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智浩
【摘 要】根據施工單位在質量管理上的問題(施工項目質量控制過程不系統;質量控制點的設置不合理,關鍵點、重點部位有失控現象;現場管理混亂)。目前我國對施工質量過程控制不系統和現場管理不科學,就導致了施工比較混亂;質量控制點的設置不符合工程的實際,甚至有的工程關鍵點、重點部位有失控現象;對工程施工過程產生不利影響,將影響工程質量和進度。所采取的對策就是制定系統科學的施工質量控制過程、采用5S法進行現場管理、制定質量控制點的設置規范。
【關鍵詞】建筑工程;施工現場;工程管理;質量控制;預防為主;動態控制;全過程管理
0 引言
近年我國建筑工程質量管理水平明顯上升。但是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目前我國建筑工程在施工階段質量管理上還存在很多問題。質量管理模式,方法和制度在多數項目上未能得到真正有效運行。具體的問題表現如下:
(1)對分包單位或勞務隊的真實能力審查力度和方法不夠,導致一些不夠實力和資質的分包單位或勞務隊參與工程的施工。
(2)材料、構配件質量問題;進場檢驗及試驗不到位或檢查手段有限,致使有不符合要求的材料被使用;材料使用不規范。
(3)工程質量評定不客觀,不能定量評判工程的工序質量和工程總質量。
(4)質量改進方案和方法不科學。
(5)施工組織設計及施工方案編制欠針對性,技術交底籠統、形式化。
(6)施工項目質量控制過程不系統;質量控制點的設置不合理,關鍵點、重點部位有失控現象;現場管理混亂。
導致的直接結果是:
(1)工程質量不能保證。
(2)質量問題多,影響建筑的使用功能。甚至有可能影響安全使用的重大結構隱患。
1 制定科學系統的控制過程和控制點
1.1 事前質量控制過程
指在正式施工前進行的質量控制,其控制重點是做好施工準備工,且施工準備工作要貫穿于施工全過程中。
(1)施工準備的范圍
1)全場性施工準備,是以整個項目施工現場為對象而進行的各項施工準備。
2)單位工程施工準備,是以一個建筑物或構筑物為對象而進行的施工準備。
3)分項(部)工程施工準備,是以單位工程中的一個分項(部)工程或冬、雨期施工為對象而進行的施工準備。
4)項目開工前的施工準備,是在擬建項目正式開工前所進行的一切施工準備。
5)項目開工后的施工準備,是在擬建項目開工后,每個施工階段正式開工前所進行的施工準備,如框架結構住宅施工,通常分為基礎工程、主體工程、填充墻和裝飾工程等施工階段,每個階段的施工內容不同,其所需的物質技術條件、組織要求和現場布置也不同,因此,必須做好相應的開工前的施工準備。
(2)施工準備的內容
1)技術準備,包括:項目擴大初步設計方案的審查;熟悉和審查項目的施工圖紙;項目建設地點的自然條件、技術經濟條件調查分析;編制項目施工圖預算和施工預算;編制項目施工組織設計等。
3)物質準備,包括建筑材料準備、構配件和制品加工準備、施工機具準備、生產工藝設備的準備等。
4)組織準備,包括:建立項目組織機構、集結施工隊伍、對施工隊伍進行入場教育等。
5)施工現場準備,包括:控制網、水準點、標樁的測量;“三通一平”,生產、生活臨時設施等的準備;組織機具、材料進場;擬定有關試驗、試制和技術進步項目計劃;編制季節性施工措施;制定施工現場管理制度等。
1.2 事中質量控制過程
指在施工過程中進行的質量控制。事中質量控制的策略是,全面控制施工過程,重點控制工序質量。其具體措施是:工序交接有檢查;質量預控有對策;施工項目有方案、技術措施有交底,圖紙會審有記錄;配制材料有試驗:隱蔽工程有驗收;計量器具校正有復核;設計變更有手續;鋼筋代換有制度;質量處理有復查;成品保護有措施;行使質控有否決(如發現質量異常、隱蔽未經驗收、質量問題未處理、擅自變更設計圖紙、擅自代換或使用不合格材料、無證上崗未經資質審查的操作人員等,均應對質量予以否決);質量文件有檔案(凡是與質量有關的技術文件,如水準點、坐標位置,測量、放線記錄,沉降、變形觀測記錄,圖紙會審記錄,材料合格證明、試驗報告,施工記錄,隱蔽工程記錄,設計變更記錄,調試、試壓運行記錄,試車運轉記錄,竣工圖等都要編目建檔)。
工序質量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工序活動條件的質量;二是工序活動效果的質量;從質量控制的角度來看,這兩者是互為關聯的,一方面要控制工序活動條件的質量,即每道工序投入品的質量(即人、材料、機械、方法和環境的質量)是否符合要求;另一方面又要控制工序活動效果的質量,即每道工序施工完成的工程產品是否達到有關質量標準。
工序質量的控制,就是對工序活動條件的質量控制和工序活動效果的質量控制,據此來達到整個施工過程的質量控制。
(1)工序質量控制的原理是,采用數理統計方法,通過對工序一部分(子樣)檢驗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來判斷整道工序的質量是否穩定,正常;若不穩定,產生異常情況須及時采取對策和措施予以改善,從而實現對工序質量的控制。其控制步驟如下:
1)實測:采用必要的檢測工具和手段,對抽出的工序子樣進行質量檢驗。
2)分析:對檢驗所得的數據通過直方圖法、排列圖法或管理圖法等進行分析,了解這些數據所遵循的規律。
3)判斷:根據數據分布規律分析的結果,如數據是否符合正態分布曲線;是否再上下控制線之間;是否在公差(質量標準)規定的范圍內;是屬正常狀態或異常狀態;是偶然性因素引起的質量變異,還是系統性因素引起的質量變異等,對整個工序的質量予以判斷,從而確定該道工序是否達到質量標準。若出現異常情況,即可尋找原因,采取對策和措施加以預防,這樣便可達到控制工序質量的目的。
(2)工序質量控制的內容
進行工序質量控制時,應著重于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1)嚴格遵守工藝規程
施工工藝和操作規程,是進行施工操作的依據和法規,是確保工序質量的前提,任何人都必須嚴格執行,不得違犯。
2)主動控制工序活動條件的質量
工序活動條件包括的內容較多,主要是指影響質量的五大因素:即操作者、材料、施工機械設備、施工方法和施工環境等。只要將這些因素切實有效地控制起來,使它們處于被控制狀態,確保工序投入品的質量,避免系統性因素變異發生,就能保證每道工序質量正常、穩定。
3)及時檢驗工序活動效果的質量
工序活動效果是評價工序質量是否符合標準的尺度。為此,必須加強質量檢驗工作,對質量狀況進行綜合統計與分析,及時掌握質量動態。一旦發現質量問題,隨即研究處理,自始至終使工序活動效果的質量,滿足規范和標準的要求。
4)設置工序質量控制點
控制點是指為了保證工序質量而需要進行控制的重點、或關鍵部位、或薄弱環節,以便在一定時期內、一定條件下進行強化管理,使工序處于良好的控制狀態。
(3)質量控制點的設置
質量控制點設置的原則,是根據工程的重要程度,即質量特性值對整個工程質量的影響程度來確定。為此,在設置質量控制點時,首先要對施工的工程對象進行全面分析、比較,以明確質量控制點;爾后進一步分析所設置的質量控制點在施工中可能出現的質量問題、或造成質量隱患的原因,針對隱患的原因,相應地提出對策措施予以預防。由此可見,設置質量控制點,是對工程質量進行預控的有力措施。
質量控制點的涉及面較廣,根據工程特點,視其重要性、復雜性、精確性、質量標準和要求,可能是結構復雜的某一工程項目,也可能是技術要求高、施工難度大的某一結構構件或分項、分部工程,也可能是影響質量關鍵的某一環節中的某一工序或若干工序。總之,無論是操作、材料、機械設備、施工順序、技術參數、自然條件、工程環境等,均可作為質量控制點來設置,主要是視其對質量特征影響的大小及危害程度而定。對工程項目來說,質量控制點歸納為以下幾點:
(1)人的行為;(2)物的狀態;(3)材料的質量和性能;(4)關鍵的操作;(5)施工順序;(6)技術間隙;(7)技術參數;(8)常見的質量通病;(9)新工藝、新技術、新材料應用;(10)質量不穩定、質量問題較多的工序;(11)特殊土地基和特種結構;(12)施工工藝。
施工工藝中對質量產生重大影響問題,如升板法施工中提升差的控制問題,預防群柱失穩問題;液壓滑模施工中支承桿失穩問題,混凝土被拉裂和坍塌問題,建筑物傾斜和扭轉問題;大模板施工中模板的穩定和組裝問題等,均是質量控制的重點。
綜上所述,質量控制點的設置是保證施工過程質量的有力措施,也是進行質量控制的重要手段。
(4)工序質量的檢驗
工序質量的檢驗,就是利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對工序操作及其完成產品的質量進行實際而及時的測定、查看和檢查,并將所測得的結果同該工序的操作規程及形成質量特性的技術標準進行比較,從而判斷是否合格或是否優良。
工序質量的檢驗,也是對工序活動的效果進行評價。工序活動的效果,歸根結底就是指通過每道工序所完成的工程項目質量或產品的質量如何,是否符合質量標準。為此,工序質量檢驗工作的內容主要有下列幾項:
1)標準具體化。標準具體化,就是把設計要求、技術標準、工藝操作規程等轉換成具體而明確的質量要求,并在質量檢驗中正確執行這些技術法規。
2)度量。度量是指對工程或產品的質量特性進行檢測度量。其中包括檢查人員的感觀度量、機械器具的測量和儀表儀器的測試,以及化驗與分析等。通過度量,提出工程或產品質量特征值的數據報告。
3)比較。所謂比較,就是把度量出來的質量特征值同該工程或產品的質量技術標準進行比較,視其有何差異。
4)判定。就是根據此較的結果來判斷工程或產品的質量是否符合規程、標準的要求,并得出結論。判定要用事實、數據說話,防止主觀、片面,真正做到以事實、數據為依據,以標準、規范為準繩。
5)處理。處理是指根據判定的結果,對合格與優良的工程或產品的質量予以認證;對不合格者,則要找原因,采取對策措施予以調整、糾偏或返工。
6)記錄。記錄要貫穿于整個質量檢驗的過程中,就是把度量出來的質量特征值,完整、準確、及時地記錄下來,以供統計、分析、判定、審核和備查用。
(5)施工項目質量的預控
施工項目質量的預控,是事先對要進行施工的項目,分析在施工中可能或最容易出現的質量間題,從而提出相應的對策,采取質量預控的措施予以預防
1.3 事后質量控制
指在完成施工過程形成產品的質量控制,其具體工作內容有:1)組織聯動試車。2)準備竣工驗收資料,組織自檢和初步驗收。3)按規定的質量評定標準和辦法,對完成的分項、分部工程、單位工程進行質量評定。4)組織竣工驗收,其標準是:
1)按設計文件規定的內容和合同規定的內容完成施工,質量達到國家質量標準,能滿足生產和使用的要求。
2)主要生產工藝設備已安裝配套,聯動負荷試車合格,形成設計生產能力。
3)交工驗收的建筑物要窗明、地凈、水通、燈亮、氣來、采暖通風設備運轉正常。
4)交工驗收的工程內凈外潔,施工中的殘余物料運離現場,灰坑填平,臨時建(構)筑物拆除,2m以內地坪整潔。
5)技術檔案資料齊全。
2 運用5S法進行現場管理
2.1 5S簡介
5S來是自日文:(1)Seiri(整理)區分要用的和不用的,將不用的清除掉;(2)Seiton(整頓)將要用的東西按規定擺放整齊,明確標示;(3)Seiso(清掃)清除現場內的臟污,防止污染;(4)Eiketsu(清潔)將整理、整頓、清掃的具體操作標準化、規范化;(5)Shitsuke(修養)員工要求按規定行事,工作認真負責。因為發音的第一個字母都是“S”,所以統稱為“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