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亞娟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全面推進,教學有效性受到了越來越多學者與專家的關注。教學過程是教師、學生、教材共同參與的活動過程,要想提高教學有效性必須從教材的知識規律以及學生認知規律開始入手分析,多方面共同努力,積極改進教學方法。本文將結合筆者多年的思想品德教學經驗,詳細論述情境創設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 情境創設 初中 思想品德
積極構建教學情境,促進學生積極融入教學環節,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參與主動性,學生的心理、情感與現實達到共鳴,有效發揮活動與現實環境的和諧統一,是實現思想品德課學生有效學習、教師有效教學的重要策略。
一、精心設計課堂導入
巧妙、新穎的新課導入方式,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使學生積極融入教學情境中來。結合初中思想品德的學科特點以及初中生的認知規律,要經常采用生活實際以及多媒體方式導入情境。生活實際導入也就是結合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與社會實際入手,加強學習內容與學生已有知識之間的聯系,進而指導學生自己思考問題,進而探究問題與發現問題。比如,在學習“培養堅強意志”這一內容時,可以先讓學生列舉出自己生活中、學習中遇到的困難與挫折,然后通過學生交流、教師指導的方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對待挫折、勇于戰勝困難的堅強品質。多媒體導入是非常有效的導入方式,能通過聲頻、視頻將抽象、枯燥的知識轉化為具體、形象的畫面,在抓住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比如,在學習“改革開放”的時候,可以用大屏幕的形式將五六十年代深圳的影像與現階段深圳的影像展現出來,讓學生深刻認識到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
二、積極營造情境課堂
新課標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與幫助者。課堂情境的創設,需要積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指導學生激活思維、體驗情感,更好地提高教學效果。
1.巧妙利用教材。教材是課堂教學的關鍵,要想展開課堂情境教學,必須充分利用教材內容。在生活中,要廣泛收集與教材有關的材料、熱點問題,進而生成實際的生活情境。要讓學生真正參與起來,感受到思想品德學習的重要性,用學習到的知識更好地指導自己的生活,在生活中進一步升華理論知識,提高道德意識。
2.積極創設問題情境。初中階段的學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與探索欲望,在教學中需要尊重學生學習主體的地位,積極將學生引入教學過程中來,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營造問題情境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精心設計、仔細鉆研,讓學生開動腦筋思考。比如,在學習《人格不可辱》這一節課時,就可以讓學生思考自己有沒有出現過自尊心被傷害的事情,自己當時的想法是怎樣的。比如,在學習《弘揚中華民族精神》這一節內容時,教師可以僅僅緊緊抓住備受社會關心的“汶川地震”進行問題設計:災區人們積極組織“抗震、自救”活動,這體現了什么精神?社會各地紛紛涌現出的志愿者體現了什么精神?在人民子弟兵身邊又體現了什么精神?為什么世界各國人民紛紛提出救援,這體現了什么精神?我們應該為他們做些什么,怎樣學習、踐行他們的精神品質?并以小組討論、小組研究的形式進行解決,這不僅提升了學生的探究能力,而且學生的思維也得到了提升與發展。
3.游戲情境創設。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天真爛漫的階段,童心未泯,對于新奇、生動、具體的事物感興趣。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積極展開游戲情境創設,在游戲環節中,讓學生們真正進入角色,在具體的活動中、行為中加深學生對不同角色的認知。將道德規范與行為進行對照,進一步鞭策自己實踐道德規范,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與道德意識。
三、優化情境教學評價模式,順利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合理的教學評價方式是有效促進“學”與“教”的關鍵,評價的主要目的是促進教學相長,促進學生全面、健康成長,而不是單純的分數高低。新課改背景下,需要進一步優化情境教學評價模式,積極采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幫助學生認識自己、相信自己,從而實現主體價值。這一情境一方面需要教師的努力,一句鼓勵的話語、一個贊許的眼神、一個信任的微笑,都會在無形之中讓學生得到了莫大鼓舞。一方面需要摒棄傳統的分數評價標準,將學生的學習態度、作業完成情況、活動參與情況、個人成長情況等均加入考評體系中,與此同時,完善學生個人評價與學生互評。在多層次的評價體系中,讓學生全面認識自己,從而促進學生全面、健康成長。
綜上所述,本文針對情境創設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應用的重要性開始入手分析,從三個方面——精心設計課堂導入、積極營造情境課堂和優化情境教學評價模式,順利促進學生健康成長,詳細論述了情境創設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的應用對策。
參考文獻:
[1]趙志卿.淺談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情境的創設[J].新課程(教育學術版).2009(05).
[2]謝八生.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學的有效性[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10(13).
[3]黃龍飛.課堂“活”起來學生“動”起來———初中思想品德活動課教學初探[J].貴州教育.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