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含冰
摘 要: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小學教育階段的基礎課程,良好的品德與社會課堂有利于培養小學生優秀的素養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怎樣讓品德與社會課堂更容易讓小學生接受,需要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上展開教育。
關鍵詞:生活化教學;轉變思想;學生主體
一、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生活化教學的重要性
1.傳統教學的缺點
小學時期的素質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傳統的教學方法是老師采用機械式的教課方法,把教課內容強行灌輸給學生,學生被動的死記硬背來應付考試。然而,這種模式的教學已經不能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它只會使學生學習興趣降低,對創新性學習思維的發展沒有絲毫好處,更別提素質的提高了。
2.品德與社會課堂生活化教學的優點
品德與社會課堂生活化是將課堂內容與實際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聯系到一起,“學習源于生活”,有實際的例子可以大大提升學生對課程的興趣,讓課堂生動、活潑,利于增強學生記憶,使教學效果更好,從而促進學生思想品德修養的提高。
二、怎樣實現品德與社會課堂生活化
1.教師轉變傳統思想,以學生為主體
傳統的教學模式課堂呆板,學生對課堂失去興趣,達不到教學的目的。所以,教師應轉變教育方式,以學生為主體,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使課堂變成學生積極踴躍發言的地方,讓學生從品德與社會課堂上吸取到更多知識。
2.教課內容與生活息息相關
品德與社會教課內容應當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從生活中尋找教課的素材,用生動的例子教課。比如“愛護小動物”這一堂課,可以組織學生走出課堂,看看狗狗為看家護院付出了多少,看看草原上飛奔的駿馬,看看天空展翅高飛的雄鷹。學生在這樣生動有趣的課堂上更容易接受理論知識。
3.結合實際進行授課
“一切從實際出發”,不同年齡、不同階段孩子的接受能力及理解能力都不同,甚至同年級的學生也不盡相同。這就要求老師根據具體情況進行授課,對待低年級的學生盡量通過游戲的方式讓學生掌握知識,對待高年級的學生則可以通過生活中的具體事例進行教育。
品德與社會課堂生活化,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吸收。想要確保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就要深化教學改革,不斷創新,把生活融入教學中,教學才能顯現效果。
參考文獻:
潘茂春.淺談小學品德與社會課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優勢及不足[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2.
(作者單位 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鄂溫克旗大雁鎮第四小學)
編輯 代敏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