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功麗
【摘要】在新課標的要求下,初中英語教學也逐漸發生了變革,對于初中這個特殊的階段而言課堂教學方式必須要進行變革,才能在現代教育中探索出一條高質量、高效率的教學模式,將傳統死記硬背的教學方式變革為可互動、可交流的新型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本文在總結初中英語教學經驗的基礎上,從初中英語課程教學實際出發,就新課改下初中英語的教學進行了思考和探討。
【關鍵詞】新課標 初中英語 英語教學
傳統的教育模式下,教師是課堂的主持者,也是教育過程中的領導者,教師作為主導通過對書本的講解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單純的知識灌輸模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整體教學進度的掌握,卻更多地忽視了學生學習心理與實際知識的接受程度,壓抑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約束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課堂活躍性,這樣教育出來的學生在實際操作的效果上必定打折。所以,我們要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習,發揮學習的興趣和與他人合作討論的能力。而現代教育技術是改變傳統教育模式的趨勢,在新課標實施的今天已經廣泛地應用到了教學前沿,推動著英語教學的改革進程。
一、新課改下對初中英語教師的要求
1.注意初中英語知識點的切入。新課改關鍵要以英語知識點為切入點。對于英語學科而言,其知識點很多,教師可以從某個可以切入的知識點出發,圍繞知識點的各個環節進行有效的教學方式改進。近年來,各級政府教育主管部門對初中英語的教學成果非常關注,對初中英語教學方式與硬件提升也非常關注,使英語教學也逐步開始向現代化改革,英語課堂極大地豐富了各種活動。英語教師可以靈活地安排,對于有必要的課程可以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使信息技術的優勢盡可能地發揮出來 。
2.轉變傳統的英語教學觀念。英語教師作為新課改的實施者,必須從自身的觀念開始轉變,將“沒經驗”的觀念丟掉,自覺地把新課改的要求作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幫助,并將其要求運用到英語教學中。這樣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應用探究型學習法。探究學習對英語學科而言有著重要的意義。初中英語教師可以將探究學習法運用到教學中,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對英語的思考熱情,還可以幫助教師加強對學生思維的一般品質訓練。目前,有許多教學軟件很好地體現了探究學習法,特別是在初中英語這種需要大量“背”“記”的教學中,在概念的理解和分析中可以有效促進學生靈活掌握。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思考和協作提出自己的想法,然后用英語課件進行驗證。
二、新課改下初中英語教學方式的轉變
要以分組教學和個別教學為主。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水平相差比較大,小組教學和個別教學的模式有利于兼顧到有特長的學生和學習能力比較差的學生,幫助比較差的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充分發揮有潛力學生的學習能力及個性,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同時,學習形式的多樣化、學習途徑的多樣化為學生的個性發展創造了有利空間,我們要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探究精神,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促使他們學會自主學習、提高實踐能力 。
三、新課標下的初中英語教學策略
1.創建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探究情感。在新課標下的初中英語教學中,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是最關鍵的問題。通過研究分析得知,學生愿意去接受知識、愿意去主動探索學習內容的動力是激發興趣的問題和良好的積極的學習氛圍。我們要創設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引導,建立引起學生興趣的問題,把學生引入一種與知識點有關的氛圍當中。
2.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激發學生探究的積極性。新課標下的初中英語教學就是讓學生真正地成為知識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成為課堂的主人,成為自己學習的主宰,使學生自己真正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和實踐活動。讓學生真正地成為教學的主體,不僅是指教學的目標是為了增進學生的主體性,更是指教學過程是隨學習內部矛盾展開,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活動和自我拓潛的過程。
要多采取實例演示的方式進行理論教學,精彩、新穎的演示會讓學生對英語產生極大的興趣。中學生的模仿能力比較強,對新鮮事物非常敏感,接受能力很強,如果能抓住中學生這些特點去進行引導,將會取得很好的效果。這種先操作演示,使其產生探究興趣,后講授課本內容,從而使學生認真聽課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是非常適用的。
我國的教育專家曾經提到過教育教學中必須將現代知識融合進傳統的學習中,讓學生感知現代社會的發展,促進新的理念增長。學生的學習不是沿襲上一代學生學過的知識,而是要讓祖國的新一代應用上新的方法來學習,這樣才能一代比一代進步,實現教育的目標 。對于新課改下的初中英語教學關鍵是將英語知識在學習的吸收中使學生能夠轉變被動的學習地位,將學習變成自主的、自發的、有興趣的學習。在這樣的意義上,初中英語不僅只是一門需要考試的課程,而是幫助學生成長的需要,是對學生主體性觀念的支持,是對轉變課堂上教師灌輸學習方式的支持,是對新課改的支持。
參考文獻:
[1]趙瑩瑩.新課標下初中英語詞匯教學的原則及策略探微[J].新課程(中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