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杰
學校教育主要在課堂,課堂教學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是搞好素質教育的關鍵。因此,開展課堂教學改革,進行教學各要素和課堂結構的優化,以及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根本。
一、優化思維情境 提高教學質量
通過提出問題優化思維情境。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這是教師常用的教學方法。一堂課中,教師提出幾個恰到好處的問題, 誘發學生深思,使學生很快地進入到思維狀態中,并能長時間保持良好的聽課情緒,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什么時間問,什么地方問,問什么問題,這里面大有學問。教師首先要知識淵博,熟悉教材,了解學生。在備課上精心設計,巧妙安排。在講授、練習、閱讀、討論各個教學環節中,讓學生都帶著問題進行思考,不僅促進他們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課堂上學生始終精力充沛,教學效果就會不言而喻。例如,在學習酯化反應時,我首先向學生提出問題,為什么在醋中加少許白酒,醋的味道就會變得芳香?學生聽到我提的問題后,馬上有了強烈的求知欲望。然后再引導他們去探索酯化反應的實質,學生通過思考得到了問題的答案,這樣更容易使學生聽得懂、記得牢。
通過教學語言優化思維情境。教師教學時語言要準確、生動,還要注意講話的音調、節奏,再加上恰當的表情和手勢,就會有效地增強教學語言的表達力和感染力。教師要學會用語言和動作緊緊地把握住學生的思維。例如我在教“石油和石油產品概述”這節課時,我首先通過談話的方法介紹了中國是最早發現和利用石油的國家,現在我們國家的石油產量占據世界第5位。然后,我用激情的、富有詩意的朗誦:汽車在公路上奔馳,輪船在大海里航行,飛機在天空中飛翔,離不開石油。你身上穿的腈綸衫,腳上穿的旅游鞋等,也離不開石油。所以說石油是“工業的血液”“動力的源泉”。通過我的朗誦把石油的價值和用途深深地打入學生的腦海,使學生進入積極的學習狀態。
通過化學實驗優化思維情境。化學實驗是化學教學中不可分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化學教學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化學實驗是一項興趣盎然的活動。實驗中各種變化以及伴隨變化的各種現象能刺激學生的中樞神經,使學生處于高昂的思維狀態之中。教師要通過化學實驗,優化思維環境,不但讓學生看“熱鬧”,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想“門道”。通過實驗把學生的思維引到探索知識本質的軌道上。化學實驗運用得好,不但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還可大大激發學生熱愛化學的興趣,引導他們去探索化學的奧秘。
二、優化認知過程 提高教學質量
眾所周知,傳統的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重視認知目標的達成,無疑“知識與技能”是化學課堂教學關注的核心所在。不少化學教師從感情上始終認為,化學知識的價值是本位的、首位的;學生在學習中的感受、經歷、體驗、交流、討論、合作、能力、興趣、情感、態度等其他方面的價值都是附屬的、次要的。因此,教師重視化學知識的教學,對化學知識總是不折不扣地講明白、講準確、講完整,做到毫不保留地把知識復制給學生。學生只好按照教師講述的關鍵字眼逐一對照完成,這樣的教學,教師確實花費了不少的精力去把握化學概念的內涵,而且還進行拓展,似乎給學生一個無懈可擊的化學概念。然而,如何引導學生去探究這個化學概念的形成過程以及探究過程中學生能否產生體驗和感受,則無關緊要乃至可以忽略。
化學世界豐富多彩,生活中的化學無處不在。化學都是實實在在的,有理論、有實驗、有現象、有應用。但是從學生實際掌握的情況看,他們能聽懂卻記不住。原因我想還是我們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認知,思維不能同步,沒有產生共鳴,未能激起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無法實現知識的銜接和同化。學生表現為迷惘和困惑,知識鏈沒有生長。為了盡可能解決這些問題,教師在教學內容設計上要有梯度;問題的設置要圍繞教材的重點和難點;把握學生的認知規律,知識銜接要承上啟下、溫故知新;提出的問題應有教材內容的內在聯系和符合知識積累的邏輯順序,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
因此,我們要優化學生的認知過程,打開學生思維的大門,有效地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
三、優化教學目標 提高教學質量
教學目標是教學對學生應達到的學習結果和標準的預期,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它是課程目標的具體化,也是指導實施和評價教學的基本依據。然而,目前的化學課堂教學目標大多數闡述不明確,往往誤把“目的”當作“目標”。在續寫時,存在行為主體混亂、行為動詞不明確、行為條件不確定、行為程度太高等問題,導致一堂課的任務也要寫上“通過教學提高學生的能力”“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等等太籠統、太寬泛的陳述,對實際教學效果無管理或評價的價值,也無具體的指導意義。我們敘寫教學目標,要使教學成為目標定向的活動,減少盲目性,只有教學目標符合學生的內部需要時,才能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引起他們的興趣,轉化為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的動力。
首先要清楚目標所指的教學對象,指學生是行為主體,而不是教師。 因為判斷教學效果的直接依據是學生有沒有獲得進步,而不是教師有沒有完成任務。其次要說明所要學習的行為和能力,行為動詞必須是可測量、可評價、具體而明確的,否則就無法評價。另外所習得的行為和能力應在何種條件下表現出來,行為條件是指影響學生產生學習結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圍,為評價提供參照的依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