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瀾
【摘??要】本文通過分析高職院校大學語文的發展現狀,指出了其課程定位不明、教材時代性不強等諸多問題,強化實施高職語文課程改革的必要性。同時,通過規劃高職語文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內容,從教學理念、方法、情境以及評價等多方面,提出實施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若干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高職教育??大學語文??課程改革??人才培養??創新型人才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4-0053-02
目前,我國獨立設置的高職院校種類多、數量大,在各種課程的定位上混亂不堪。大學語文課程的在物質文化與功利主義的驅使下,逐漸喪失了其人文關懷和人文教育。如何在教育中實現學生學習技能與文化素養的雙重提升,是高職語文課程教育的首要目標。為了更好地實現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實施以大學語文為代表的基礎人文學科的改革迫在眉睫。
一?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程發展現狀
1.發展大學語文課程的重要意義
大學語文具有職業性、人文性和母語性三個重要特征。在職業性上,因為高職教育的立足點是就業,因此所有課程的設置都應當以圍繞就業為中心,大學語文課程也不例外。現行的高職語文教材是謝海泉主編的《高職語文》,在職業能力的培養上,通過各種獨有人文魅力文章的選用,能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在人文性上,大學語文不僅富含深厚的人文傳統和積淀,也為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與職業理想發揮著正確的引導作用,有利于學生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實現自身的良好發展。最后,大學語文還具有母語性,高職院校中大學語文是唯一的母語教育課程,對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家園的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在傳承民族優秀文化的同時,能實現學生學習母語的歷史使命。
2.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程中存在的問題
首先,在高職院校存在著是否需要開設大學語文課程的定位問題,在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上存在著定位模糊的現象。就內容而言,一般性的語言表達是高職語文課的基礎,割裂了書面語和口語的聯系;在教材的選用上,將高職語文和專業牽強附會地融合在一起,割裂專業和人文之間的有機聯系。其次,就評價體系而言,存在著教學論和課程論的評價矛盾,評價內容和形式上,單一的試卷考核限定了學生的創造意識和思維水平。在長期封閉的發展模式中,大學語文的教學發展舉步維艱,實施課程改革很有必要。
二?實施高職大學語文課程改革的必要性
1.有利于學生人文素質的建設
當代社會是一個物質發展迅速的社會,自我、空虛、冷漠成了現代人的通病。實施大學語文課程改革,就是要在語文課程教育中注入更多的人文關懷。以“關乎天文察時變,關乎人文化成天下”的概念,強調學生人文氣質和修養的培養。通過學習,學生能在潛移默化中激發學習優秀民族文化的熱情。
2.有利于學生道德意識和審美能力的提升
審美能力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能實現高職學生的健康成長。審美教育是大學語文學科建設的最優途徑,不僅能實現學生語文水平的提高,也能內化學生對自我的審視,在感知力、理解力和想象力等多種思維的創造中,培養學生認識美的能力。
3.有利于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形成
創新是時代發展的核心,它也同樣作為教育的核心而存在。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是教育培養的重點內容。通過大學語文課程改革,能在教育過程中,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在課程改革的同時,緊緊抓住為社會培養創新型人才這個維度。使高職的語文教育從被邊緣化的位置上掙脫出來,成為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有力武器。
三?課程改革視域下,高職語文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基本內容
因此,在課程改革的前提下,實現自身人格面貌和精神氣度的提升,在完善自身人才定位的同時,以實現高職學生在社會發展上的準確定位。大學語文課程改革應從以下內容,考量實施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標準。
1.豐富的知識儲備
在知識的儲備中,包含基本的語文知識、豐富的語言積累以及熟練的語言技能。在這三個維度的考量中可發現,語文課程改革并未忽視語文工具性的基礎性地位。在語文知識的掌握中,漢字音形義、基本語法、篇章修辭、結構知識依然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語言積累中,我國規定常用的漢字字數為87019個,通過背誦大量的文字材料以及閱讀知識的累計,能加深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最后,在知識的儲備上還包括熟練言語技能的掌握,在識字能力上,學會運用電腦進行基本的輸入法操作;在閱讀技能上,具備總體掌握細節解構的能力。
2.深厚的文化素養
課程改革的要求是培養學生深厚的文化素養,在正確的道德情懷、人生態度、價值觀的指引中,形成多元化的文化價值思維。在高尚道德情操的建設中,本著“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的原則,形成學生良好的道德操守。在審美情趣的培養上,尊重學生在文化教養、心理基礎以及生活環境方面的差異,為學生良好價值觀的培養提供指導。“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語文課程改革是為社會提供全面的人才,通過良好環境的營造,為人才提供健康成長的平臺,形成學生高雅的言談舉止。
3.活躍的創新思維
教育部在《語文教學大綱》中指出,大學語文的教育目標,是在立足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基礎上的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通過教學理念的創新、教學策略的改進、教學情境的優化和教學評價的完善,讓學生養成獨立發現問題以及調查與思考的能力。通過學生與教師的協作,激活大腦的興奮基因。在這個過程的培養中,要注重學生對學習過程的體驗和掌握,在開放式的教學過程中,強調學生在實際運用中對創新能力的體驗和再創造。
四?課程改革視域下,高職語文創新型人才培養策略探究
高職院校的學制年限一般是三年,在眾多專業的設置上,偏向工科專業的建設。為了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進行語文課程改革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專業基礎知識,增強人文素質,將基本技能和專業知識相結合,實現自身能力的優化,也能加強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培養其良好的創新意識。創新是一個民族發展的時代核心,是民族發展的動力。
1.更新教育理念,培養創新意識
語文教師是人文意識的實踐者和創新者。在《憶江南》中曾有詩云:“修養莫遲遲,光景斯須如夢里”,可見教育理念更新對學習者學識品德的重要作用。語文教育不僅僅是向學生傳達固有的知識技能,也要傳達學生熱愛語文、創造語文生命的理念。同時,教師要注重自身的言傳身教,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語文素養最正確的表達應是教師自身的節制行動。
語文是承載了一個民族文化的精神載體,在這種傳承中,學生能感受到自身和歷史的某種固然聯系,通過自身歷史責任感傳承意識的增強,能實現學生受教育理念的轉變。在高職語文中,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的探索精神、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愛國情懷等,表達了一個民族中具有愛國精神的政治家,在面臨人生道路選擇時,將探索和創新作為自身行動的準則,這對學生理解愛國主義,在理想目標的選擇上,具有一定的激勵作用,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創新意識與探索精神。在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中體會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在龔自珍的“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中感受詩人進行人才創新與變革的吶喊,通過這些詩歌的教育,使學生樹立落后就要挨打的責任意識,使他們的學習理念產生變化,在強烈的責任感中進行創造與創新意識的更新。
2.改進教學策略,激發創新品質
傳統的高職語文教學中,教學方法上采用的是“灌輸式”“填鴨式”教育,這種教學模式在影響大學語文課程教學質量的同時,也嚴重影響了學生創新品質的培養。語文教育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相對于其他學科而言,應當更加注重學生的個體能力的培養,在遵循教學基本規律的基礎上,實施人文教育的有效培養,激發學生進行創新的品質。
首先,要運用多種手段進行教學,改變以往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態,在多媒體的運用中,給予學生更多的試聽感受。教師在教學課件的運用中,要注意教學材料的時代性,及時更新教學實例,增加課堂和時代的聯系,在富有趣味和多樣化的課堂策略培養中,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審美能力。其次,要注重教學方法的改善,傳統一問一答的教學模式必須被摒棄,在綜合運用討論式教學法、情境教學法和實踐教學法的基礎上,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隨著時代經濟的發展,對人才的培養核心是培養其在市場競爭中的話語權,這種話語權的外化表現就是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如通過課前三分鐘,讓學生講述自己的思想動態,在鍛煉他們口語表達能力的同時,也使學生的思想得到更深入廣泛的關注。通過誘導學生建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活躍其思維活動,形成良好的創新品質。
3.改革教學情境,增強創新體驗
成功的教學,依賴于學生和教師之間形成的信任關系,依賴于安全和諧課堂氛圍的創造。因此,在教學情境上,為學生塑造一種活潑的發展環境對于其探索心理的形成具有推進作用。
首先,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進行質疑。質疑是激發創新思維的火花,是形成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其次,在教學中,要從社會和生活中選取合適的材料,注重學生學習過程的體驗。在講解“棄婦”這一形象時,通過引導學生進行古代和現代作品的對比,認識這一形象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塑造特點。《詩經·氓》中展現的是封建制度下婦女嫁夫隨夫的無奈,《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中表現的是封建制度壓迫下棄婦以生命為代價進行的反抗。引導學生思考這種變化的原因,能形成學生不同的創新體驗。最后,在教學情境的設置上,要讓學生和教師設置的教學內容、教學環境相融合。如在教學過程中,為了使學生能更快地融入作品中,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在一些情感性較為飽滿的詩歌中,可以在教學過程中組織學生進行詩歌朗誦比賽。同時,通過多媒體教具的運用,讓學生觀看與教學相關的影片,使學生更快地融入學習中。如在《再別康橋》的教學中,可以進行配樂詩朗誦,讓學生在如詩如畫的情境中體會詩人的情懷。在這樣一系列的體驗中,能使學生的思維活動得到延伸,能使學生的精神境界得到熏陶。
4.完善課后評價,激發創造潛能
語文教育屬于母語教育的范疇,高職教育中的語文教育具有技能型高和綜合性強的特點。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評價時,必須轉變原有的評價模式。建立“大語文”的評價觀念。在教學評價中,進一步引導學生進行名著的學習,在開闊的學術視野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如有人說“出淤泥而不染”,又有人說“近墨者黑”,通過開展學生的課后討論,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合理的評價,使學生養成多方位、多側面思考事物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
五?結束語
符合歷史發展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是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語文教育是意識形態教育的一部分,高職學生作為社會成員的一部分,必須接受系統化的意識形態教育。高職學生作為最富有創造力成員的組成部分,接受合理的大學語文教育至關重要。因此,教育者在實現語文教育改革的基礎上,必須注重高職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使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和時代的發展同一個脈搏,為社會的發展創設動力。
參考文獻
[1]徐光超.談大學語文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方法[J].中國成人教育,2006(4)
[2]陳彥輝.外語院校大學語文教育與創新型人才培養[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3(6)
[3]高曉玲.試談大學語文教學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08(12)
[4]宋慧平.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學與創新型人才的培養[J].文學教育,2010(5)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