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
【摘要】目的:探討小切口髓核摘除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我院2010年1月~2014年1月我院疼痛科收治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40例,隨機分為兩組,每組20例,對照組采用三維動態牽引手法治療,觀察組患者在此治療基礎上加用臭氧消融術治療,觀察兩組患者術后6個月臨床療效,并統計臭氧治療組患者術后6個月內的VAS評分變化和兩組治療的不良反應.結果:兩組患者治療前VAS分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及2個月后隨訪VAS分值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總有效率98.0%,明顯高于對照組86.0,且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小切口髓核摘除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效果較好并且安全,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疼痛評分.
【關鍵詞】椎間盤移位;小切口;微創;腰椎間盤突出癥
【中圖分類號】R681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7-0096-02
腰椎間盤突出癥常見于20~50歲的患者,男女比例約為4~6:1。腰痛和坐骨神經痛,是腰椎間盤突出癥發出的警示信號,因為這種病不僅可以引起腰腿痛,而且還會引起下肢麻木、怕冷、無力、腰椎畸形喪失勞動能力,甚至癱瘓和大小便障礙。所以,腰椎間盤突出癥要及早治療。針對椎間盤突出癥及早治療,不單單是為了減少癥狀對患者的折磨,也是為了防止突出的椎間盤的繼發改變產生更多更嚴重的癥狀。通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一般有三種治療方法,分別是:保守治療、手術治療和微創治療。傳統保守治療主要包括針灸、推拿、牽引等物理治療及藥物,保守治療雖可使大部分患者癥狀緩解,但不能治本,很多患者會再次復發,所以只能通過手術治療,而傳統手術方法一般是施行椎間盤融合椎弓根螺釘固定術,這種手術切口大,將椎板整塊切除,需要植入螺釘、金屬棒內固定,創傷大、恢復慢、費用高,術后腰椎穩定性差。本研究采用小切口髓核摘除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效果顯著,現將材料歸納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文資料根據我院2010年1月~2014年1月我院疼痛科收治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40例,所有患者均經CT或核磁共振(MRI)確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癥或膨出,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齡23歲~80歲,平均47歲。病史1個月~28個月;平均病史3.2±0.8個月;其中單節段突出20例,其中L4/5突出8例,L5/S1突出8例;雙節段突出4例,其中L3/4、L4/5突出1例,L4/5、L5/S1突出2例;三節段及以上突1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患側腰背痛及下肢痹痛,部分病人出現跛行。隨機分為兩組,每組50例,對照組采用三維動態牽引手法治療,觀察組患者在此治療基礎上加用臭氧消融術治療,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史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1.2治療方法:兩組患者均采取三維動態牽引手法治療,每日1次。整復手法(三維動態牽引手法)步驟:患者俯臥位,先用叩擊、扌袞、揉、按、推、震顫等手法充分放松腰部。同時也可輔以熱療、中藥熏蒸等措施。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采用小切口髓核摘除術治療,患者連續硬膜外麻醉或氣管內麻醉,借助C型臂X線機透視定位。術者佩戴顯微額鏡。以病變椎間隙上下棘突連線中點略偏下為中心,做2.0~2.5 cm長后正中略偏患側縱行切口,沿棘突緣剝離骶棘肌,用定做的窄的自帶冷光源的直角椎板拉鉤牽開,暴露突出間隙的上、下椎板及小關節突,然后咬除上位椎板下緣5mm。用自行改制具有吸引功能的神經剝離子游離黃韌帶的上、下及外側緣,將其掀起并切除,潛行咬除側壁黃韌帶并擴大側隱窩及神經根管。顯露神經根及硬膜,確認突出的椎間盤,髓核鉗摘除突出的髓核,放置引流管一根,24~48 h后拔除。術后第3天腰背肌功能鍛煉,術后1-2周下地。
1.3觀察指標:觀察患者手術前后VAS評分。臨床療效標準:痊愈:腰痛、坐骨神經痛消失,脊柱畸形消失,直腿抬高試驗85。以上,能正常工作;顯效:腰痛、坐骨神經痛基本消失,脊柱畸形大部分消失,直腿抬高試驗70°以上,能堅持輕工作;好轉:腰痛、坐骨神經痛減輕,脊柱畸形改善,直腿抬高試驗有進步;無效:腰痛、坐骨神經痛未減輕,脊柱畸形,直腿抬高試驗無好轉。
1.4統計學方法:數據由SPSS 15.0統計軟件包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治療前后VAS分值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VAS分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及2個月后隨訪VAS分值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2個月VAS分值比較;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 2個月后隨訪VAS觀察組 20 6.4±1.6 2.0±0.5 2.3±0.6對照組 20 6.5±1.5 3.2±0.8 3.6±0.8t 0.823 5.502 5.826P 0.167 0.005 0.0042.2臨床療效: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總有效率98.0%,明顯高于對照組86.0,且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組別 例數 痊愈 顯效 好轉 無效 總有效率觀察組 20 36 10 3 1 98.0%對照組 20 22 12 9 7 86.0%3討論
腰椎間盤突出的病因主要是椎間盤本身退行性變,再加某種外因,如外傷、慢性勞損,以及受寒濕等因素綜合的結果,而使腰椎間盤纖維環發生破裂,以致髓核突出。目前治療腰椎間盤突出主要有三種方法:一、保守療法;二、手術療法;三、微創介入療法。采用何種方法要依據患者自身的情況,辨癥施治。如果患者以關節紊亂、椎間孔狹窄、椎間孔狹窄等病歷變化為主,則應更多地求助于推拿、牽引、關節松動術等療法。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進步,“微創”這一概念已深入到外科手術的各個領域,目前微創治療安全系數最高的“微創小切口髓核摘除術”是集微創、損傷小、療效確切、恢復快等優點,無需做椎間融合、椎弓根鋼棒固定。為有腰腿疼痛伴有根性神經痛者,經核磁或CT證實為椎間盤突出者點亮了明燈。小切口髓核摘除術的優勢在于:(1)標本兼治:通過小切口手術,直接摘除病變的髓核組織,神經根減壓完全、治本,術后患者各種腰腿疼痛癥狀立刻消失。(2)脊柱穩定性好:通過椎板“開窗”摘除髓核,而不是將椎板整塊切除,避免了對腰背肌群的廣泛剝離和暴力牽拉,不破壞原來的椎間盤的主要結構能最大程度的保持腰椎的穩定性,同時硬膜粘連的機會也較小。(3)不打鋼釘、患者接受度高:傳統的椎間盤融合椎弓根螺釘固定術,將椎板整塊切除后植入螺釘、金屬棒固定,術后易感染、腰椎穩定性差、很多患者由于不肯接受這種手術導致病情越來越重、雙腿肌肉萎縮甚至癱瘓,微創手術大大減少了創傷和患者對手術的恐懼。(4)恢復快、費用低:術后的創口僅在2-3cm,只需縫合兩針,縮短了術后恢復時間、住院時間短、治療費用低。(5)多病兼治:在進行髓核摘除同時去除黃韌帶肥厚、小關節增生引起的神經管狹窄,而不影響脊柱穩定性。(6)適用人群廣:適合各類腰椎間盤突出、椎管狹窄的患者,對體弱多病不適合開放手術的中老年患者也適合。(7)安全性高、復發率低。本研究探討小切口髓核摘除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效果.結果顯示兩組患者治療前VAS分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及2個月后隨訪VAS分值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總有效率98.0%,明顯高于對照組86.0,且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小切口手術是目前腰椎間盤手術中手術療效最佳的,經過臨床病例手術觀察無明顯術后反應及并發癥,實現手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創傷小、出血少、安全系數高、減壓徹底,實現了高安全性和低復發率的突破。
參考文獻
[1] 付全森,王棟. 臭氧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的探討[J]. 生物骨科材料與臨床研究, 2011,8 (1) : 54~55
[2] 張雄. 針刀序貫三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研究[J]. 針灸臨雜志, 2007, 23(6) : 22~23
[3] 周子奎,陳保菊,汪貴生等. 腰椎間盤突出癥介入微創治療的應用研究[J]. 中國當代醫藥, 2010,32 (17) : 23~25
[4] 楊占輝,孫建華,丁浩,等.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評分法療效評定標準[J]. 頸腰痛雜志,1999,20(1):20-21.
[5] 王洪偉,葉軍,蘇訓同,等,人工髓核置換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近期并發癥原因分析及對策[J]. 中華骨科雜志,2005,12:762.
[6] 王子平,陸耀剛,王秀會,等.腰椎間盤切除術后腰椎穩定性影響的臨床研究——204例中、長期隨訪分析[J]. 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 2008,23(4):282.
[7] 胡東,武士勇,王維興等. 射頻消融術微創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J]. 頸腰痛雜志, 2010,2(31) : 14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