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思
【摘要】目的 探討心理護理干預對神經內科神經內科ICU重癥患者護理質量的影響。方法 選擇26例神經內科ICU重癥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按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給系統、連續的心理護理干預措施。兩組患者均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生活質量量表(QOL)對患者預后心理狀態進行評估。結果 觀察組行心理護理干預后較對照組患者SAS評分明顯降低,QOL評分明顯升高,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心理護理可以明顯減輕重癥患者焦慮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患者預后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心理護理干預;重癥患者;護理質量
【中圖分類號】R473.1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7-0377-02
神經內科ICU重癥患者多系重傷所致的顱腦損傷、脊椎損傷或者是多臟器功能障礙,在治療和恢復上患者會面臨巨大的困難和心理障礙,重大疾患不僅會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生理創傷,而且患者往往會因為身體器官或者是功能上的重大缺陷而造成巨大的心理創傷[1]。所以,給予神經內科ICU重癥患者進行心理輔導,改善其焦慮心理狀態,是患者預后康復的關鍵,我院給予神經內科ICU重癥患者實施系統、連續心理護理干預措施,效果顯著,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0年1月 ~2013年1月收治的神經內科ICU重癥患者26例。均符合我國修訂的重癥監護室常見疾病診斷標準[2]。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13例。觀察組年齡34~60歲,平均年齡(37±13)歲;對照組年齡34~60歲,平均年齡(37±13)歲;兩組在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方面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對照組按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給系統、連續的心理護理干預措施。具體心理護理干預措施如下:
1.2.1 健康宣教 患者入院后,完善相關手續,對患者及家屬進行病因病機、治療目的、用藥及飲食注意等內容進行宣教,及時了解患者及家屬的疑惑,進行針對性講解。
1.2.2 培養良好就醫氛圍 護理人員以真誠熱情的態度想患者介紹醫院的一般情況、管床醫生及護士的詳細信息和醫護人員應盡的義務和責任,以減輕患者因為重大疾患產生的焦慮恐懼行李,逐步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
1.2.3 人性化關懷 針對患者的性格特征和文化水平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溝通方式,幫助其建立積極自信的心態面對病魔,邀請療效顯著、心態積極患者進行經驗講解,幫助患者調節情緒,變換心態。
1.3 判斷標準[3]① SAS評分 采用Zung編寫的SAS量表進行判斷,得分越高,表示焦慮程度越高。② QOL評分采用世界衛生組織QOL量表進行判斷,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患者SAS評分、QOL評分 對比觀察組行心理護理干預后較對照組患者SAS評分明顯降低,QOL評分明顯升高,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兩組患者SAS評分、QOL評分對比
組別 n SAS評分 QOL評分觀察組 13 32.3士9.5 55.8-+13.2對照組 13 45.1±10.8 43.34-12.53 討論
由于大部分患者對醫學缺乏認識,不了解臨床治療的意義和基本流程,認為住進重癥監護室后不安全因素太多,加上對醫生不了解、不信任,擔心治療不成功或者過度疼痛等,這些因素都會加重患者的焦慮心理。實施心理護理干預措施可以滿足大部分重癥患者希望與醫護人員進一步交談的心理。觀察組實施心理護理干預的內容能大致滿足患者對治療意義和疾病本身了解的需求,從而使患者對可能發生的情況有正確的認識并有相應的心理準備。而對照組接受一般護理,在緩解焦慮方面雖然也有一定作用,但是交流內容太過機械,不能有效地拉近與患者之間的心理差距,簡單的交流也無法使患者對將進行的治療形成完整的認識,也很難使患者焦慮心理得到改善。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行護理干預后較對照組患者SAS評分明顯降低,QOL評分明顯升高,說明心理護理干預在重癥患者的治療和康復過程中具有積極的臨床意義,可以有效改善重癥患者心理狀態,加快進行正常心理重建,提高生活質量。綜上所述,心理護理可以明顯減輕重癥患者焦慮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患者預后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李偉征,尹素珍,宋秀麗,綜合心理干預對ICU重癥患者心理應激反應的影響[J] .當代醫學,2012,7(13):56-57.
[2] 申穎慧, 外科手術212例術前焦慮原因分析與護理對策[J].當代醫學, 2011,9(11):26-28.
[3] 姚瑛,護理干預對外科手術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生,2010,8(3):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