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玲
【摘 要】近年來,高校學生的素質教育問題一直備受關注。高校教育事業是國家、社會人才培養的重大事業,在把學生轉化為時代英才的過程中,單純的文化教育已經不能滿足社會對人才素質的要求,所以要打造“德才兼備”的新時代棟梁,思政教育顯得尤為重要。當前,在我國高校中,思政教育在素質教育中占據著不可動搖的地位,是我國素質教育、人才培養的重要一筆,分析和探討思政教育與素質教育的關系,推動雙方在高校教育各環節中的有機融合,進而對我國新型社會人才培養提供一定的理論指導。
【關鍵詞】高校 思政教育 素質教育
前言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界不斷進行著自我反思。其中,應試教育的弊端日益顯現,目的性極強的應試教育偏離了教書育人本途。進入21世紀,我國所處的國際環境、社會環境、文化環境發生急劇變化,導致了教育環境和教育理念的時代變遷,素質教育應勢而生[1]。新時期,我國高校直面的時代命題就是培養具備高素質的人才:第一層面是指文化素質、技能素質;第二層面就是思想政治素質。良好的政治素質是高校學生正確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搖籃,是擔起歷史使命、扛起社會責任的必然要素。所以,分析、探討我國高校思政教育和素質教育的關系,對我國新時期人才的培養備具意義。
1 我國素質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內涵
我國的“素質教育”理念是教育界在對傳統“應試教育”模式的反思中產生的。它是為了滿足新時期社會發展的需求,打破傳統“以教為教,為學而學”的局面,進而產生的一種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方式,強調的是以人為本的育人理念和高品質人才的培養。我國的“思政教育”是指,在對高校學生文化教育、技能傳授的基礎上,把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對高校學生的一種社會再造。它偏重于學生政治方向的把握、精神面貌的塑造、行為方式的優化,在整個教育系統中,思政教育占據主導地位。
2 思政教育對素質教育的作用
2.1思政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先導和靈魂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從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局出發,要求培養符合時代要求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強調高校思政教育關系我國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和社會事業的繁榮[2]。因此,新時期高校教育必須以科學的思政教育為著力點,致力于提升高校學生的政治素質、思想品質,提高學生的社會洞察力和環境辨別力;提升學生的時代責任感、國家命運感,以及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的價值觀。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我國的素質教育才能落到實處,才能連續而全面的推進,才能滿足時代發展對人才培養的需求。所以,在當前的素質教育中,思政教育的核心地位不可動搖,離開思政教育的素質教育于社會無益,于學生無益。
2.2 思政教育為素質教育提供精神動力
思政教育能夠作用于高校教師群和高校學生群,使其在思想觀念、價值取舍方面產生變化。素質教育的達成,離不開高校教學主體和學生客體的共同努力。一個崇高的目標,較高修養的達成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克服學生在學習及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客觀障礙和精神阻力。因此,健康的思想,優秀的政治修養,可以培育強大的精神動力,從而完成高校素質教育成果的提升。
3 素質教育對思政教育的反作用
馬克思主義辯證法認為:事物的作用是相互的。從一方面講,思政教育是素質教育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對素質教育起到先導作用,為素質教育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是素質教育的靈魂。另一方面,素質教育的進行和發展對思政教育工作的進行、思政教育成果的達成也有至關重要的影響。
首先,我國素質教育的進行為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了保障。而且,從某種程度上來講,素質教育豐富了思政教育的人文關懷內容[3]。因為,在我國的素質教育中,思政教育需要人文精神作其理論基石。在思政教育中,對學生合理人生觀、健康價值觀、科學世界觀的培養,不可泛泛而論,而素質教育中的人文內容可使學生更好地把握思政教育中的抽象內容。其次,素質教育強調的因材施教、鼓勵個性發展,也能為學生思政教育的接受和思政教育成果的達成創造客觀條件。素質教育致力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有利于發掘學生的潛能,發揮學生的積極性、自我能動性,在客觀上促進學生素質的提高。在思政教育中,接受素質教育的學生更能產生共鳴,增強覺悟,加強對思政教育先進、健康思想的學習。
4 結語
素質教育是我國人才培養的根基,而思政教育是我國高素質人才培養的必然途徑。兩者兼容并包、互為促進、彼此輔成、缺一不可。高校教育應以素質教育為基礎,以思政教育為靈魂,兩者齊頭并進,培養一代代知識豐富、技能達標,又具備良好思想政治素質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趙艷芹.成才視野下大學生素質教育與高校思政課關系研究[J].德育與成才,2013(11):23.
[2]趙云霄.高校思政教育與文化素質教育的共性特征[J].青年文學家,2012(2):180.
[3]何新生.大學生思政教育與素質教育的關系[J].河北理工學院報,2013(2):73-7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