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鵬茹
【摘要】本文分析了在教學中通過開設選修課、創設情境、問題教學法、設計競賽形式、“重測法”、設計個性作品、“考證”促學、全面評價等手段,培養學生學習計算機的興趣,使學生感悟自身發展,提高學習積極性。
【關鍵詞】計算機教學 教學方法 學生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其應用幾乎滲透到了社會的各個領域,從而影響社會對信息技術人才的知識結構提出了新的要求。職業學校的教育既要適應社會的需求,又要顧及現階段職校學生發展的需要。從這幾年的教改實踐中我們體會到,深化教學改革是一條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其“深化”主要體現在摒棄傳統的“以教為中心”的教學結構,逐步建立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培養為本位的“學教并重”的教學結構。我們分析了職業學校學生的特點:職業學校的學生分數較低,但那是因為他們不適應學科式的教學方法。我們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內驅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步摸索出了一些教學評價方法。
一、給學生權利,讓他們自己去選擇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動機與需求是緊密聯系的。如果說需求是人的活動的基本動力源泉,那么,動機就是推動這種活動的最直接的力量。每一個學生的學習能力、潛質、學習興趣都會有不同,我們在這幾年的教學活動中分別為學生開設了一些選修課(Flash、PhotoShop、VB 程序設計等),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基礎、特長和興趣進行選修。另外,我們學校實行了學分制,對學生的積極學習也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學生在自己建構知識意義方面比非學分制的學生有了一定的自由空間。現在學校開設的選修課還主要是教師自己確定,以后可以在社會崗位調查和學生興趣調查的基礎上,選擇確定選修課內容,使開設的選修課盡可能地同時滿足社會和學生的需要。加強學分制管理,增加計算機選修課,可以讓學生有更多的選擇,花更多的精力在感興趣的課程上,以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求。
二、給學生創設情境,讓他們自己去探究
學生在學習中往往感到頭疼的是學習到的知識與社會實際脫節,無法在他們已有的知識體系中進行建構,于是學生就很容易失去學習興趣。我們在這幾年的實際教學中深深體會到,給學生創設一個學生熟悉的學習情境,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更多的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例如在講授 Word 軟件中的“表格制作”部分時,以往都是讓學生制作課程表或是成績統計表,學生沒有興趣。現在上課創設情境時,我將“月歷的制作”引入進來,學生覺得很新穎,既有圖片又有表格,學習興趣很高。
三、給學生問題,讓他們自己去找答案
每個人都有好奇心,當一個問題出現時,或是一個反常規的現象出現時,都會很吸引人的注意力,同時也會使人產生一種尋找答案的沖動。在進行 Word 軟件的“查找替換”教學時,我先給學生一篇很長的“歌手排名”的文檔,讓學生查看一個歌手的排名,學生在操作中產生查找麻煩的問題,之后在學生完成“帶格式的替換”操作中,又有學生出現操作錯誤的問題,就是在這樣一個一個問題的解決中,學生逐步掌握了查找替換的操作方法,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了成功的喜悅。這種問題教學法是通過學生的實踐操作去解決的,因此學生的印象很深刻。
四、給學生對手的機會,讓他們自己去競爭
我們常常會有這樣的感覺,當一個人跑步和許多人一起跑步,跑出的成績是不一樣的,競爭會給人帶來動力。因此,在教學中本人將學生分成小組,組與組之間形成競爭對手,在任務的完成過程中學生又有團結合作,使學生與人交往的能力得到培養。例如:在前面提到的“沿著路徑的補間動畫”的教學中,本人利用“走迷宮”的游戲形式,在小組間展開競賽,組內學生團結一致、互相幫助,學生的學習氣氛很濃。
五、給學生機會,讓他們去體驗成功
職業學校學生綜合素質差、學習內驅力弱、認知水平和能力弱都是我們要面對的現實,這些學生在以往屢次的失敗中漸漸地失去了學習興趣,學習中不會的知識也在逐步積累,累積到一定程度,學生會喪失學習動力,產生放棄的念頭。為了避免學生進入這樣的惡性循環,筆者嘗試著給學生增加機會,利用“重測法”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但是這種方法并不是意味著就要采取遷就的策略,在每次記錄成績時,筆者會采取不同顏色的筆,并在每次學生獲得成功時給予學生鼓勵,希望他們能在今后的測試中一次通過。
六、給學生題目,讓他們自己去創造
現在的學生追求個性,喜歡與眾不同,在計算機課堂教學中本人已有體會。例如,在布置Word 格式修飾的任務要求時,經常有學生對要求的項目提出疑問:“為什么這么設置啊?我不喜歡!”學生更愿意根據自己的意愿去完成操作,更愿意欣賞自己設計的作品。于是,在課程的考核中,我們增加了“大作業設計”的形式,給學生限定題目要求,題材、形式、設計都由學生自己創意。學生很喜歡這種形式,完成大作業的積極性也很高。學生對自己作品的“版權”意識還很強,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與眾不同。通過最后大家的作品交流,每個人都開闊了自己的思路,同時也在交流中吸取了大家不同的優點,體會到了創造的喜悅。
通過近幾年計算機教學實踐的探索,我們發現,當課程內容激發了學生的興趣、給他們一定的自由空間時,他們的學習熱情、學習能力、創造力便會在短時間內迸發出來,如果教師再加以科學的引導,效果就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