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韋怡 歐陽佳麗 扎西
【摘要】目前我國各大音樂院校視唱練耳學科還是以西方音感為基礎、用西方音樂語法來理解中國音樂,民族音樂思維訓練在學科中處于附加和弱勢地位。文章從教學組織管理、多種記譜法訓練、西藏民族音感的基本動i練方法等試提出西藏高校視唱練耳教學的改革構想。
【關鍵詞】視唱練耳;多元文化;西藏民族傳統;音樂教學改革
視唱練耳課是一門音樂院校的必修課。視唱是訓練學生識譜、音準、節奏感、樂音表達、音樂記憶等綜合能力的素質課程。練耳是指用以提高學生聽辨聽記單音、音程、和弦、調式調性和旋律等能力的訓練。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視唱能力和音的聽辨能力,幫助學生提高音樂修養,掌握音樂文化諸要素,增強對音樂的表現與理解能力,引導學生的聽覺習慣和審美情趣的養成。因此視唱練耳這門學科具有提高學生審美iAi,~的功能和傳承文化的功能。
當今世界多元文化的興起使當代音樂教育的重點回歸到本土文化。少數民族傳統音樂資源是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現代音樂教育立足發展的根基。這種素質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學科交叉滲透等理念的提出賦予了視唱練耳課擴展學科知識領域,加強了學科間知識交流等任務。在新理念的指導下積極探索新的研究領域勢在必行。但目前我國各大音樂專業院校就視唱練耳學科而言,還是以西洋音感為基礎、用西方音樂語法來理解中國音樂,民族音樂思維訓練在學科中處于附加與弱勢地位。
20世紀50年代,多元文化觀在國外的音樂教育中開始展開研究。20世紀70年代,國際音樂教育學會提出“保留本土音樂傳統,構建民族音樂體系,開設民族音樂課程”的計劃。一些國家就自己的民族音樂教育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與發展。如日本在《中小幼音樂教學大綱》明確規定把民族民間歌曲、尺八曲、三弦曲、雅樂等傳統音樂寫入教材;在印度進入音樂學院學習其內容完全是本國民族傳統音樂,教材就地取材,用本國方言演唱歌曲,用傳統樂器演奏和伴奏,以本民族音律“塔拉”進行視唱和節奏訓練,其培養目標是從事民族音樂事業的人才;在突尼斯,音樂教材也采用民族民間傳統音樂。
當前,西藏音樂教育從基礎課程到高級理論研究與實踐都來自西方音樂教育體系。經過這樣系統訓練的學生必然以西方古典音樂為重,在聽覺習慣上也以西方音樂的評價標準來評判所有音樂形態。而西藏的傳統音樂文化經幾千年的發展,使其帶著豐厚的文化積淀和獨特的區域個性,因此,不能完全使用西方音樂藝術的標準來衡量西藏的音樂,特別是西藏的傳統音樂。目前西藏高校音樂教育中,視唱練耳課的教學仍然嚴重依賴于西方音樂教育體系,課程內容與西藏地域文化關聯度不夠,教材中藏民族音樂不夠豐富,學生對藏民族傳統音樂知識了解較少,對藏民族調式調性缺乏深層次的理解與把握。鑒于上述狀況,本課題提出了一些針對西藏高校視唱練耳課程教學的改革構想。
一.教學的組織管理
(一)教學學時比例
擬將西方音樂、我國漢民族音樂、藏民族音樂的學時內容調整為1:1:1。縮小原有西方音樂曲目,加大民族音樂尤其是藏民族音樂曲目。使學生對不同文化背景的音樂語言、結構、音調特征產生全面的理解和把握,以平等開放的態度使中西不同的文化互為獨立和補充。
(二)授課方式
擬采用分組授課制,在原有大班課的基礎上采用大課講授與分組訓練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二.多種記譜法訓練
在視唱練耳教學中,不管是西方音樂還是中國漢民族音樂以及藏民族音樂都無區別地使用五線譜記譜視唱。作為東方音樂代表的中國音樂與西方音樂在記譜法上的最大區別在于不確定記譜,因此應重新審視教材中的記譜法問題,加入我國的工尺譜、西藏獨有的卡爾宮廷樂譜、藏傳佛教音樂的鼓譜等,明確西方、我國漢族和藏族的記譜法對音樂思維及美學原則、藝術心理及音樂文化的歷史規定性。
三.西藏民族調式音感的基本訓練方法
(一)節奏訓練
西藏傳統音樂的節奏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屬于非均分節奏、無小節、不定性的特點,需要演奏、演唱者根據詞曲中的句逗、停頓來自行掌握,擬在節奏訓練中加入中國戲曲音樂的板眼法來訓練西藏傳統音樂富有彈性的節拍形式,同時保留西方音樂中準確的節奏節拍訓練法。
(二)視唱訓練
藏民族傳統音樂是一種可塑性強的動態音樂類型。演奏演唱同一樂曲會因演唱演奏者個人內心體驗、修養差別而產生不同的效果,即便同一個人在唱奏同一曲目時,每次的音調也可能會不同,這和唱奏者的心理表達有著密切聯系,具有靈活性與可變性,與西方以嚴格遵循樂譜術語進行準確性唱奏完全不同。增加藏傳七音品音律進行視唱教學,給出曲調框架,讓學生即興視唱,建立民族調式調性感,表現出民族思維方式的特點。
四.在教材中加大藏民族音樂的比重
以往的視唱教學中只是選用少部分改編過的藏族民歌,使用五線譜記譜,這與藏民族傳統音樂的風格韻味相差甚遠,內容單一。擬在教材中加大藏民族音樂的比重,把西藏傳統音樂分為民間歌曲、民間器樂曲、民間歌舞、民間說唱、藏戲五部分,擬從中選用曲目進行試唱訓練。
通過以上的改革構想擬達到運用藏民族的音樂語言,構建具有本土民族特性音感的、較為獨立的、系統的教學模式。運用藏民族固有的方法、采取民族固有形式、選用民族固有形態特征的音樂作品訓練學生,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藏族傳統音樂的音長感、音強感、音高感、音色感、調性調式感、結構感,建立藏民族音樂思維方式,為傳承西藏傳統音樂打好專業基礎。其意義順應了經濟全球化與文化多元化的時代潮流,弘揚藏民族傳統文化,樹立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激發學生愛國主義情懷。其價值不僅僅是提高人的藝術素質,更是提高人的整體文化素養,最終是提高國民的整體文化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