋。在案例討論過程中,教師應該熟練使用多媒體,模擬場景,利用實驗室等教學工具,形成一種有聲音,有圖畫,有氛圍的立體教學環境,增加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3.重視實驗實踐教學,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首先要從學生培養方案開始探究,明確金融學實驗實踐占課程總體的課時比例,建議理論教學占三分之二,實驗實踐教學占三分之一的課時比例,課堂教學不能隨意占用實驗實踐課時。
其次,加大高校對金融學實驗室建設資金的投入,領導要擯棄以往經濟學管理學科不需要實驗室的態度,增加實驗室場地和電腦等硬件建設,更要加大相關實驗教學軟件的投入。最初可以從模擬股票交易,期權期貨模擬交易等初級實驗室開始投入。逐步上升到綜合性比較高的跨國公司資本運營實驗和銀行清算交易模擬實驗等。
再次,高校應該重視課堂教學外的社會實踐環節,金融學是一門以實用為主的學科。大力推進金融學實踐平臺的建設,利用國家政策的支持和高校的資源優勢,把高校周邊的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財務管理公司,資產交易所等結合起來,定期聘請金融企業有實戰經驗的人士來指導金融學課程的實踐過程。也可利用往屆畢業生的資源優勢,帶動一批有長期金融企業工作經驗,并愿意重回學校輔導師弟師妹們的學生,組成一個實踐講師團,分散高校的實踐教學壓力。
最后,關鍵是培養任課教師的實踐能力,高校教師目前多重視科研能力的培養而忽視自身實踐能力的培養。一方面是沒有這方面的經驗和渠道,另一方面是高校內部也很少組織教師參加這種產學結合的研討會。增加年輕教師實踐教學的課時;提倡走出去,到企業去的氛圍;對于愿意提升實踐教學能力的教師,適當減少他們的科研壓力;主動幫助教師聯系企業進行掛職鍛煉等;通過這一系列措施,提升高校金融學實驗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蓋銳.應用型本科金融學專業的課程改革[J].江蘇社會科學,2013(6).
[2]焦繼軍.金融學科案例教學探析[J].金融教學與研究,2007(1).
[3]周新輝.現代金融案例教學模式的重構[J].財會月刊,2012(3).
[4]唐勇,盧豫.金融學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科教導刊,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