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立平
【摘要】在社會多變的新形勢下,各種思想、觀念、風氣等因素的新變化,都會導致價值取向、道德觀念等的新變化,也會導致高校大學生的價值觀教育、道德教育出現一些新問題。新的道德困惑影響著大學生的健康發展,而對大學生道德發展中新問題的輕視乃至忽略,已形成高校道德教育的盲點。高校道德教育需隨時關注社會的新形勢、新矛盾,及時跟進大學生思想、道德觀念的新動向、新問題,并對此做出針對性的教育方案。
【關鍵詞】道德教育;新形勢;新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78(2014)05-198-01
近年來,“老人摔倒了扶不扶”居然成為了全民熱議的社會話題,2014年央視春晚還編排了小品節目《扶不扶》。香港文化評論人許驥對此評論:“這個題目其實一點也不好笑,用小品來表現簡直奇葩。在香港,‘扶不扶是不用討論的。”扶,還是不扶,這本不應該成為一個問題。當扶不扶老人以及扶摔倒老人需要防范哪些事情成為一個需要討論、思考的社會問題,這就表明我們的社會已然陷入嚴重的道德危機和信任危機。這樣的社會道德現狀和風氣,必將波及純凈的大學校園,必將對大學生的道德觀念的形成和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也給高校大學生的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課題。
一、高校道德教育的新問題
(一)道德教育的顯性化
中國在道德教育的形式上,明顯呈現顯性化的特點,重視顯性課程而輕視隱性課程,削弱了道德教育的現實性。“所謂顯性課,就是按照教學計劃,排在課程表上的課程。隱性課是除此以外的有計劃的教育活動。”①當前中國的道德教育,主要是按照教學計劃通過規定的道德教育的課程教學來進行,如“思想品德教育”課、“思想道德修養”課等等。而且,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主要是采取正面教育引導的方法,過分地強調灌輸的作用。我國顯性化的道德教育,封閉了學生的思想,學生主要是接受,沒有思考,道德教育的實效性和價值性大打折扣。
(二)道德教育的說教化
我國的道德教育課程重理論輕實踐,且在學生的整體學習課程中處于邊緣化的地位。教師在道德教育課程中,教學目標停于表面化,重在向學生灌輸整個的道德概念、口號、定義、體系等等,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則受到嚴重忽略。我國道德教育的教學方法還比較陳舊,缺乏創意,多于說教,授課的語言也比較枯燥乏味。②在這樣的教育體系下,學校為教而教,學生為考而學,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受到壓抑,道德教育課程流于形式化,甚至形同虛設。與此相關的是,道德教育課程所使用的教材則趨向于呆板、空泛、枯燥、單一,且僵化不變。
(三)道德教育的單一化
在我國,道德教育活動主要集中在學校進行,家庭、社會的道德教育機能發展滯后。學校里的道德教育課程,雖然有考試作為考核和監督制度,但是在趨于功利性的教育體系下,道德課程處于邊緣和附屬的地位,其實效性和意義受到影響,學生多是為考試而死記硬背,多為應付性和被動性的學習。
二、高校道德教育新問題的幾點對策
針對新形勢下高校道德教育出現的新問題,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尋求破解問題的對策:
1.加強隱性化的道德教育,在各學科中滲透道德教育的內容。道德教育不應只在規定的道德教育的課程中完成,道德教育也不應只是思想政治教師或輔導員、班主任的責任。道德教育應該成為每位教師授課的內容之一,各個學科中都應該也都可以滲透道德教育的內容。另外,道德教育還可以通過推行國語、升國旗唱國歌,以及學校舉辦“道德大講堂”等活動來實現。
2.更新道德教育的內容,創新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高校道德教育應改變單一的理論來源,既努力學習西方的尊重個性、敬畏生命、自主獨立的思想體系,也傳承弘揚中國儒家傳統中好的道德理念。同時,授課效果的好壞,主要還是取決于教師授課技巧的好壞。教師應研究創新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活用實踐教材、見聞教材、感動教材、判斷教材等,時時關注社會現實與學生思想動態,使道德教育與社會現實相結合。教育者應改變封閉的思維方式,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被教育者,平等待人、以誠相見,以身作則、言傳身教。
3.回歸生活、現實,加強日常生活中的教育與引導,重視實踐性教育。大學生的道德困惑和問題與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所經歷的事情,與他們的所見、所聽密切相關。因此,“道德教育除了課程教學給與系統的道德理念教育之外,日常生活的引導教育不能缺少,日常生活中的道德教育不僅具有隱形的特點,而且使大學生有切身經驗之感受,是不能忽略的教育渠道”③。道德教育應該來源于生活,也實踐于生活、運用于生活。
4.道德教育的途徑多樣化,謀求學校、家庭和社會的三位一體化的道德教育。家庭的道德教育,可以幫助學生養成好的基本生活習慣,把學校的道德教育落實到實踐的生活中。社會可以為各類教育活動的開展和體驗,提供豐富多彩的教材、機會和場所,如引導學生到工廠、農村、部隊等參加社會實踐,通過對大自然的體驗活動、體育活動、文化活動、節日活動等開展道德教育。
三、小結
高校道德教育對大學生的道德觀念、價值取向的形成、發展影響深遠,高校道德教育要提到新的高度和深度,通過加強和完善高校道德教育,加強社會公民道德建設,弘揚中華傳統道德觀念,形成良好的社會道德風氣。
注釋:
①馬征杰.我國高校道德教育價值取向的誤區與修正[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5).
②王麗榮.中日道德教育的異同[J].比較教育研究,2003(5).
③余玉花.簡析新形勢下大學生道德教育新問題[J].思想教育研究.2010(6).
參考文獻:
[1]沈楚.基于生命關懷的高校道德教育[J].高教探索,2006(6).
[2]劉濟良.回歸現實生活的道德教育[J].教育科學,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