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倩

摘 要:2011新版課程標準中將原來的雙基改為四基,提出“發展合情推理和演繹推理能力”,并把培養學生基本數學思想作為發展目標之一,非常明確地要求“貫穿整個學習過程”。一方面,橫向上,數學思想要貫穿于數學課程的各個學習領域;另一方面,縱向上,這種推理思想的培養應貫穿于三個學段。
關鍵詞:數學思想;推理思想;數學內容
數學課程標準的改革,讓我們在關注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同時,對于數學基本思想和基本的活動經驗也開始注重起來。而后者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有可能在短時間之內并不能顯性地展現在我們面前,需要在不斷的滲透中由學生自己獨立建構。在離開校園后,如果從事的不是數學相關行業,有些知識和技能可能就會被遺忘,而他們所形成的數學思想是會伴隨他們一生的。
下面是教學“認識6~9”的教學片段:
師:1~5中,你最喜歡哪一個數字?能把它表示出來嗎?
生:在練習本上用畫圖形的方式表示出自己喜歡的數字。
師:剛剛我們又認識了新朋友6、7、8、9,你能不能接著你原來畫的圖形繼續在第二行接著畫,畫滿9個。
生:獨立畫。畫好后同桌互相介紹原來畫了幾個,添了幾個,一共有幾個。
(交流)
師:剛剛我們有8個添上1個得到9個,仔細觀察這些小朋友原來畫了幾個添上幾個就是9個。
生1:原來有1個,添上8個得到9個。
生2:原來有2個,添上7個得到9個。
師:也就是說我們不但可以在8個的基礎上添,還可以在1個的基礎上添,還可以在2個的基礎上添。
師:你有沒有發現,原來畫得少的,添得就多。原來畫得多的,添得就少。
這是一節數概念的課,在學生學會數一數、認識1~5、已經會比大小的基礎上,進一步在復雜的情境中認識6~9。數的認識是學生數學學習需要建立的最為基本的概念。在教學中我給學生提供套圈的游戲場景,以幫助學生理解數的意義,學生就會形成一種思維定勢,7只能在6個的基礎上得到,所以我在這里安排學生用圖形表示出已經學過的1~5的任意數字,然后在此基礎上繼續補出圖形,補到9個。通過動手操作,在補圖形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數感,并引導學生發現不但在8個的基礎上添一個得到9,還可以在1個的基礎上添8個得到9,2個添7個得到9,3個添6個得到9,……并且找到同樣是得到9個,原來畫得比較少的,添得就比較多,原來畫得比較多的,添得就比較少,這也為后面學習分與合埋下了伏筆。課程標準中指出,在“數與代數”的教學中,應該給學生留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而讓學生畫圖形正是讓學生獲得數學活動經驗,并滲透抽象思想的過程。
我們知道,數意義的理解、數概念的建立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要經歷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學生要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用他們原有的知識處理新任務,自主建構、內化認識,最終達到自動化。所以,數“物”是低級階段,“悟”才是數學思想形成的高級階段。
教學時,總有一些學生會因為理解能力、智力差異等不能及時領會,如果我們的教學能再及時一點,再精細一點,再等一等,或許他們就能夠跳起來摘到桃子。鄭毓信教授說:數學教育要幫助學生形成數學思維,通過數學學會思維。如:蘇教版一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用括線表示實際問題”,學生要能夠根據帶括線的情境圖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書上出現了兩種情形,一種是求總數,另一種是求部分數,學生在完成想想做做第2題時出現了這樣的情況,原題如下:
很顯然,第1個學生根本沒有明白括線的含義;第2個學生雖然理解了括線下的6表示的是總數,但是,他沒有找對部分數;第3個學生,總數和部分數都找對了,但是,誤以為房子里面是幾6-3就等于幾,被圖片信息所誤導,沒有經過計算就直接寫出了得數。第四種答案是正確的。針對學生所出現的情況,我做了如下處理:
師:你能看懂括線朋友想要表達的意思嗎?你能用三句話來說說嗎?同桌互相說說。
(通過同桌合作,生幫生,來明確括線的含義)
生:一共有6只小兔,走了3只,還剩幾只?
師:你們怎么知道一共有6只小兔呢?
(通過追問,明確括線下的6表示的是總數)
生:括線朋友告訴我們的。
師:總數已經告訴我們了,我們要用加法計算還是減法計算呢?
生:減法。
師:(呈現6-4和6-3)那你覺得是6-4對呢?還是6-3對呢?圖上明明就有4只小兔?。?/p>
生:因為走掉的是3只,那一只在房子里,沒有走。
師:那也就是說,圖上可以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走掉的,一部分是沒走掉的。走的那一部分是幾呢?
生:3。
師:好,既然走的是3只,老師這里還有兩種答案,(呈現:6-3=3和6-3=1)你覺得6-3究竟等于幾?
生:等于3。
師:房子里明明有1只小兔子,怎么是等于3呢?
生:有一些被遮住了。
在本課的教學中,思維訓練落實在數量關系的分析中。數量關系是數學實際問題的骨架,低年段的簡單數量關系也是中高年級解決問題分析數量關系的基礎。老師緊密結合減法的含義,幫助學生理解每個具體情景中的數量關系,并且訓練學生用語言完整地表述,讓學生用外顯的語言來表述內隱的思維過程,通過多種形式的說理訓練,同桌互說、個體獨立說等形式,使語言成為學生數學思維的有力支撐。通過這種層層剝筍似的教學,在一個又一個的追問中,學生逐漸學會了如何看懂圖意,哪里是總數,如何找出總數;哪里是部分數,如何找出部分數等,并通過說一說,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并以學生已有的資源為基礎,針對學生出現的錯誤,對癥下藥,針對性強,能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學生對許多數學知識的認識往往不都是一次完成的,需要在不同學習階段,從不同的角度,不斷地對它們進行重組和反思。數學推理思想相對于知識技能來說是“隱形的”“緘默的”知識,它蘊含在具體的數學內容中,它不是靠教師的講授讓學生獲得,而是通過具體的數學內容,讓學生經歷數學思考逐步領會和感悟,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只有通過不斷的滲透、感悟才能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它沒有一個量化的可評價的標準,但卻將讓學生受益終生。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新橋實驗小學)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