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鳳琴
素質教育的核心問題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作為初中化學教育重要環節的化學作業亦應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作業是教學的重要環節,是對學生學習情況的再現與反饋,同時也是對學生進行教育的關鍵途徑。通過作業,學生可以強化已學知識,鍛煉思維,實現自我認識的完善;教師則可以根據及時的信息反饋全面了解自己的教學情況,從而調整教學計劃以適用學生的發展需求。因此,優化化學作業的設計與批改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一、化學作業的有效性
有效教學特別關注學生學的過程和學的發展,有效教學的核心是學生參與,培養學生全方位能力。學生是否真正參與到學習中來直接影響到認知的效果。有效化學作業要實現有效認知,必須解決如何使學生有效參與作業的問題。判斷化學作業是否有效不能取決于教師布置了多少作業。學生如果收獲的少就應該看做是無效的。有效作業,是指教師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效果。判斷化學作業有效的標準是:1.能把握化學學科教學內容;2.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到完成化學作業的過程中;3.注重學生學習上的個別差異;4.把化學作業與學生課堂學習聯系起來;5.能體現互動的要求,師生共同參與;6.注重發展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技能,提高學生的素質。
二、化學作業的有效設計
化學知識和技能的形成,需要一定的練習。要使學生樂于做題并有所收獲,教師在設置課后作業時,要改變硬性規定、呆板單一的做法,這樣的作業不僅延伸了課堂訓練目標,激發了學生的探索欲望,擴大了學生視野,更重要的是做作業不再成為學生的負擔,而是一種樂趣了。化學有效作業的設計應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注重預習作業。傳統的作業只是對已學過的知識復習、鞏固和提高。其實,通過布置預習作業,可以培養學生以教材為主要資料,以生活中的物品、參考書和網絡為輔助資料,利用身邊的器具和實驗器材,通過觀察、實驗獲取知識的能力。可以先讓學生通過網絡等渠道查找有關知識、資料,并復印或打印出來。這樣不僅激發了查找資料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使更多的學生知道了課本以外的更多知識,從而使學生開闊視野、拓展知識,同時為學生上課時舉例提供良好的素材。
2.注重作業的梯度選擇。我們使用的化學教材是教育專家根據新課程標準認真設計的有很強的科學性、針對性、指導性、系統性,相當嚴密。如果在學生剛剛學過某些內容就布置有關不符合學生實際水平與能力、綜合性較強的習題讓學生去做,就會挫傷學生的學習興趣。要注重保護學生的參與熱情。首先,化學作業與練習要從扣重點、重選擇、定難度等方面進行精選。要改善基礎性訓練,強化作業題目的典型性和示范性,拓展雙基功效,做到訓練一道題讓學生掌握一類題型的解題技巧。其次,層次要分明。可以將作業分為必做作業和自主作業兩個層次。必做作業為基礎題,主要用于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一般所有學生都能完成,所以是每個學生都要完成。自主作業是知識的拓展延伸題或創新題,,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這樣就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發展的需求。這是貫徹因材施教原則的具體體現。學生的素質和水平不一,要讓不同的學生都有所收獲。避免學生出現吃不飽、吃不了的現象。
三、化學作業的有效批改
1.倡導學生獨立完成作業。學生學習成績的好與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是否具備良好的自主學習的習慣。知識基礎差、 能力不足的學生作業往往做得慢、準確率低,怕老師批評,容易出現抄襲現象。學生抄襲作業表面看來只是學生的頑劣個性所致,實際上這牽扯到了學生的學習態度問題。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久而久之,就會形成壞的學習習慣。壞的學習習慣一旦養成,就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各項能力的發展,以致喪失學習信心,形成惡性循環。因此,教師應多關注那些作業只完成了一部分的學生。這部分學生未完成的作業內容,多數是不會做暫時空在那里的,如果此時得到的是教師的責備與批評,那么他們極有可能將作業去抄襲完成上交。實際上學生只完成一部分作業,是給教師的一個反饋,教師應根據此信息調整教學方向。教師應該在班上表揚學生這種實事求是的品質,鼓勵更多的學生通過作業,向教師展示自己真正的學習狀態。其次,教師應該關注不交作業的學生。課余時間找這部分學生,了解情況。如果是因為作業難度仍然較大才不交作業的話,就應重新布置較簡單的作業給他們,讓其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作業。對他們的要求只要字跡清楚、能夠寫出與正確答案相關的一些知識點就可以。隨著時間的推移,要求再逐步提高。
2.作業批改要精細
(1)重視作業評語。“很好”“你真棒”“老師很欣賞你”等這些評語,具有一定的激勵效果。但這樣的評語出現得過于頻繁,學生也會無視它的存在。對初中九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對于教師批改過的作業,關注點往往是錯了多少,錯在哪里,如何做才是正確的等等。因此,教師精批細改后,不僅要表揚學生的優點與進步,更應該指出學生存在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簡單的文字提示學生、點撥到位,才能讓學生略有所悟。
(2)重視面批面改。作業面批面改可以使教師在準確了解學生學習及運用知識中存在問題的基礎上,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運用談話法或討論法,有目的地給予輔導,幫助學生克服概念理解或解題方法上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