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曙光 張晶
摘 要:隨著校外科技教育活動的深入開展,科技與社會的關系,科技道德的教育越來越成為大家熱議的話題,科技活動中的道德教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但,目前,科技活動中科技道德的教育無論理論還是實踐都還不成熟。因此,尋找一種理論來更好地開展科技活動中的道德教育和完善學生的科學道德規范就成了當務之急。社會行動模式理論,注重培養學生的“環境能力”,強調使學生融入到道德的建設、實踐中,使其成為一體,而不僅僅是道德的了解者或遵守者。因此是一種很好的科技道德教育指導理論,適合在校外科技活動中嘗試開展。
關鍵詞:社會行動模式 校外科技活動 德育工作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4(a)-0247-02
隨著校外科技教育活動的深入開展,科技與社會的關系,科技道德的教育越來越成為大家熱議的話題,科技活動中的道德教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但,目前,科技活動中科技道德的教育無論理論還是實踐都還不成熟。因此,尋找一種理論來更好地開展科技活動中的道德教育和完善學生的科學道德規范就成了當務之急。社會行動模式理論,注重培養學生的“環境能力”,強調使學生融入到道德的建設、實踐中,使其成為一體,而不僅僅是道德的了解者或遵守者。因此是一種很好的科技道德教育指導理論,適合在校外科技活動中嘗試開展。
1 校外科技活動中德育的重要性
青少年科技活動是一種教育活動,是教育大系統中一個相對獨立的子系統,它的根本目的是育人。我們絕不能因為青少年科技活動的“科技”性而忘記或忽視了它的“教育”性。青少年所處的每一個環境,都對其全面發展產生影響。因此,青少年科技活動作為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必須著眼于全面育人。
目前,教育界已經普遍認識到了德育在青少年科技活動中的重要性。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科學家的創造、發明、科學理論如何影響社會,科學技術對社會環境的影響以及作為社會中的人如何認識科學技術,如何更加有效地影響科學技術的實施,使之有益于人類社會的發展和環境的保護,是青少年需要在科技活動中必須獲取的基本素養。
從國際范圍來看,20世紀以來科技的迅猛發展所產生的環境、社會問題等負面影響,西方教育紛紛將科學技術和社會的相互關系的內容體現在科學教育中,旨在培養具有科學技術素養,能參加科技決策,全面發展的新型公民。如英國一些大學開設了“社會情境中的科學”課程(Science in Social Context,簡稱SISCON)。70年代后期,英國還成立了“英國科學、技術和社會協會”。在加拿大,薩斯喀徹溫大學科學家與專家埃肯赫德(G.S.Aikenhead)于1972年開始與中學教師合作,編寫了名為《科學—— 一種認知方式》的教學大綱和教材。在美國,1975年斯坦福大學的科學教育專家赫德教授發表了《科學、技術和社會:交叉學科教學的新目標》等,所有這些課程,都把科學技術和社會的關系擺在重要的位置,力求是學生作為普通的社會一員,能夠積極地學習科學技術、參與到科學技術的實施中,進而能夠影響科學技術的決策。
在我國,隨著校外科技活動的廣泛開展,科技活動的深入和普及已經作為一個重要的指標被列入到了教育事業的發展計劃中。但是,這些科技活動的研究和實踐,一般關注的重點是科學技術知識和能力的培養,而較少關注學生科學道德的培養。科學技術活動中的道德教育僅僅是科技能力教育的附帶品,甚至可有可無。科學道德的教育被散落在傳統的思想道德教育課中和其他學科教學的無意識影響中,這與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當今社會極不相襯。要想讓技術為社會服務,必須讓它掌握在擁有一定的技術道德的人手里。因此,加強科學教育中的道德教育工作是當務之急。
2 社會行動模式
社會行動模式是美國學者紐曼等人在充分分析了傳統道德教育的優缺點的基礎上提出的。紐曼認為,傳統的道德教育主要強調了學術性學科,注重學生獲得有關歷史和社會科學方面的知識;強調對社會政治體制結構和政府法律的了解;強調討論社會問題;強調理性思維過程,注重學生掌握邏輯推理、實證技能來得出正確結論。紐曼認為這種教育有它的可取之處,那就是使學生具備了道德知識,但是傳統的道德教育都忽視了對行動的關注。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道德教育的“知、情、意、行”,傳統道德教育強調了“知”而忽視了“行”。紐曼認為,要使社會行動模式成為可能,必須具備或創造以下前提,即:使人們感到自己能夠以某種方式影響這些問題;教育對象有影響這些問題的能力;貫徹“群眾同意”的原則。
紐曼認為,社會行動包括所有直接影響公共事務的行為,如電話交談、寫信、參加會議、探究與研究、挨家挨戶游說、交設與談判等各種公開、透明的活動。社會行動可以發生在學校,也可以發生在校外,甚至家庭、辦公室、公共場所,既可以設計多個場所間的的運動,又可以集中在一個場所。當學生們為改善自行車專用道、為改善周圍居住環境、為開辦藥物咨詢中心而奔走時,他們的活動真正的成為了“社會行動”。
3 社會行動模式的借鑒有利于課外科技活動中德育工作的設計和展開
我們從以上論述可以看出,社會行動模式對我國校外科技活動的道德教育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首先,道德品質的發展是在參與社會生活的實踐中形成起來的,所以,我國在道德教育和品質教育中,一貫重視組織學生開展社會調查、社會實踐和社區服務的,而,校外科技活動的主要形式,很多就是社會調查、社會實踐和社區服務,所以,在校外科技活動中運用社會行動模式對學生進行科技品德的教育,是有得天獨厚的條件的。
其次,我們設計和組織的大部分社會調查、社會實踐和社區服務活動,重點都在引導學生認識社會,形成參與社會活動的興趣和報效社會的動力,同時提高學生理性干預社會公共事務的能力,所以,在校外科技活動中對社會行動模式的借鑒,提高學生的科學認知和科學決策能力,有著深厚的基礎和土壤。
再次,校外科技活動通常是由校外科技輔導員指導,在體制上,有利于社會行動模式的引入和借鑒,這樣,社會行動模式在一定意義上,可以為我們展示一種將社會行動的各學科和教學一體化的多種學科融匯的課程,它既可以得到科學技術活動教師的指導的同時,還賦予科學技術活動更加鮮明的行動性,是進行科技道德教育的理想方式。
最后,社會行動模式對校外科技活動具有指導作用,社會行動模式作為一種道德教育理論,更加強調“環境能力”,也就是更加強調被教育者對道德本身的建設和影響,強調被教育者對道德本身的內化。可以說,其可以應用到道德教育的任何領域。
校外科技活動可以通過社會行動設計,為學生全面、整體的展現科學技術與社會的互動關系,它可以以問題為中心、以學生為中心進行自主、合作的知識探索,不僅能培養個體的科學意識、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更加能夠很好的做到以人為本、關注情景體驗、注重對話交流,因此,社會行動模式和校外科技活動的結合,能夠更好的推動科技道德教育在科學技術教育活動中的全面映射。
4 以社會行動模式為指導在校外科技活動中開展德育工作
(1)制定行動目標。
以培養學生某一方面的科技道德品質為目的,提出學生應該獲得的科技道德品質。例如,例如,在塑料袋和環境保護的活動中,設定環境保護從我做起,我做地球小衛士等目標,在讓學生行動起來,積極宣傳塑料袋對環境的污染和危害,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保護清潔家園。
(2)了解現狀。
讓學生查詢這一方面的資料、法律信息,了解目前社會普遍遵循的道德規范,指出這種道德規范的優缺點,提出一種大家都應該遵循的道德規范。例如,在網上交流工具的調查研究活動中,讓學生在學習如何防止自己的私人信息外漏,如何保護網上信息,自己應該如何做等調查和行動的過程中,全方位了解網絡時代關于網絡和個人信息保護方面的相關法律,讓學生全面了解信息技術方面的道德品質和行為規范,學會用法律的武器保護自身權益。
(3)解決學生的疑惑。
通過以上的學習,學生們有時很難達成共識,這時要解決學生們的疑惑,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引導。例如,在網上交流工具的調查研究活動中,孩子們會出現諸如,網上實名制究竟可以防止隱私泄露還是加劇了隱私泄露呢,這樣的問題提出非常好,爭論也非常激烈,這時候,教師的引導顯得尤為重要。
(4)教師在行動中的角色。
借鑒社會行動模式在科技活動中引入科學道德的教育,對科技輔導員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總的來說,老師要在社會行動的設計中做好以下角色,第一,向學生提供資源、程序、策略等方面信息的信息員;第二,對參與社會行動的所有學生的需要作出反應,包括情感和心理哲學上的兩難問題的顧問;第三,在某個特殊社會行動領域(例如環境保護)充當專家;第四,主動參與行動計劃,影響公共決策的活動分子。
我國校外科技活動雖然注重社會調查、社會實踐和社區服務等活動,但,由于缺乏統一的教育理念,這些活動基本處于自發和零碎、分散的狀態,借鑒社會行動模式設計相關的德育活動在我國還不多見,還有很多實際的問題有待解決,本文拋磚引玉,以期更多的老師關注和探討。
參考文獻
[1] 黃向陽.德育原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 孫可平.STS教育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 丁幫平.國際科學教育導論[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