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華
【摘要】創新教育是時代發展的要求,也是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初中語文學科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如何站在創新的高度進行語文教學,應該成為當今初中語文教師重點面對的課題之一。本文從課堂教學觀念、教學環境和教學過程三方面入手闡述了創新教學。
【關鍵詞】創新 思維 中學語文 課堂教學
創新教育,就是指以培養創造型人才為目標的教育。它要求在注重基礎知識教學的同時,高度重視學生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語文教師要將創新教育滲透到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那么如何做才是真正的課堂創新呢?愚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摒棄傳統固有模式,更新教學理念
長期以來形成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都是以傳授知識為主的“滿堂灌”,進行繁瑣的課文分析。可當下素質教育要求學生在打好基礎的同時,還要培養較強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要讓學生在課堂上找回自我發展個性,就要充分調動其學習積極性、激發求知欲,發現和肯定學生的哪怕是一丁點的優點和成績。在教學環節上,要給學生充分的自學時間,讓學生自己去讀書、去感悟,逐步消除學生的服從感、低下感、自卑感。對一些難度較大的問題,要適時引導學生變換角度進行探索。學生的綜合能力、創新能力很大程度來源于開放的課堂構架,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要更新教學觀念,擺正教師、學生在課堂中的位置。課堂教學要突出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重視學生的學習活動,教師就要變口若懸河忙不迭的講授者為教學活動的有序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從而創設語文課堂教學應有的新氛圍。
二、努力創設民主、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
把鮮活的生命視為一架靠教師操作的機器,顯然是一種教育思想滯后、教育觀念守舊的教學行為,這種觀念不利于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和發展。身為教師,課堂上,當學生的學習成為一種需要,教學的實效性便成了現實。教學經驗表明,良好的情境可以使學生聯想活躍、思維敏捷。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刻意營造一種民主、和諧、自由、輕松的學習環境,是培養學生創新素質的肥田沃土,是由“要我學”變“我要學”的質的飛躍。如在教學《匆匆》一文時,首先引領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感悟時間的不脛而走,鮮活的體會面前,學生真正懂得了時間的“逝者如斯夫”,珍惜時光、發奮學習的情愫便油然而生。由此引入朱自清對時間的感嘆——《匆匆》,這樣,學生就帶著對時間的惋惜、珍愛走進教材,邊讀邊悟,于心于情自然地與作者、編者契合,實現了心與心的對話,情與情的碰撞,只爭朝夕的信心在每一個學生的心中燃燒。課后每個學生都用自己的切身體會寫出感悟時光的讀后感,并自覺積累了大量有關珍惜時間的名言警句。效果顯而易見。
三、優化語文課堂教學過程,激發創新思維
語文教學的中心環節是課堂教學,要提高教學質量,就必須優化教學過程,在優化教學過程中,激起學生的創新思維。
1.在知識傳授、教法改進中引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把已經獲得的知識、技能、方法、觀點和態度進行定向遷移,誘發創新思維。 要培養創新思維,就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思維,探索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師生的思維活動為雙向互動,在讓學生看到教師的思維過程的同時,教師也看到了學生思維的真實過程,彼此相互交互,從而有效地促進創新思維的訓練。
2.在語文實踐性活動中激發創新火花。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能使學生思想活躍,自由地、有選擇地吸收知識,能促進他們對新知識的追求、探索,以及對多種思維方式的借鑒。心理學表明,初中學生的思維一般是“經驗型”的,而不是“理論型”的,即在進行抽象思維時,需要具體、直觀的感性經驗作支持。因此,在開展學科教學時,就不能抽象地傳授學科有關的知識、法規、原則,而必須加強教學的直觀性、活動性,讓學生在具體生動的學習情境中去感受、去體會、去發現。初中語文活動課將語文教學與語文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運用結合起來,創設具體生動的學習情境和學習活動,使教學成為學生語文知識、能力具體運用的一種實際嘗試或“模擬”,學生通過參加活動,得到感性認識,經過反復,上升到理性認識,這樣獲取的知識不僅是準確可靠的,也是比較全面深刻的,更是切實有用的,正所謂學以致用。 所以,語文教學一定要和生活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在語文活動實踐中激發創新思維。
課堂教學是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途徑,只有在課堂教學這塊肥田沃土中發揮語文學科的特殊功能,有意識地把創新思維的培養貫徹落實,才能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本領,才能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從而造就這個時代和國家所需的創新人才。
參考文獻:
[1]包春有.淺談中學語文創新型課堂教學模式[J].新課程(教研).2010(02).
[2]段克麗.語文主體參與型課堂教學模式探微[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5(03).
[3]方瑞蘭.構建自主學習的課堂教學模式[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