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煒 黃素云
【摘 要】佛教文化遺產是我國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對佛教文化遺產保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在對西南地區佛教文化遺產保護現狀進行分析的基礎上,針對當前佛教文化遺產保護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保護對策建議。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佛教文化遺產保護;西南地區
一、引言
2000年10月11日,在中共第十五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通過的《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中,首次正式采用“城鎮化”一詞。黨的十六大和黨的十七大都明確提出“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2007年5月溫家寶總理進一步指出“要走新型城鎮化道路”。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強調“要堅持走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同年12月召開的中共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要“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2014年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2014年中國將繼續推進以人為本、四化同步、優化布局、生態文明遺跡傳承文化的新型城鎮化道路”。2014年3月1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該規劃中還明確提出要加大對“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由此可見,新型城鎮化建設是未來我國政府工作的重點,對遺產的保護也日益受到重視。
所謂新型城鎮化是指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以新型工業化為動力,推動城市現代化、集群化、生態化和農村城鎮化,走科學發展、集約高效、功能完善、環境友好、社會和諧、個性鮮明的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城鎮化道路。新型城鎮化的“新”就是由過去注重數量的增加向注重質量內涵提升的轉變,所以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對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文脈的延續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佛教文化遺產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型城鎮化的背景下,佛教文化遺產的保護成為未來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
二、西南地區佛教文化遺產保護現狀
1972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在《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中首次正式提出“文化遺產”這一概念,并認為文化遺產是指具有歷史學、美學、考古學、人類學、科學及民族學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文物、建筑群和遺址[1]。文化遺產是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的總和。本文所涉及的西南地區佛教文化遺產主要指在四川、重慶、云南、貴州和廣西五省(市、區)范圍內的具有佛教信仰因素或特征的佛教物質文化遺產和佛教非物質文化遺產兩大類,其中佛教物質文化遺產包括佛教建筑、洞窟、繪畫雕塑、摩崖石刻碑文等;佛教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佛教音樂舞蹈戲曲、佛教手工技藝、佛教節慶等。該地區匯聚了漢傳佛教、南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三大分支,佛教文化遺產數量眾多、類型多樣,極具歷史文化、科學考察、藝術欣賞等價值。新中國成立以來,西南地區在佛教文化遺產保護方面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佛教文化遺產的保護還存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佛教文化遺產保護的資金不足
西南地區佛教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充足的資金支持。當前,西南地區佛教文化遺產的保護資金主要來源于政府撥款,但是政府投入的資金非常有限,且多集中于一些較為知名的佛教文化遺產,如樂山大佛、云南的圓通寺等。這就導致眾多佛教文化遺產因缺乏充足的資金而沒有得到有效的修繕和重建,這種情況在西南地區的邊遠村鎮表現得尤為突出。資金的缺乏是佛教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步履維艱,如何解決當前的資金困境是西南地區佛教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有效開展的前提條件之一。
(二)佛教文化遺產保護規劃與技術的缺乏
當前,西南地區對佛教文化遺產的重視程度還不夠,佛教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不強,遺產破壞現象較為嚴重。許多佛教寺廟建筑由于當地政府、村民缺乏保護意識而沒有得到及時有效地修繕,甚至還出現了人為破壞的現象。其次,西南地區佛教文化遺產還普遍缺乏保護規劃,這使佛教文化遺產的修復和重建中出現了眾多違規現象,如拆除原建筑重建等破壞現象較為嚴重。此外,由于自然風化、人為破壞等原因,西南地區眾多佛教文化遺產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壞,文物的修復成為當前遺產保護的重要環節。但因缺乏專業技術維修人員以及技術設備的落后,使佛教文化遺產的修復工作變得愈發困難。
(三)佛教文化遺產開發利用不合理
近年來隨著文化遺產旅游熱的興起,西南地區部分佛教文化遺產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較高的價值而得到開發。一些佛教文化遺產在開發利用過程中,由于不注重遺產的保護,使佛教文化遺產遭受到極大的破壞。這種破壞一方面來自于佛教僧侶缺乏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以及部分香客信眾的不文明行為,如亂刻亂畫、攀爬文物等;另一方面在開發利用中,對佛教文化內涵認識的不足,規劃不合理以及一些地區片面追求旅游開發帶來的經濟效益,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佛教文化遺產原真性的部分喪失,主要表現在佛教文化遺產的商品化、舞臺化和庸俗化現象較為嚴重,這都使佛教文化遺產的保護面臨困境。
(四)佛教文化遺產的生存空間不斷縮小
隨著城鎮化建設的發展,我國文化遺產正面臨著大肆拆毀且日趨嚴重,文化遺產的生存空間不斷縮小。據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結果顯示,登記不可移動文物總量達766722處,其中保存狀況較差的占17.77%,保存狀況差的占8.43%,1/4不可移動文物的保存現狀不容樂觀[2]。西南地區佛教文化遺產也在經濟和城市發展中面臨毀壞的危機,以四川宜賓半邊寺為例,1956年因修建內昆鐵路岷江大橋,寺廟殘余部分被完全拆除,只殘留石階、柱礎以及石柱等。后因城市建設,殘余部分也完全不存,這只是西南地區佛教文化遺產破壞的縮影。在當前新型城鎮化推進的過程中,如何加強對佛教文化遺產的保護,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新型城鎮化背景下西南地區佛教文化遺產保護的對策
文化遺產不僅是聯系過去和未來的紐帶,也是未來城市發展的動力。對西南地區佛教文化遺產的保護能增強西南地區的文化表達力和承載力,賦予西南地區獨特的文化個性和韻味,避免陷入“千城一面”的危機。因此,新型城鎮化建設要與佛教文化遺產保護有機結合。
(一)開拓多種渠道籌集佛教文化遺產保護資金,引進先進保護技術
針對西南地區佛教文化遺產保護資金的不足,政府部門應通過舉辦佛教文化遺產展覽、印發文化遺產保護宣傳冊等方式,加大對佛教文化遺產的宣傳力度,增強社會各界對佛教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使其自覺參與文物保護工作。進而吸收民間資本的注入,使更多的文化遺產得到保護。如玉溪紅塔區觀音寺由于年久失修面臨倒塌的威脅,其后玉溪忠誠商貿有限公司通過公司職工的捐款和企業資金的注入,籌資近百萬,經過八年的努力終于修繕竣工。其次,還可以通過旅游開發籌集保護資金,旅游開發所得的門票收入及其他經濟性收入都是佛教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資金來源。佛教文化遺產是佛教旅游的載體,旅游開發也會促使政府、旅游企業等對佛教文化遺產進行維修和重建。如2005年由大理旅游集團出資1.9億元人民幣開展了崇圣寺大規模恢復重建工作,歷時近一年,結束了崇圣寺三塔近百年來“有塔無寺”的歷史,形成了塔寺輝映的美景。此外,引進國內外先進的保護技術,培養專業的文物修復技術人員,組建專業的遺產保護機構或組織,以做好佛教文化遺產的修復工作。
(二)制定佛教文化遺產保護規劃,拓展其生存空間
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規劃是先導。將佛教文化遺產保護納入城鎮發展長遠規劃,城鎮規劃的方向與佛教文化遺產保護方向應在融合中相互促進,能有效突出城鎮個性,打造多元化的文化特色,同時可以拓展佛教文化遺產的生存空間,這對佛教文化遺產的保護具有重大的意義。此外,還可編制專門的文化遺產保護規劃,突出對其保護的重視。如為修繕保護四川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馬渡鄉摩崖造像,四川達州宣漢縣文物管理所邀請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專家編制《馬渡鄉摩崖造像保護規劃》,為其保護提供了指導性文件。最后,在佛教文化遺產旅游規劃中,也應突出對佛教文化遺產的保護,避免文化遺產的二次破壞。
(三)堅持保護優先、合理開發的原則,深挖文化內涵
西南佛教文化遺產在旅游開發的過程中應始終堅持保護優先、合理開發的原則,實現保護性旅游開發。在旅游開發過程中應謹記這一原則,不能片面追求經濟效益而忽視佛教文化遺產的保護。在開發過程中應充分挖掘佛教文化遺產的文化內涵,打造特色旅游產品,突出地區特色。同時,要保持佛教文化遺產的原真性,避免其商業化、庸俗化和舞臺化,營造一種清幽寧靜的佛教氛圍,為佛教文化遺產的保護創造良好的人文環境。因此,任何開發都應在基于保護優先的原則下適度、合理地進行,只有保護好佛教文化遺產,才能更好地促進旅游開發的有序進行。
參考文獻:
[1]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Z].1972.
[2]中國新聞網.中國大陸不可移動文物70余萬處 1/4現狀不容樂觀[EB\OL] 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1/12- 30/3570442. shtml.
作者簡介:
陳 煒(1977-)男,廣西桂林人,桂林理工大學旅游學院教師。
黃素云(1990-),女,江西新余人,桂林理工大學旅游學院2012級碩士研究生。