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小學法治教育,是著眼于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合格人才而提出來的。但是,近年來中小學在片面追求升學率的現狀下,法治教育并未得到應有重視。本文在此從國家中小學法治教育存在的一些問題入手,提出了加強中小學法治教育的幾點思考。
關鍵詞 依法治國 青少年 中小學 法治教育
作者簡介:李臣,河北省盧龍縣柳河北山希望小學教師。
中圖分類號:G621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9-0592(2014)12-230-02
青少年是祖國的希望,民族的未來,是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接班人。如何加強中小學基礎教育,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合格建設者,是我們面臨的重要挑戰。法治教育作為當代公民教育的重要組成方面理應成為中小學教育的重要范疇。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由此明確指出“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從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學設立法治知識課程。”
當前我國青少年犯罪率不斷增長的態勢表明了,我國中小學法治教育比較滯后,尚難承擔培養社會主義合法公民的基本要求。如何深化教育體制改革,進一步增強中小學法治教育就成了我們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所必須著力解決的問題。
一、開展中小學法治教育意義重大
(一)這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涵
我國《教育法》第6條明確規定:“國家在受教育者中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教育,進行理想、道德、紀律、法制、國防和民族團結的教育。”法制教育作為國民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方面被寫進了教育法,彰顯了法制教育之意義。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了“法治教育”,法制主要指法律制度層面,法治則彰顯了法律的動態實施。法治教育與法制教育相比,體現了國家和社會對未成年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法治教育在中小學教育中與科學文化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一樣占據重要地位,必須切實加強,而不能半點削弱。作為青少年國民素質教育的主場所主陣地,中小學必須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加強法治教育,顯著提升學生綜合素質。而加強學生的法治理念正是國民素質教育的重要內涵之一。
(二)是預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要舉措
近些年來,根據有關資料統計,我國青少年犯罪率呈持續上升的態勢。未成年人犯罪問題已成為全社會普遍關注的重點難點問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可能來自于很多的方面,包括社會、影視劇、價值觀、家庭等,也包括青少年是非分辨能力不足、自制力弱等方面。但更重要的是青少年的法治觀念淡薄,不知法、不懂法更不畏法,甚至有人做了嚴重違法的事,自己卻不知道。青少年犯罪帶有很大的沖動性與盲目性,往往并非蓄謀已久,而只是因為一念之差就鑄成了大錯乃至大禍。犯罪時大部分青少年根本不知道他們行為的嚴重后果和必須承擔的法律后果。如果國家的中小學教育能夠對青少年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弘揚法律知識,增強法律意識,讓他們從小就知法、懂法,養成遵紀守法的良好品格,就能從根本上預防、減少未成年犯罪的發生。因而為青少年開設法治教育課,給廣大青少年普法,是預防違法犯罪的重要舉措。
(三)是培養現代公民的必要路徑
《決定》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其基本前提之一是培養知法、懂法、守法、護法的現代公民。公民的法律素質是實現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先決條件。培養公民法律信仰、增強法治信念,關鍵在于進行法治教育。培育公民法治信仰是一個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必須從小抓起,從中小學抓起。只有從小教育,廣大青少年才有可能成長為遵紀守法的現代公民。因而可以說,中小學法治教育是培養現代公民的必要路徑。
二、當前中小學法治教育中存在的若干問題
(一)方法和形式較為單一
近些年來,法治課程在作者所在地區的大多數中小學里都開展了。法治教育的重要性也得到了一些學校校領導的充分認識,但因為教學大綱中并沒有把法治教育列進入,大家也就覺得這項教育不是硬指標,也就得過且過、敷衍塞責。法治教育在不少學校還局限于課堂講授,照本宣科。單一的灌輸方式下,老師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學生似懂非懂,聽之無味,教學效果打上了一個很大的折扣。
(二)缺乏領導重視
中小學是青少年法治教育的主場所主陣地,但在學校教學中,與其他課程相比,法治教育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家長、學校、教育主管部門乃至整個社會對教學質量的衡量標準依然是升學率。中考高考基本也不涉及法治教育。所以法治教育似乎成了一種可有可無、可重視可輕視的選修課。同時,因為缺乏合力,學校、家庭和社會的教育無法在監管中達成有機結合,而大部分青少年的違法犯罪行為極有可能是在放學后或放假期間這個階段發生。這就出現了家庭管不好、學校沒法管、社會管不著的現象,造成法治教育的脫節,在教育管理上留下了極大的漏洞。
(三)師資力量較為薄弱
許多中小學的法治課老師并未經過法學科班教育,多數是由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課教師兼任,個別是由班主任、校主任或校長充當。誠然這些老師在社會閱歷上較為豐富,但從專業角度來說,教師本身既缺乏必要的法學理論素養,又缺乏一定的法律實踐經驗,大部分僅依靠自學課本或法律法條掌握了一些皮毛,很難弄清法律背后的立法目的和人文精神,遇到實際問題往往就顯得束手無策,導致教學效果打上一定的折扣。有的學校雖說聘請了法治副校長,但受課程安排和受聘者的精力所限,不能滿足法治教學實際所需。
(四)沒有統一的教材
法治課缺乏必要的主動性,有的學校每學期隨機排幾場講座,大多數只是根據教育局的要求,上面推一推,下邊動一動。即使開設了法治課,在教材上也隨意性也很大,缺乏統一的、成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